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经典社会点评文章》在线阅读 > 正文 五四以后的读书人,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经典社会点评文章》 作者:合集

五四以后的读书人,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T}{xt}{小}{说}{天}{堂

作者 薛仁明 发表于2012-06-01 東方早報 

   

有一回,我到北一女中讲座,谈孔子。后来,有学生提问:现今是全球化时代,譬如中国人谈孝顺,其实,西洋人也一样知道要尊敬父母,讲来讲去,不就是个普世价值吗?既然是普世价值,何必要特别标举孔子?又何必特别标举中华文化呢? 

   

我笑着说,中国人的孝顺与西洋人的尊敬父母,看起来相似,其实是两码子事。 

 

  举个例说,我有个相识十来年的老友,自幼生长于美国,是个白人;后来,他长住台湾,也皈依佛教,受东方文化影响颇深。那一年,因父亲年迈,他回返美国,在乡下陪老父。住了好阵子,要离美返台,老父送他到机场后,便伸出手来,紧紧握着,很感激地言道,“谢谢你回来看我!” 

 

  我对学生说,这就是中西差异。 

 

  对中国人而言,子女探望父母,乃天经地义。正因天经地义,父母不可能与你握手,更不可能感激言谢!万一,现在他们突然伸手致谢,那么,你将作何反应?你当然会诚惶诚恐,急急摇头,是不?由此可知,两者虽有相似,但更有差别。中西之文化差异,比大家想象的,可能都来得大许多。换言之,若与西方人相较,我们的身上,的确有着很不一样的文化基因;不明白这些基因,就无以了解自己。如果整天高喊“普世价值”,却从不明白、更不珍惜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初初之时,似乎无碍;待时日一久、年纪渐长,满脑子的“普世价值”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显一隐,就难免彼此扞格、相互矛盾;这时,也不免要纠结,更不免要有越来越多怎么也厘不清的困惑了。 

 

  现今台湾,正是如此纠结、如此困惑。二十年来,显性的台湾,整天“全球化”,竟日“普世价值”;但在同时,价值之错乱混淆、社会之光怪陆离,却也年甚一年。如此错乱混淆,反映在教育,于是,年轻一代从小习于“多元”价值、高谈“与国际接轨”,但同时,却又日益彷徨、日益心智空洞化。这样的彷徨与空虚,最后导致了忧郁。台湾的忧郁症患者,遂逐年年轻化。现在还不时听闻,连小学生也忧郁! 

 

  怎么办? 

 

  诗人杨泽曾对某位美食作家言道,人过中年,尽可能要少吃外来的料理,应设法回归幼时熟悉的饮食方式,否则,身体会受不了的。 

 

  说得好。 

 

  请容我稍作解释:人在中年之后,身体渐衰,脾虚胃弱,幼时之饮食,脾胃最为熟悉,故于身体也最没负担,最是合宜。若至此年纪,仍一味寻新猎奇、广吃滥食,那么,就难免要自召戕害了。 

 

  同样的,人在青春期之前,更尤其该饮食在地化。盖年幼之时,发育犹未完全,脾胃柔嫩,仍需温养滋润,重在一个“养”字。中医说“脾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材与饮食方式,既然在地,便与脾胃多能调和,故可养人,也最合适于孩子的成长。 

 

  身体如此,那么,精神呢? 

 

  精神上,不更该“养”吗? 

 

  尤其小孩,打从开始有了觉识(甚至早在娘胎时),其所见所闻,不管是行为,抑或是言语,便时时刻刻全面吸收着文化讯息(语言从来不只是工具,后头必蕴含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这些讯息一点一滴渗入,就变成了他们隐性的文化基因。待渐渐长大,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环境熏染,若植根于这不自觉的文化基因,扎得深,契得紧,与心灵深处的记忆相侔相印,那么,在如此调和滋养下,他的生命才会有底气,也才能安稳厚实。 

 

  眼下的小孩,“聪明伶俐”,似乎什么都懂。但细细一看,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事实上,他们最欠缺的,不正是一份底气、一份安稳厚实吗?当今多少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元”学习,为了让孩子“赶上时代”,不辞奔波,不畏劳苦。但如此焦急忙碌,结果呢?孩子固然“多才多艺”了,但离生命该有的安稳厚实,却也越离越远了。孩子若无法安稳,待稍稍长大,焉能不浮躁?又焉能不忧郁?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的家长,殚精竭虑,就只唯恐将来苦了孩子。岂料,费尽心思,却换来了一张张都还没长大就已忧郁满布的脸;岂料,苦心安排,却让孩子走进了无边无际的彷徨与空虚。 

 

  安稳厚实,才是重点;文化基因,才是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小孩在身心安稳之前,都应该浸润在自家的文化传统里。浸润得深,浸润得久,他的底气才足。有此底气,等长大后,不管是学习外语,或是接触多元文化,甚至行走于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因其根基深稳,故可知分辨、有拣择、懂取舍,即使暂有混淆,只需稍一回神,仍能慢慢琢磨出身心安顿的平衡之道。 

 

  深契于自己的文化基因,才可能有真正的身心安顿。奠基于自家的文化基础,所谓“多元”,也才可能是真正的枝繁叶茂。大家都希望孩子好,也希望为孩子打下良善的基础。但问题是,打怎么样的基础?那一天,我看到我二丫头桌上有本书,随手一翻,遂读到其中有段话,“是哪里生长的人,就该喝哪里的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近来,许多人都纳闷,五四以后的读书人,为何一代不如一代?为何难再出现胡适那一辈人的雍容深稳?这问题看似复杂,但说白了,也不过是因较诸接受“新式教育”的后代诸人,胡适他们成长于五四之前,幼时在私塾,竟日就浸润在自家的文化基因里,“喝多了家乡的水”,因此,他们底子厚,他们底气足,如此而已。 

 

  作者系台湾作家、学者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合集作品集
中外童话故事大全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内篇)温馨感人小故事经典社会点评文章经典短篇文章精选经典短篇小说集(港台篇)经典短篇小说集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