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攻读篇(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作者:孙宝义

第2章 攻读篇(2)

  这时,侦察员来报告:“有两股敌军从东西两个方向以正常的速度向这里开来。离这里只有十五里路了。”任弼时一听,连忙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准备掩护中央首长突围。毛泽东在窑洞里听得清清楚楚,阻止说:“且慢。”任弼时说:“李德胜同志,我得为你的安全负责。”毛泽东又加重语气强调:“你没听刚才侦察员说,敌人的进军是按正常的速度开拔吗?不像是发现了我们。这个村子小,敌人不会料到我们会住在这里。再说,电台也没有接上,我们的行踪又没有暴露,还是隐蔽吧。”

  参谋连忙将毛泽东的命令传达下去。顿时,天赐湾一片寂静。从外面看,这里是一个无人住的小荒村。毛泽东隐蔽不足一顿饭的功夫,从东面过来的一队胡宗南军便进村了。外面,敌人说话走路的声音传来。只听一个声音说:“连长,我进去搜查一下,看有共军没有。”又一个声音传了过来:“这个小村子鬼也不见一个,搜它干啥。你在前村搜查发财啦,这里可没财发。”

  片刻,声音逐渐走远,任弼时正要命令解除警报,突然外面一阵枪响,任弼时好不着急,立即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打算动员毛泽东撤离。

  任弼时进了窑洞,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毛泽东正手捧一本《三国演义》专心地看哩。“李德胜同志,敌人打来了!”毛泽东说“史林(即任弼时),敌人向山上来,我们立刻就走。敌人顺沟过去,我们就住下。我估计,敌人没有发现我们。”

  任弼时正动员着毛泽东撤离,侦察员来报告:“西边的一股胡军在下边放了一阵枪,又折回去了。顺着山沟穿行而过,向西南方向越追越远。”

  中央前委和毛泽东至此才摆脱了险境,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化险为夷。人们惊叹毛泽东神机妙算和临危不乱的指挥才能。任弼时悬着一颗心放了下来。即使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毛泽东仍在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斗智斗勇的故事,时时提醒他去战胜困难,增强信心。

  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极大好处”,是“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

  毛泽东特别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他写了一条较长的批注:

  李贤好。刘攽好。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此之谓欤?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

  李贤是唐高宗的儿子,人称章怀太子,曾召集当时学者张大安等儒生,共注《后汉书》。刘攽是北宋时的史学家,协助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任编修汉代史部分。颜师古是唐朝的训诂学家,做《汉书注》,偏重于考订文字,多所证明。从毛泽东对这三位史学家的评论看,他读史更为看重史料的丰富翔实。《三国志》本为西晋陈寿所着,20万字左右。裴松之是南北朝时南宋的史学家,他为《三国志》所做的注释,搜集了西晋后一百三十余年新发现的史料,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共有55万字之多,差不多超出原着2倍,引证的书目约210种,在为后世保存史料方面也作出很大贡献。毛泽东很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这部书中有他很多圈画批注。他称赞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极大好处”,是“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

  毛泽东生前虽然没有历史专着问世,但在他的其他着作中,有关历史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尤其是对《三国志》的批注,更有独特的见解,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七十年的“三国迷”

  多看,会使你聪明,对社会了解得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

  自《三国演义》问世600年,从未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对这本小说终生喜读,历久弥坚;热情推荐,大力普及;多有评论,妙语如珠;灵活运用,无所不包!

  毛泽东辞世时己八十余岁,而他读《三国演义》的历史就超过了70年。在乡村私塾读,在城镇学堂读,在井冈山上读,在中央苏区读,在长征路上读,在延安窑洞读,在转战途中读,在西柏坡民房读,在北平双清别墅读,在中南海书房读,在视察的火车上读,身体好时自己读,患眼疾时请人读。一部《三国演义》伴随了他的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结。直到1976年1月他还在用赞赏的口吻谈到曹操的自学成才,他说,“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有上过大学。”

