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你在哪个境界(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作者:武剑锋

第9章 你在哪个境界(1)

  以道观物,无碍无待,逍遥自在

  是否必须灿烂后才能归于平淡,而从一贯的平淡不能走向真正的平淡?

  我们是否可以直接从提高心性出发以实现超越,还是必须拥有之后再放弃?

  一句话,我们在精神家园失落已久的今天能否逍遥、何以逍遥?先贤庄子告诉我们需要“以道观物”,才能“无碍无待,逍遥自在”。

  首先让我们从认识逍遥的真正内涵开始,《庄子》关于逍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四点:

  第一,逍遥与否在于有待和无待的差别。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第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此,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后而无所待。

  第三,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

  第四,具体的做法是“心斋”、“坐忘”。这就是说,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也就是“以道观物”了。

  那么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下该如何去追求逍遥呢?即如道家一样为人,像儒家一样处事,若禅宗般体悟。具体一点就是:

  所谓为人就是追求的人生境界,处事即在具体现实中对待事物的方法,体悟指从日常生活中去实现要追求的人生境界。所谓逍遥即洒脱不羁、不役于物,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万象唯心(识)指看穿幻象体证本心。

  对人生来说重要的事很多,但人生是有限的,所以要学会取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的提升。人事变更,无物永恒。

  此一刻让你潸然泪下的感动,彼一刻看来也许只是冲动的激情。

  所以要学会驯化自己的激情,冷静地做出选择。

  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孔子的理想,就是教育人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君子相对的则是小人,孔子常常将此二者对比着说。例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内心坦坦荡荡,小人内心常常患得患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可以做到虽意见不一、气质各异却能和谐相处,小人之间却是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各怀心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直行不改,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随风倒,需要风来为他确定方向。

  总之,一个君子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美德。

  首先,要有“仁、智、勇”,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仁爱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这是一个君子首先要做到的三种修为。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是仁的代表,子贡是智的代表,子路是勇的代表。

  其次,君子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格气质。《论语·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说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再次,君子要至少学会儒家六艺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就是指礼仪制度,乐就是指各类音乐,射是射箭技术,御就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就是书法、书写文字,数就是计算能力,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会计。六艺既是技能,又是帮助人锻炼自身、培养美德的手段。

  最后,君子要有坚持学习的精神、待人热情和宽容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外,君子还应有和而不同的精神,还要有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这些我们在其他章节已经有所记述,毋庸赘言。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对于中国的儒者而言,成贤成圣可以说是他们终其一生的理想,而圣贤的最高标准则是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可以说尧舜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最高道德楷模,甚至在后儒看来,他们成为几乎不可企及的道德信仰巅峰。然而,当孟子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一思想时,却似乎又使得这一信仰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孟子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彼此攻伐混战,“争于力气”已经成了必然的事实。在这个时代,道德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权者束之高阁,至多也就是当做在公共场合做姿表态的客套话;而对于土地、财富、权力的欲望与追求却令其乐此不疲。由此不难想象,此时推崇道德教化、仁义治国的儒家思想很难在政治权力的舞台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儒者之所以把尧舜作为最高的道德楷模,是因为尧帝与舜帝实现了儒家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及通过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教化万民,使万民归顺,从而称王于天下。而孟子这一思想之源是颜渊所说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就是说,只要人去努力都可以达到舜的道德水准。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为什么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尧舜那样高尚的道德。

  在孟子看来,每一个人都有着向善的本心。这种本性就表现为他所提出的“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当人们看见幼小的孩子落入井里的时候,都会本能地产生同情、怜悯,乃至于痛心。

  就这一点而言,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这种向善的本心正是人们通向圣贤的道德水平的根源。在孟子看来,如同尧舜那样高尚的道德就根植于人的善性当中。因此,孟子才说,只要将人性中的“四端”扩而充之,则可以达到安定四海的效果。像尧舜那样的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能发现本心,并将这种本心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关爱与责任,所以才受到万代敬仰的。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孟子才提出了他向内心及向人性本身求索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孟子看来,人们在道德上的种种堕落主要是因为放弃了自己向善的本心,转而为外在的欲望所诱惑,因此,重建社会整体的道德信仰就必须向人们的内心去寻求,让人们找到自己向善的本性,即孟子所说的“求放心”(寻求被放弃的本心)。当然,对于这种根源于人性的善的寻求并非人人可能达到,而且能够使其扩而充之的社会条件在当时更是一种奢望。但孟子仍坚定地认为,只要寻求到了本心,也就寻求到了成为尧舜的根据。这也许是一个儒者固有的执拗,但也正是他们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体现。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典范学说,同时也是历来被误解最多、招致诟病最多的学说。那么,儒家的中庸之道真的是一种混世学问吗?还是另有玄机?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坐在一起闲谈,谈到对其他弟子的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做事过了头;卜商,做事有点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足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这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两种都是不符合“度”的表现,“适度”才是最好的,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的是度的艺术。孔子对“中庸之道”是极为赞赏的,他曾这样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简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绝佳水平,可惜的是现在的普通百姓已经很久不能明白中庸的道理了。

  孔子带着学生们去参观鲁桓公宗庙,在案上发现一只奇形怪状的酒壶。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说:“是君王作为座右铭用的酒壶。”孔子说:“呵!我知道它的用处了!”他回头对弟子说:“快把清水灌进这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孔子将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在一旁屏息静观: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当水注到壶身的一半时,酒壶立得端端正正;水注到壶门,壶就砰的一声倒了。大家都莫名其妙地望着孔子。孔子叹息说:“世界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呵!”子路问:“老师,这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这其中有何哲理?”

