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毛泽东思想(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作者:魏福明

第5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毛泽东思想(2)

  20世纪初,由于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没有在英美德法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而不太发达的俄国等十多个国家却首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许多个“社会主义模式”,即所谓“现实的社会主义”。这些国家本来或者属中等水平的资本主义,或者是资本主义尚在起步阶段,或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其共同特征是浓厚的封建残余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相结合,它们中的大多数(特别是中国等东方诸国)几乎不存在独立的资本主义阶段,也没有真正进入工业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情况有较大差异。然而,帝国主义的到来,使落后国家获得了通过摆脱帝国主义世界经济枷锁取得自身独立发展的矛盾机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国家首先发生革命并取得胜利,时机成熟的主要原因恰恰源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在这类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坚固,政治实力往往因此落后,意识形态也不够成熟、稳定,因此,这些国家内革命的阻力相对较弱,新的思想文化及新的生产关系就比较容易冲破旧的社会形态的束缚,萌生、发展甚至夺取统治地位。俄国自1860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以后,缓慢地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就其整体生产力水平而言,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俄国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封建痕迹,维持着变相的农奴制。借助外国资本、封建势力与专制政权,在未经充分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俄国与西方国家同步跨入了垄断阶段。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俄国赶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的进程,反而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劣,劳苦民众由于受到多重盘剥,反抗意识也就特别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把俄国卷入战争的漩涡,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革命的客观条件遂趋于成熟。加之有一个经过长期革命实践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形成了直接的革命形势,也决定了革命的方向。特殊的历史机遇使社会主义在列宁时代完成了一次飞跃,成为一种现实。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枟资本论枠出版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形成的新特点、新矛盾和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趋势。列宁在枟论欧洲联邦口号枠和枟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枠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观点,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作出了较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论断。“二月革命”后,俄国沙皇专制政府被推翻,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显然,这种政治制度对于俄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十分有利。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卓越地实践了“一国胜利”论,成功地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扞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而用事实证明了“一国胜利”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同时,针对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早产的错误论调,列宁在晚年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把一定的经济前提凝固化、绝对化,把它变成阻止革命的清规戒律。有了比较成熟的革命形势和条件,无产阶级就应当发扬革命的首创性,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抛弃消极等待社会主义革命“总爆发”的旧观念,激发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他们发扬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创新精神,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了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为纲领,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共产党。各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到20年代初,世界七大洲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共约6年时间。期间由于缺乏经验遭受了重大挫折,列宁总结经验教训,从俄国国情出发,制定各种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根据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包括从本国实际出发来认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看到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以及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党的建设和领导。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相对短暂,但是他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后来苏联党的领导并未真正贯彻,甚至背道而驰,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重大失误和挫折。这也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理论要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根据新的情况接受检验和发展才能激发强大的创造力。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和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它是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下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枟南京条约枠开始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枟马关条约枠、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枟辛丑条约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少见的。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中国革命运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使中国人民过上自由、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通过一切政治、军事、思想意识和文化的斗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新型的社会制度来解放生产力,在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步到工业国。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先是领导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影响,然后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推动了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对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又高举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并胜利地领导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毛泽东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而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中国的革命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它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要解决一系列新课题。这其中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有惨痛的教训,党内多次出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这些历史经验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理论,丰富的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体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又经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国际条件。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尽管苏联曾经给予中国支持与帮助,但它要求中国服从它的国际战略及其国内需要,中苏关系由两党的分歧逐渐发展为国家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为了生存和发展各自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也开始改革传统体制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则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的合营企业,以税收和福利的方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毛泽东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不守陈规,勇于创新,于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他迫切要求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以防止敌人的颠覆和破坏,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关注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展开了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开始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

  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样,就找到了一条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农群众运动和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并开始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所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回答。在这个阶段,毛泽东领导了工农运动,从事国民党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做了认真的理论探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发表的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枠、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枠和枟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枠等文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他初步提出了帝国主义和地主、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最接近的朋友;农民特别是贫农是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则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革命中具有矛盾的态度,要防止他们扰乱革命的阵线;革命的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实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这就集中概括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也是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的标志。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从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继续战斗。他们从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农民及土地问题、武装斗争重要性问题,并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踏上了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征程。毛泽东在开辟民主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在理论上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概念和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此后,毛泽东还在党的建设、人民军队的建设、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方针政策,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内容。特别是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不唯书,不唯上,“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革命新局面。这就初步提出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魏福明作品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