  读《三国演义》持续时间长,评《三国演义》涉及的范围广,莫过于毛泽东。毛泽东对《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解读评点时几乎回回点到;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重大事件全在他的评说视野之内;对三国人物评论者达30人。曹魏集团的曹操、郭嘉、夏侯渊、许褚、刘晔、蒋干、华佗;刘蜀集团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廖化、刘禅;孙吴集团的孙权、周瑜、吕蒙、陆逊、黄盖、鲁肃、张昭;司马氏集团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东汉末年割据军阀及其幕僚董卓、袁绍、刘表、张松……几乎囊括了三国各派政治势力的主要人物。至于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评论,多达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到了晚年,毛泽东浓浓的三国情依然不减,仅1973年上半年,毛泽东就两次(3月9日、5月26日)让工作人员忻中到中国书店购买两种最新版本的《三国演义》来研读。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的书房里还有一直存放两种线装大字本的《三国演义》:一种是上海涵芬楼版,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另一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2月影印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两部线装大字本,老年毛泽东十分钟爱,时常带着浓厚的兴趣,翻阅它们。

  毛泽东读《三国志》,读《三国演义》,读得非常认真,不只是表现在他反复读,做批注。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读书,从中提取精华,用以教育党内同志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吸取历史的知识与经验教训。他曾对警卫员说,像《三国演义》这些书,“知识很丰富,里头反映社会情况,里头有历史,有风俗习惯、人物,你要多看嘛!多看,会使你聪明,对社会了解得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

  《三国演义》,毛泽东首先把它当做一部兵书来读的。

  书中描写记述了大量惊心动魄、千古流传的战例,如赤壁之战、走麦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后发制人、应战应和、应擒应纵,都大有可借鉴之处。

  毛泽东解读《三国演义》时说:

  “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把《三国演义》视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从各个领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谋略,努力为现实斗争服务。伟人爱奇书,奇书遇伟人,一生中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现代版的《三国》故事。

  看《失空斩》

  毛泽东再一次观看和哼唱《空城计》,很有一种自信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中国人民面临着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会议期间,以李和曾为团长的华北京剧团来到了西柏坡,为与会代表和中央首长作慰问演出。那天演出的最后一出压轴戏正是《失空斩》(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个相互关联的折子组成)。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多次看过这出戏。在紧张激烈的大决战的日子里,毛泽东时常念诵《空城计》中诸葛亮的那句念白:“司马懿的大军来得好快呀!”唱得最多的也是“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段。这次在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能够从容地赏玩此剧,真是不亦乐乎!欣赏的感受更多的也就偏重于艺术方面。他对一同看戏的周恩来说,看了这出戏,给人以一种刚强奋力的感觉!并说,他特别喜爱高(庆奎)派的唱腔,就因为高派唱腔激昂、热情奔放。他还赞扬了诸葛亮的扮演者李和曾唱得好,表演潇洒。看完戏,他一路哼着诸葛亮的唱段,依然沉浸在戏情之中。他与身边的警卫人员说定,明晚再次来看戏。

  在大决战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再一次观看《空城计》,很有一种自信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三国》故事中的人物交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

  他为什么姓诸葛

  “孔明的先人因本祖来自诸城,故自称诸葛,以别于当地葛姓。后代相沿,就姓了诸葛。”

  1951年底,毛泽东沿津浦铁路南下视察,车到济南,在火车上召见了时任济南市委书记、市长的谷牧。在车上谷牧向毛泽东汇报了济南的工作,毛泽东听后说:“你的报告我看了。”并对济南市的工作,再一次给予肯定,接着毛泽东就话题一转,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谈了起来。

  毛泽东首先问谷牧:“济南因何而得名?”谷答:“因为它在济水之南。”又问“济水现在为什么不见了?”谷牧一下没答上来。毛泽东说:“济水故道被黄河夺去了,你回去查查书看。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到哪个地方工作,就要了解哪里的情况,包括现在的历史的。”

  毛泽东紧接着问:“诸葛亮是哪里人?”谷牧答:“祖上是山东临沂人,后来移居湖北襄阳。”“他为什么姓诸葛?”谷又被问住了。毛泽东说:“你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吗?《诸葛瑾传》里头有个注,说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诸城,后来移居阳都(即临沂,在今沂南县)。当地葛氏是大族,排外姓强。孔明的先人因本祖来自诸城,故自称诸葛,以别于当地葛姓。后代相沿,就姓了诸葛。”

  谷牧回来后,查了有关史籍,感到毛泽东说的都有根据,完全正确。可见毛泽东对《三国》的事迹和人物,广收博览,了解的非常详细。

  殷墟考古迹

  “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了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2年11月1日上午9时55分,毛泽东来到河南安阳市。

  在安阳行署专员程耀吾的陪同下,毛泽东等一行参观殷墟后问:

  “这西面、北面是什么地方?”

