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政治学原理新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5章 政治环境(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政治学原理新编》 作者:王学俭,张新平

第55章 政治环境(1)

  探讨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政治生活离不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相对于政治系统以及其中的中心事物而确定的,可以划分为政治体系内环境和政治体系外环境。政治体系内环境包括政治资源、政治模式和政治局势等。政治体系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一、政治环境的含义

  1.政治环境的含义

  要界定政治环境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环境。环境通常是指制约和影响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或条件,对环境的确认取决于对中心事物的确定。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处于普遍联系之中,都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那么政治现象也无一例外。由此观之,政治环境是以政治为中心事物,以综合考察政治同其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显然,政治环境的概念,一开始就将政治纳入系统论的视野之中。政治作为人们以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去谋取和配置公共利益资源的活动过程,并不是简单唯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现象相互地联结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开放的复杂体系。政治系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政治生活之外的系统时刻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从而构成了政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政治系统作为开放系统,一直处在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下,系统与环境保持着正常的交换。系统只有连续不断地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足够的资源投入,并及时地加以转换,将转换的产品再供给内外环境,系统的循环才能维持下去。

  将政治生活看成是一个有着一定结构和功能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开放系统,这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一种进步,也开拓了更为宏观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般系统观念最初是从自然科学的部分学科特别是生物学、物理学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也使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进入到社会科学的领域。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利用开放系统的观念与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一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比如罗伯特·达尔、大卫·伊斯顿、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就运用过系统思想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生活。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政治环境概念表示着“政治的环境”。以政治为中心事物,存在于政治现象周围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应视为政治环境要素。但是作为政治学研究来讲,这种分法尚过于宽泛。由于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所以必须找到政治环境所面对的中心事物。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于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现象和条件,因此对中心事物的确定,是分析环境要素的前提和出发点,还要把握环境要素与政治中心事物的联系程度,要着眼于各种环境要素自身的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政治中心事物的确定。

  我们认为,不应当将政治中心事物仅仅确定为政治体系,而应当确定为政治主体。因为政治主体不论是个体类的政治角色,还是集体类的政治组织,都既是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中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又是各种政治环境因素作用与影响的最主要承受者和调节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因此政治环境概念所涉及的中心事物应定位于政治主体现象,所以我们将政治主体从事政治实践所面对的一切现象和条件统称为环境要素。

  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政治环境就是特定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生活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条件的总和,是为政治主体提供生存和发展可能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主体活动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这样一来,将社会政治生活视为一个完整体系,政治环境实际上就是政治体系的外环境。然而,构成政治体系的各种政治现象除了要共同受制于外部环境因素以外,还有一个相互之间作用与影响的问题。相对于政治主体现象而言,其他政治现象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状态,实际上又是它生存与发展所面对的环境问题,这就是政治体系的内部环境。政治环境就包括政治体系内环境和政治体系外环境,因为政治主体只有在与一定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功能。一定的内、外环境是政治主体活动的条件与客观依据。还需进一步根据环境要素的基本特性进行具体分类,政治体系内环境包括各种政治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与结构模式等,政治体系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如根据环境要素的界属,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等;社会环境包括物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等。根据环境要素空间分布关系可分为直接环境、中间环境、间接环境或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或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地区环境等。无论哪一种分类都有其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则按照体系内、体系外环境的分法分别予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环境的界线也是可变动的,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内外环境发生互动。这时,其界线就可能发生移动。当政治生活渗透、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政治生活的领域就同时拓宽了。有时政治生活的领域也会发生收缩。不能将政治环境看作是固定的,必须作具体的政治学分析。

  2.关于政治环境的两种论点在政治学领域,人们关于政治环境问题的讨论,大体形成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视角和理论观点,即政治地理环境论和政治生态环境论。

  (1)政治地理环境论

  政治地理环境论以纯粹的地理因素作为政治环境分析的视角和前提,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揭示国家政治生活与利益得失同外部天然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以地理分析为基础,把地理环境的内涵概括为领土、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产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另一方面则以政治分析为指向,着重探讨各种地理环境因素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影响,尤其是强调领土的政治价值,认为领土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标志和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安身立命和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基础。政治地理环境论是一种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的理论,提供了观察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视角,对我们进行政治环境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深远的实际意义。

