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7章 1991年(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 作者:高虹

第27章 1991年(1)

  三毛之死<\/p>

  ●台湾女作家三毛突然自杀,其原因令世人无法理解。<\/p>

  ●关联词:撒哈拉沙漠、荷西、《橄榄树》、《滚滚红尘》<\/p>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一生以“三毛”为笔名写下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等优美作品,最后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了句号。三毛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1967年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意外事故丧生,痛不欲生的三毛回到台湾。这以后的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他乡的生活,回家定居。1989年4月首次回到内地家乡,她才发现自己在大陆拥有这么多读者,自己的作品在内地受着那么多人喜爱!因为其笔名取自于张乐平先生的著名漫画《三毛流浪记》,她专门拜访了张乐平先生以了却夙愿。1990年开始她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被拍成电影以后广受欢迎,她亲手写下的与电影同名的插曲成为经典流行歌曲。就是这么一个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的奇女子,有着这么一份旷世才情,受着那么多人的真心爱戴,却在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时年48岁。或许死神让她得到了最后的安宁,但人世间却找不出她的死因而久久不能平静。各种猜疑、推测在这一年纷纷出现。她是因子宫内膜肥厚而于1991年1月2日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遗书。所以,“因病厌世、自缢身亡”是一种猜测;三毛一生崇尚爱情,其西班牙丈夫荷西潜水丧生后,三毛一直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为情所困,不能解脱”是又一种解释。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并且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海峡两岸的同胞广为传唱,但却被台湾当局认为“远方”指中国大陆而被禁唱,电影《滚滚红尘》也有人认为“刻意歌颂中共、肆意丑化国军”,该片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得八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所以还有人认为三毛之死与政治相关。<\/p>

  三毛她死了。然而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p>

  海湾战争<\/p>

  ●“海湾”即波斯湾的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一场局部战争。<\/p>

  ●关联词:沙漠盾牌、多国部队、伊拉克、科威特、反伊联盟、世界格局<\/p>

  提起海湾战争,就不得不说到海湾危机。19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长达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入侵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与在海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并且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从经济和军事上打垮伊拉克,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并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便打着“维护正义”和“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迅速出兵。<\/p>

  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向伊拉克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p>

  从1月17日到2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利用自己的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对伊拉克进行持续38天的空中突击,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严重削弱了伊军的战斗力。伊军全线溃败,29个师丧失作战能力。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达到了39个,兵力达八十余万人。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p>

  姓“社”还是姓“资”<\/p>

  ●“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象说法。<\/p>

  ●关联词: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p>

  1991年是思想交锋之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东欧发生剧变,德国柏林墙被推倒,两个德国统一;接着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垮台,总统齐奥塞斯库被枪杀;不久,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发生巨变,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解体,而我国国内也刚刚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面对这种局面,有人认为苏联事件正是“改革”引起的,持此论者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滑向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就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一时间,“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社会上涌动着一股反对改革之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还有责难,“如果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有些报刊开始发表文章,公然提出批判“庸俗生产力论”、“经济实用主义”,明眼人可以看出,这实质上是反对改革开放,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

  如果说十二年一个轮回的话,上一个羊年--1979年,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年,那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交替点上;而十二年后的1991辛未羊年,中国又走到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重提阶级斗争走回头路?面对“姓社还是姓资”的种种诘难,邓小平这样回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而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只能是思想僵滞的表现。”为此,邓小平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又一次坚定不移地把握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p>

  民工潮<\/p>

  ●对大量农民工拥入城市打工谋生的一种形容。<\/p>

  ●关联词:进城打工、民工大军、春运、文化碰撞<\/p>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这股潮流在1980年代出现,时至1990年代,已经蔚为大观。尤其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又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北京市民对民工潮的最初体会,可能是来自于早餐送牛奶的人和众多的建筑工地;许多城市居民发现,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这些来自农村的、吃苦耐劳的人们可以把利润极薄的买卖做到你家门口;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感觉更有所不同,他们觉得民工潮是汹涌澎湃的。这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先发展了一步,需要集结大量的劳动力,所以那里有成千上万的民工聚集。每年的年末岁尾,腊月将尽,春节来临,中国各大城市的火车站是充分显示“民工潮”汹涌澎湃的地方。大量民工怀里揣着一年辛苦挣来的工钱回家过年,而元宵节前后,又整装来到车站码头了,他们背负着对新一年的各种梦想,以更汹涌澎湃的气势,再次向中国的各大城市进发。在广大的农民工那里,正流行着一首民谣:“马路是银行,工厂是钱庄,两手空空来,回家盖楼房。”虽然如此,中国农民工却是最辛苦的一个群落,他们的生存状况被人形容:“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谁都差。”而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较差、谋生能力较弱、法律意识不强都是农民工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民工潮”现象,就本质而言,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历史进程的独特之路。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与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p>

  3·15<\/p>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p>

  ●关联词:假冒伪劣产品、3·15晚会、消费者权益保障、打假英雄、王海现象<\/p>

  1990年代之初,中国大众在享用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商品的同时,也承受着假冒伪劣产品所带来的痛苦。那时很多人知道有一个日子叫“3·15”,却不知道这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虽然那时已经有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并且还在1987年9月加入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成为会员。“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被人们所熟知,应该归功于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自1991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央视都会准时推出一台以消费者维权为宗旨的晚会,这项活动极大地唤醒了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大规模曝光和批评,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高虹作品集
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