  “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漳河。”

  “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对。”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公元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都为魏都。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52年。

  曹操在邺时,进行大规模的扩建。着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修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曾写《魏都赋》对邺都进行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了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程耀吾为毛泽东丰富的历史知识所倾倒,忘记了自己是汇报情况的,认真地听毛泽东讲了起来,并不住点头附和。程耀吾深感自己作为地方官,对那段历史不太清楚而感到歉疚。毛泽东看《三国》不是空对空,而是在现实视察和调研时,总能与遇到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化认识,加深对古今事物的比较和鉴别。

  温县说司马懿

  “你说司马懿的才能,是否比诸葛亮大些?”

  1952年10月2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毛泽东休息7天,利用这段时间毛泽东到河南视察黄河,当视察完“人民胜利渠”后,不知有什么问题解不开,他顺手把博学多才的晁哲甫拉到跟前,手指远方轻声问道:

  “那南边是邙山么?”

  “是邙山。”

  “那西边是啥子县啊?”

  “西边是温县和孟县。”

  “温县!温县为啥子叫温县,你知道吗?”

  “不知道。”晁哲甫遗憾地摇了摇头。

  “温县,是根据司马温公之名而来的。魏明帝的统领大都督司马懿,就是温县人。这个人很有头脑。”毛泽东接着说,“自从魏国大司马曹真病死以后,魏国的军权就落到了你们豫北人司马懿的手里。他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采取了‘敛兵结寨,依险固守’的策略,使诸葛亮求战不得,粮草供不应求,只得引兵还乡甘肃谷县——齿城,保住了他要坚守的阵地;之后,诸葛亮经过两年多的充足准备,又统领十万大军,派使臣联合东吴配合,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于陕西歧县的渭水之南。这一次,诸葛亮总结了他上次因司马懿‘坚壁不战’导致失败的教训,他也采取了‘分兵屯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但因为诸葛亮沉不住气,一再派人下战书,结果,反而使司马懿更加坚定了他‘拒而不战’的决心;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又给他送去那么一套女人穿的衣服、首饰,闹得司马懿险些上了诸葛亮的当!过了一些日子,在诸葛亮又派人下战书时,司马懿不但很客气地接待了这位使者,避开军事不谈,只谈些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琐事,从中了解到了诸葛亮——事烦、胃口不好,一天连几升饭都吃不下肚子的消息,就高兴地向其左右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不久,诸葛亮果然就见上帝去了。”此时,毛泽东问晁哲甫: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这个看法?”

  “有人说,南阳出才子。我看你们豫北也不少:魏公司马昭、司马伦、大将军司马师、西晋史学家司马彪、作家司马祯,还有蔺相如、韩琦、岳飞等;这人民胜利渠就是豫北人修的么。”

  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议论就至此为止。

  “主席,咱们下去到渠畔走走好吗?”潘复生请示毛泽东说。

  “来了,就是要看的,下!”

  毛泽东在乔登云的引导下,走下顶峰,沿着人民胜利渠北畔浏览,继续视察。

  曹操的发家之地

  “司空,是古代王朝官职的一种名称。它的品级和你这个专员的地位大小差不多。”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一行曾到殷墟视察。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站立在八字小桥上,面向北方,挥动着手中的黄呢解放帽子问程耀吾:“西面、北面是啥子地方?”“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漳河。”“漳河,”毛泽东说:“漳河,那里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讲武城那个村庄,就是曹操在那里讲武的地方,后来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这里属邺郡,古邺城是曹操发家之地,因为曹操实行屯田制,百姓丰衣足食,结果,他胜利了,还修了‘铜雀、冰井、金凤’三台。”

  话锋一转,他又问程耀吾:“洹北那两个村庄叫啥子名字?”“西边那个村子叫西司空,也叫小司空,东边那个村子叫大司空。”

  程耀吾回答说。“司空,是啥子意思?你知道吗?”程耀吾摇头。“司空,是古代王朝官职的一种名称。它的品级和你这个专员的地位大小差不多。”

  程耀吾含笑点点头。

  毛泽东一生非常重视对地方志的研究,每到一地视察常叫工作人员找来地方志,了解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及风土人情。1958年3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3月4日下午一到成都,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志》《华阳国志》《武侯祠》等,认真阅读。他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程耀吾想不到毛泽东对这里的情况这样熟悉,很受教育和启发,后来他找来地方志,着实研究了一番,获益匪浅。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孙宝义作品集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