  孔子严肃地说:“做人应和这只酒壶一样:空虚愚昧,无以自立;聪明博学,要谦逊不骄;勇猛有力要装作怯弱胆小;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正是这个道理。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讲的中庸绝不是要人做个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无原则地放任自流,也不仅仅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这些恰恰是不符合“度”的艺术、与中庸之道相矛盾的表现,它们不是过头了就是还不及。

  儒家“四书”之中就有一本书专以“中庸”为名,全书都在讨论中庸之道。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最准确说明和最高评价。后世程子解释得好:“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人人都能涅盘

  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都是说任何人只要用心向善,就都可以成为圣贤。佛教也主张“一阐提皆可成佛”,就是说即便是最十恶不赦的人只要能够痛改前非一心向佛,就也可以成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也就是说,想要进入涅盘境界,其实关键在于看清花花世界的本相,这个本相就是“空”,看破了这一点,人就能破除两种执著,即对现象(就是五官所看到感觉到和索取到的)的执著和对自身欲念的执著,破除了这两种执著也就可以解脱了。所以,禅宗不讲什么理论学习和修行积累,认为成佛就在一念之间的顿悟,一下子豁然开朗。因此禅宗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禅宗才喝佛骂祖,因为他们认为对佛祖的崇拜乃至怀着成佛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执著的表现,都是应该被破除的。而成佛之人,看清了诸法缘起性空,也就不会有什么执著和挂碍,则“砍柴担水,无非妙道”,一切随顺本心,没有烦恼忧虑诸般痛苦,是脱离苦海的。这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境界。

  我们平时最熟悉的一句佛教的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将有形有象、有声有影、有情有感的现象世界看成是“空”的智慧。这个智慧的最终结论是行“中观”,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下面这则公案可为一例:

  清代禅师明远曾经考问众弟子:“当何以处色?”

  弟子甲:“我将远避人烟,永不见色,则终我此生,何色之有?”

  大师曰:“眼中无色而心中常淫,避之千里,何益之有?”

  弟子乙:“我见诸色,顿见白骨骷髅,肮脏恐怖,自不恋色。”

  大师曰:“痴爱之时,白骨骷髅亦可艳胜桃花千倍,焉能不恋?”

  弟子丙:“满眼本非色,见如不见。”

  大师曰:“明明是色何言非,明明已见怎不见?自欺欺人!”

  弟子丁:“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常围绕?”

  大师曰:“如此你与草木山石等无情众生何异?”

  弟子戊:“色是色,我是我。见所当见,见又何妨?避所当避,避又何妨!论之无益。”

  大师赞许:“善哉善哉,汝知色矣!”弟子戊就是后来著名的长净禅师。

  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就是说,要以中道来协调空与有的关系,有即是空,空也可以看做有,执著于一切皆空,也是一种执著,是应该被破除的。

  三境界说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在印度并没有相当于中国“禅宗”的宗派,它是纯粹中国佛教的产物。“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静虑,为佛教的六度(又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之一。禅宗旧传为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所创,但实际的创始人应该是唐代中叶的六祖慧能,因为正是从他这里禅宗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派,并大行其道,逐渐遍及全国,流传海外,禅学一度成为了佛学的同义词。禅宗虽名为“禅”宗,实际上却并不坐禅,也不读经,而是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宣扬只要通过个人的顿悟就可以成佛,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文字禅、话头禅、默照禅等,许多文人学士加入到参禅的行列里来,使禅宗的禅语带上了很多文学色彩。宋代禅师把禅宗的修行分成三个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三重境界,前两个分别出自韦应物和苏轼的诗,后一个则是出自一段禅宗公案,文人诗歌三居其二,也可见宋代文字禅的兴盛。

  第一个境界是指刚入道参禅时,执著于外在的世俗事物,苦寻佛理而不得的情形,第二个境界是指似悟非悟之时,破除了第一境界的欲要“寻”个佛理的法执,也破除了我执,只是水流花开,而不见有“人”(我),却还未能破除想要破法执、我执的执著,悟得还不够彻底;第三个境界是悟道以后,一朝澄澈,瞬刻永恒,正是庄子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之说,从不同的方面看,没有什么是相同的,“万古”不能代替“一朝”,“一朝”也不能代替万古,从佛法的角度说,“万古”和“一朝”又都体现着佛法,“万古”就是“一朝”,“一朝”就是“万古”。换句话说,佛性本自在,不应该执著于现在或者过去,而是要返归自身,当下能悟,即是佛性,正是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是道”。

  关于这三个境界,同是宋代的青原惟信禅师说得更透彻,他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著;“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摆脱了佛法的束缚,否定了对佛法的执著,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当代学者赵士林教授则把禅宗三境界归结为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宇宙境界,为古老的公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万物都是我的伙伴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武剑锋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