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经典社会点评文章》在线阅读 > 正文 中国人为什么爱原谅?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经典社会点评文章》 作者:合集

中国人为什么爱原谅?

T?xt_小_说天\堂

短短20个月之内,蒙牛第七次被曝光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问题。而1个月前它还被授予“中国食品安全年度自律先锋品牌”。

 

    资本急速翻脸后,很快就原谅了一切。2012年第一个交易日,股价反弹约6。

 

    犯错的企业也可以这样健忘而迅速地自我原谅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上被污染的环境之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因为我们习惯于口是心非。我们学会了不去相信任何东西,学会了互相否定及仅仅关注自己。”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话似乎为时下中国注解。

 

    宽容不是纵容,过度的原谅只会让这些所谓民族品牌的商业价值观逐渐沦丧,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需要的不只是漂亮的财报,而是一个健康的内核。

 

    拷问底线 有多少原罪可以原谅?

 

    撰文/贺文 杨柳

 

    资本不会为企业的过错长期买单。但是,犯错的企业可以同样健忘而迅速地自我原谅吗?

 

    资本可以用脚投票,我们该怎么办?

 

    由于产品被检出致癌物超标,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联交所的股价接连三天跳水,比如2011年12月28日蒙牛乳业股价重挫24,一天之内市值蒸发111亿港元。看空的投资机构选择“出逃”,蒙牛乳业遭基金富达投资减持近2000万股。

 

    不过,这应该只是小插曲。2012年新年第一个交易日,蒙牛乳业股价反弹约6。

 

    蒙牛的股价曲线驶入正常轨道。就像已有证券机构的行业分析师预测,毒奶事件对包括蒙牛在内的乳业股冲击会在两三天后消除。

 

    可以理解,资本不会为企业的过错长期买单。但是,犯错的企业可以同样健忘而迅速地自我原谅吗?

 

    中国经济整体快跑创造了繁荣,制造了企业乃至行业的“黄金十年”,但是这种狂奔同样也产出了“副产品”,在速度与质量、做大与做强之间,整个经济肌体和置身其中的企业细胞将如何抉择?理应被视为制造企业“天职”与本分的质量问题,如何演变成了“奢侈品”?商业利益和商业道德二者之间,注定是不可调和的吗?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些讽刺的是,决定一国经济实力的不仅有生产力,还有人口数量。有人做了这样一道简单算术题: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1倍,所以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却足以让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

 

    与经济体排名度更加不相称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尊重度。当我们看到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在市场上流通,不断坑害着消费者;当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旋律时,我们必须反思:中国有真正培育自己商业伦理和价值的企业吗?

 

    没有反省的道歉

 

    人人都往自己的井里吐口痰

 

    这应该是民间表达愤怒最赤裸裸的方式。

 

    2011年12月28日晚间,蒙牛公司官网遭黑客入侵,被黑时间持续一个多小时。自称为“SIT小组”的黑客留言称蒙牛为“民族的耻辱”。

 

    事发后,蒙牛危机公关的速度不可谓不迅速,甚至很高效:被曝光次日,为其不合格产品一天之内两度致歉,并称将封存和销毁全部问题产品。

 

    不过,蒙牛官方对出现问题产品的解释,却真正暴露了一家企业是否在骨子里认识到了错误,是否真正有反思的勇气。

 

    “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当地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使得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素超标”,蒙牛最后把问题归咎于天气和饲料。难怪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草不能说话,老天爷更不能开口说话,这责任推得好牛”。

 

    在谈到霉变饲料及问题奶源的来源时,蒙牛官方态度模糊,给出了“暂时无法追查”的答案。

 

    知名企业竟然没有原奶记录?资深乳业观察人士王丁棉很质疑这种说辞的逻辑。他介绍,中国大中型乳制品企业都已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每一批次原奶从哪里收来、用的什么饲料、生产什么产品都有详细记录,不可能查不到。“问题是要知道饲料到底是哪里来的,是自家的牧场还是来自农民,如果是来自农民,那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些都要查清楚。”王丁棉在接受采访时称。

 

    “查不到”也许不是客观的结果,而是主观的意愿吧。按照蒙牛给公众的逻辑:如果果真是养殖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在乳制品中致癌物质超标的,可能就应该不止蒙牛一家吧。

 

    这样的思路几乎与三年前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的公关路数如出一辙。当时,坊间听说过一个乳业危机公关的段子:如果大家都有事,那就是都没事。

 

    回溯到三年多前国家质检总局等机构通过央视公布三聚氰胺毒奶粉涉企名单时,从全国性乳业三鹿、伊利、蒙牛、光明、、圣源,到地方性品牌上海熊猫、山西、湖南南山,纷纷上榜。事后有多家涉事公司公关人员私下向记者感慨,当晚守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份大名单时,感觉真是松了口气,原来大家都有份啊。

 

    这样的危机公关思路,三聚氰胺只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从2004年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开始,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信任危机达到极致。此后,乳业的特仑苏事件、性早熟奶粉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饮料企业的塑化剂事件,地沟油、染色馒头、西瓜膨大剂、骨汤勾……在“质量与安全”这样的老问题上,公众看到的是,中国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有谁在为这些过错买单?

 

    三聚氰胺事件后不久,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牛奶的诚信》时,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中国乳业巨头公司副总裁级别以上的老总很少见地坐到了一起。

 

    当时三位乳企老总被问了同一个问题:乳品行业会不会重新洗牌,到年底你们坚信还是企业的三甲吗,有谁敢说能坐在头把交椅上? 蒙牛集团副总裁赵远花是第一个回答的,“地震过后我觉得大家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总裁郭本恒则“拜托消费者”选择光明。唯有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很明确地表示,伊利“还在三甲之中,依然可以作为乳业的龙头”。

 

    果真如此。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时,之前关于“乳业格局大变”的设想全部落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业巨头稳坐前三位置,行业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

 

    现在再来咂摸央视节目录制现场的那段对话,别有深意。在那场强震般的危机事件中,除了消费者和奶农,其实没有输家。

 

    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祭,《南方周末》刊登观察人士叶檀的评论文章说,如果一年来三大乳品巨头在资本市场的不败仅是政府扶持的结果,而非诚信方面刮骨疗毒之功,将是消费者与中国制造的悲哀。

 

    深深的鞠躬,潸然泪下的道歉,仅仅只是开始。我们的企业是否应该学习具备这样的勇气和战略的眼界:出现问题时,不是去策划一场“软着陆”,而且去承认整件事情。否则当真相最终水落石出时,不仅会吓跑投资者,还会引发信任危机。

wW w.Xia 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合集作品集
经典短篇小说集(港台篇)中外童话故事大全经典短篇文章精选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内篇)温馨感人小故事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外篇)经典社会点评文章经典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