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前言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作者:陈学彬

第2章 前言

  1978年以来,我国的各种金融机构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

  2004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1.49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约0.8万亿元)增加了约38倍,四大国有银行按营业规模计均跻身世界500强。2004年中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额达到1.1万亿元。证券市场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短短15年,上市公司达到1377家,市价总值达到3.7万亿元,流通市值达1.2万亿元,证券公司达到130多家,140多家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达3000多亿元。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提供了大量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有利支持,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正在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资本充足率偏低,盈利能力太差,潜在风险巨大,竞争能力低下。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银行业加快开放后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的挑战,1998年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和不良资产剥离,虽然使不良资产比率有较大下降,但是,5年过去了,随着四大银行资产规模连年扩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四大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却没有实质性进展。2004年国家被迫再次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并进行股份制改革。对其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股改革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证券公司的形势则更为严峻。2004年初,严重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的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2004年57家券商的年报显示三分之一亏损,问题券商不断涌现。2005年1月20日,证监会对包括德恒在内的8家高风险券商正式立案稽查。紧随其后的25日,由于挪用巨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而被证监会派驻清算的大鹏证券,终于被证监会正式宣布取消其业务许可,责令关闭。整个行业几乎技术破产,大部分证券公司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导致我国金融机构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则是其共同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方面,股份制银行优于国有独资银行,上市银行优于未上市银行,已经初步显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200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股份化改革正是在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仅有形式上完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够保证我国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真正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是完善的公司组织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机构)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是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础;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是金融机构正确经营决策的程序保障;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则是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升金融机构的经济价值而努力工作,同时防止损害金融机构整体利益行为发生的有效机制保障。

  当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目前以行政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升金融机构的经济价值而努力工作。行政激励不当导致工作人员唯官唯上;经济激励不足并与工作绩效联系不紧密导致人员工作效率和机构经济效益低下;长期激励方式的缺乏导致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显性收益不足导致工作人员追求隐性收益,甚至违规违法。而有效约束机制的缺乏更为金融机构的部分员工,特别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损害国家、机构和客户利益提供了方便之门。王雪冰、张恩照、刘金宝等银行高管人员的经济腐败、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10亿元存款失踪案等等一系列金融犯罪充分暴露了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巨大问题。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一些经济学者和金融机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2年本书作者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研究”的子课题“我国现代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对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2003年作者承担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复旦大学211工程项目“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对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本书正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共12章,分别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第一章对已有的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进行了综述,为以后各章分析我国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国际上典型的金融机构激励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对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类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问题和改革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和第八章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模型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及其主要的激励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九章采用多主体建模的定量模拟软件SWARM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动态模拟分析。第十章则采用博弈模型对金融分支机构的激励约束、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十一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重构问题进行了讨论。第十二章则分析了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的外部条件。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即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对它的分析必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本书的分析正是希望在此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但是,由于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薪酬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通常被各个金融机构当作商业机密而严加保密。因此,相关资料的收集十分困难,只能通过公开资料来获取相关的信息。这对本书对有关具体实际问题的深入探讨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遗憾的问题。

  这些项目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陈学彬教授主持。参加研究和写作的人员为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的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首先由陈学彬提出研究撰写提纲,由项目组成员反复讨论后分工协作,修改。最后由陈学彬统一修改定稿。各章研究撰写人员为:第一章:章妍、章小花、方松、贺佳;第二章:谢朝华;第三章:张书人、陈学彬、袁春晓、杨凌;第四章:崔茂中;第五章:马广奇;第六章:谭胜利;第七章、第八章:张文、陈学彬;第九章:朱晔、李翰、陈学彬;第十章:陈学彬;第十一章:阮德信;第十二章:熊继洲、贺佳。陈婧负责本书稿的格式统一排版和一些公式的推导。

  本项目研究写作中得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波克教授和国际金融系许少强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研究”项目组的各位专家也对本项目的研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一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学彬

  2005年12月于复旦大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学彬作品集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