  政治地理环境论的思想轨迹从古至今都有所记录。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明确论述了地理空间对政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认为地理环境是分析、判断政治形势和采取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学》中提出了以大陆为着眼点来划分全球的政治区域的观点,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们的品性和政治行为的决定因素。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用了五章的篇幅专门阐述法、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地和海洋陆地位置,直接决定人的生理、心理、性格、风俗、道德和整个民族精神的特征,从而决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出现了专门研究政治行为的地理环境因素的独立学科——地缘政治学,以德国学者拉策尔在《政治地理学》中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说”、“生存空间论”等为主要代表。时至今日,对政治地理环境的关注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意义。

  (2)政治生态环境论

  政治生态环境论是一种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生态学原理来分析政治环境的理论,集中于分析与阐释自然生态环境与政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自觉地把政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大背景中,对其正负效应进行多重地、宏观地考察。政治生态环境论对政治环境要素的分析,从以自然生态状况为中心的价值评判,到把政治—社会—自然视为一个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巨型系统,进而提出应对政治系统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予以普遍关注,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研究政治环境问题的视野。

  这个理论的兴起,导因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威胁和人类生存危机意识的觉醒。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意识、手段和能力的极大增强,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成果,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苦果也随之而来。人口剧增、土地退化、森林枯竭、水污染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人们关注和倡导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在罗马俱乐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两份报告之后,特别是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大会以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此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逐渐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范围,开始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当然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逐渐转型为一个政治性问题。确实,生态活动已经超越经济和技术问题,成为包含政策主张与选择的政治问题。

  从政治地理环境论和政治生态环境论,我们看到了政治环境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政治环境的认识。虽然两者的政治环境观有所不同,但都是从政治系统的周围事物和外部条件方面来解释政治环境内涵;都对自然地理因素予以关注,都是探讨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都张扬环境的价值,进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为我们进行政治环境分析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当然对其环境的各自观点需要辩证地分析。

  二、政治环境的特征

  政治环境是由众多要素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系统性。政治环境的系统性,是指政治环境本身具有系统的特点,称之为环境其实是基于中心事物而言的,其自身本来就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符合系统的特征,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政治环境的整体性,是指政治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渗透交叉和协调配合,共同构成复杂的政治环境。其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都会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具有连锁作用。如果某一要素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异,从而影响甚至破坏政治环境的整体稳定和协调。政治环境的层次性,是指在政治环境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分布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有序地分布和排列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第二,稳定性。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是指政治环境并不是瞬息万变,而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政治环境的整体,还是环境中的个别要素,其存在状态都具有连续、渐进和持续的特点。政治环境稳定性不仅为政治主体适应政治环境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而且使政治主体认识和把握政治环境及其各要素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成为可能。实际上政治主体正是通过对政治环境的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去维持或改变政治环境的存在和发展状态的。对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必须辩证地思考,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而不是静态的稳定,它是和政治环境的可塑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可塑性,是指政治环境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广泛性。政治环境的广泛性,就是指政治系统所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构成要素方面,既有自然或天然的,又有社会或人文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相对稳定的,又有变化较快的,总之包括经济、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由此构成了政治系统生存、运行和发展的广阔背景。广泛性造成了复杂性,就是指其结构和互动关系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政治环境各要素之间及其与政治主体之间,都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一般来说,自然的、相对稳定的环境要素对政治主体和其他环境要素的作用与影响较小,但却较为恒定和持久;人文的、变化较快的环境要素对政治主体和其他环境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较大,但却是短暂和易变的,而且各环境要素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第四,相对性。政治环境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的政治主体和特定的政治体系的环境要素都是相对的,它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具有特殊性的。由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主体是具体的,其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政治体系也是特定的,因此只能说存在相对的具体的政治环境,不会与其他政治主体和政治体系完全相同。

  政治体系内环境主要包括政治资源、政治模式和政治局势等要素,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政治资源

  1.政治资源的内涵

  “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和能源。如《辞海》中把“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广义上的“资源”认为,凡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能为人们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均属于资源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资源”也是一种资源,是政治主体维系或变革特定社会政治体系和秩序的凭借或依据。政治资源是指存在于政治体系中的一切可以为政治主体所享用的物资、设施和力量的总和,是政治主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www.lzuowen.com.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学俭,张新平作品集
政治学原理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