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逝去的大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罗家伦与中大(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逝去的大学》 作者:陈远

罗家伦与中大(1)

[T.xt小,说[天堂}

  文/何善川
  执掌中大十年校政
  国立中央大学,民国时期作为首都大学,“冠全国中心之学府,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其在全国各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当可想见,因而管理也实属不易。从1928年到1949年的
  21年间,该校校长八易其人,一般在任均一年左右,而独罗家伦先生,执掌十年校政。在当时国难当头、战祸频仍的艰苦条件下,罗家伦凭着执著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使得中大获得较大发展。
  罗家伦(1897-1969年),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4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在北大求学期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鼓吹自由民主,与傅斯年等共同创办的《新潮》杂志,成为当时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第二种最有影响的刊物。“五四”那天,北京13所学校3000多人的大游行,罗家伦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列,并被推为代表之一,到美、英、法、意等国使馆,递送说帖和意见书,希望各国给以“同情之援助”。
  “五四”那天所散发的惟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就是罗家伦起草的,宣言主张“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断然表明:“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宣言虽只有180多字,却写得大气磅礴,字字铿锵,极富号召力。23天之后,亦即5月26日,罗家伦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山东问题”栏内,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重要概念。它的意义不在于名词的推敲,而在于将“五四”这一事件,作为一场酝酿已久的民族自决运动。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直到晚年,对于“五四”的激情和称道,始终未衰。
  1950年“五四”31周年之际,罗家伦在台北《中央日报》上发表“五四真精神”一文,仍旧强调“五四”是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它是以爱护国家民族为骨干的,“无论你赞成五四也好,反对五四也好,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自有其划时代的地位”。
  改制清大归教育部
  1920年秋,罗家伦获得上海工商界巨子穆藕初资助留美,从1920年到1925年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读历史、哲学,1926年回国。出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随后参加北伐,加入国民党,曾做过蒋介石的秘书、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和代理教育长等职。
  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发生,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长蔡公时等,在负责交涉时,被日军挖眼割耳残杀,时为该会教育处长的罗家伦,受蒋介石委派,与熊式辉一道,涉险调查,严责日军,其胆识颇受国民党上层所赏识。3个月后,1928年8月时年30岁的罗家伦被委派为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1932年,罗家伦离开清华大学,同年8月,当罗家伦带着一腔热血和勃勃雄心,准备在清华大干一番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的势力控制了华北,阎系人物提出“清华人管清华”的口号,校园里掀起“驱罗运动”,罗家伦被迫辞职。尽管如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罗家伦对清华所做出的成绩,依旧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使清华改归教育部,而不再受外交部的牵制。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谈到这点时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发展中大教育事业
  罗家伦离开清华后,曾受聘为武汉大学教授。1932年8月,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当时的中大正处于动乱之中,先是易名风潮,1927年6月到1928年4月,10个月内,四易校名,先后经历了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随后又是易长风潮,1931年到1932年,两年不到,7易校长(含代理及未到任),最后只得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解散中大,成立中大整理委员会,由蔡元培任委员会主席,当时的罗家伦是委员之一,后不到两个月,整理委员会解散,由罗家伦出长中大,至此,这场易长风潮遂告平息。
  有鉴于国难当头,作为首都大学,应当对国家和民族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所以罗家伦上任伊始,在对全校师生作的《中央大学之使命》的讲演中,就提出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团结图存的基础,决心把中大办成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学,就像十九世纪初的柏林大学一样,肩负起建立民族文化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先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新学风,勉励中大人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见,树立崇实而用笨功的朴厚学术气象,以大雄无畏相尚,挽转纤细文弱的颓风,以造成一种伟大崇高的意境。如此这般,中大便可以为复兴民族的参谋本部自任”。
  与此同时,罗家伦又提出“安定、充实、发展”三时期治校方略,在安定中求充实,在充实时求发展。这样,中大于易长风潮之后,遂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时期。其学科建设方面,中大原有文、理、法、教育、工、农、医、商8个学院,自中大整理委员会决定把地处上海的商医两院划出独立后,南京仅存6个学院,罗家伦根据社会急需和学科发展趋势,对中大的系科设置,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扩充,1935年再度创办医学院,使中大成为当时学科最为广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拥有7个学院,30多个系科,其系科之多,位居全国之首。在教学科研方面,罗家伦多方延揽人才,注重教授专任。1933年8月,中大仅理学院就新聘了10多位著名学者担任教授。1934年,专任教师的课目已占四分之三,确保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倡科研,鼓励办刊,先后出版了《文艺丛刊》、《教育丛刊》、《农学丛刊》和《社会科学丛刊》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杂志,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中大,科研气氛隆盛,声誉鹊起。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罗家伦上任之后,扩建了学生宿舍,重修了生物馆、东南院和南高院,加建了图书馆,不仅使阅览室的面积扩大了4倍,而且书库的容量也增加了一倍半。同时,图书杂志数量也大有增加,据统计,1932年9月至1937年5月,中大共购置图书计中文书63381册,西文书34828册;中文杂志286种,西文杂志233种。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大教育事业的发展。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远作品集
逝去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