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6章 宗教文化(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作者:罗元

第36章 宗教文化(1)

  你知道“四大金刚”是谁吗?

  四大天王民间又称“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名多罗,身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主乐神;南方增长天,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盔甲,手握宝剑,护法神;西方广目天,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盔甲,手持蜃(据明·杨慎《艺林伐山》云:“蜃行似蛇而大音顺。”有人曰蛇或龙,皆误),传法神;北方多闻天,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盔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降魔施财之神。根据印度佛教传说,在须弥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护一方天下,故称四大天王。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剑者风(锋)也;持琵琶者调也;持伞者雨也;持蜃者顺也。这也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对丰收之年的渴望。

  佛家的“大千世界”是指什么呢?

  “世界”是时、空的集合,其中的“世”是时间流变,“界”是空间边线。按照佛经的说法,在大海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这些由一日月所照的范围为一世界。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共有三“千”(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地球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娑婆”意为“堪忍”。娑婆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由释迦牟尼,也即大日如来教化。佛陀要教化世人,以“大千世界”为单位。而现在多用“大千世界”来形容人世间的纷繁复杂。

  佛家的“六道轮回”是指什么呢?

  佛家讲“因果报应”,靠的就是今生来世的轮回转变来支撑。你上一世种的各样因结成你这一世的各种果报,这一世的因会在你的来生得到报偿。怎么报偿呢?六道轮回!“六道”之中有三善道、三恶道。前者有天道(天人,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阿修罗道(富有战斗力的神)和人道。后者有畜生道、恶鬼道(鬼道,贪邪却永不得满足)、地狱道(受苦之牢狱)。你作恶便会有恶道相逼,你行善便有善道相报。所以我们平常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48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临命终的人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作为接引佛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此人即能永远脱离生死轮回以及世间的苦恼,最终成就佛道。所以真正懂得这个名号利益的人就如同抓住了一根脱离苦海的救命稻草。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猪八戒的“八戒”是哪八戒呢?

  据《俱舍论》载,“八戒”,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即以下八种过失:一者杀生,二不与取(指偷抢),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注意不同于五戒中的“不邪淫”),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鬟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午后之食)。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就是把八戒中的第六戒拆分成两条,最后又加上“不蓄金银财宝”。此外,佛家对“戒”和“律”还有分别:“戒”指内在自律;“律”则有外在规范。

  佛家有戒、定、慧三种学问,称为“三学”,这里的“戒律”就是“戒”学,以借此达到“禅定”,乃至“般若”。

  佛家的“六根清净”指的是什么呢?

  佛家用“六根”来说人的六种认识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官;“六根”通过接触和加工外物(六尘,即六官所感应到的不同对象),生成六种认识(色声香味触法)。

  没有修行的凡人通常只是用眼贪色、用耳贪声、用鼻贪香、用舌贪味、用身贪细滑、用意贪乐境。这不就是庄子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和“终身役役”吗?

  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如果想改变这种“终身役役”的境遇,就必须清净六根!怎么清净呢?

  《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清净六根后的种种功德。说得再明白点,就是要戒(持戒)、定(禅定)、慧(般若)。

  所以“清净六根”就是要你修身、修心,进而通达无卜智慧!什么时候能达到“慧”呢?到达“慧”之后的一个表现就是“六根互通”--任何一根都可以兼备其他五根的效用。

  佛家“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并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

  当时,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默然不已。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也在会上,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说道:“我有绝妙高招,能够直达涅至高境界,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微妙之处在于: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拈花微笑”公案,佛祖讲经四十九年,独有此次一言不发。“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

  “拈花微笑”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佛教禅宗说的“无相”、“涅”之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

  什么是“舍利”?

  “舍利”有“遗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后来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这些骨头有时呈珠状宝石样,且五颜六色。据说,只有佛或得道的高僧大德圆寂火化后才能出现这种结晶体。

  呈珠宝样的舍利,颜色通常有三种: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只有佛舍利有五色。

  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理论上的,得道高僧、大德的舍利于颜色也有五色--红、绿、黄、黑、白,乃至多色的。

  从种类上,有全身舍利(全部遗骨收入一处)和碎身舍利(遗骨分置多处者);有生身舍利(佛的遗骨)和法身舍利(佛留下来的教法、戒律,借“舍利”比喻其坚实不坏),那么“舍利”是怎么来的呢?

  是一个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加上临走时自己的大愿力得来的。这修行自然可以理解,那什么是大愿力呢?

  就是圆寂前高僧想留下舍利来令信徒供奉。这并不是说发大愿力的这些高僧大多贪恋身后名利,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舍利供奉有利于人们发善心。因为你天天诚信供奉一个东西,能不心生警惕慈悲、向善之心吗?

  所以,留下这些舍利的人是不愿就这样撇下众生独自成佛的,也是大慈大悲的。这有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佛教中的“四圣谛”是指什么?

  四圣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三千世界的真理看法。

  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因为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苦谛之后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易经云,穷则思变。众生皆苦,则去探寻苦的原因,即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住,有住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

  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即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

  最后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见性,得证菩提,现大涅,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四圣谛文字虽短,却揽括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

  你知道道士有什么样的戒律吗?

  道士当然也讲戒律,而且戒律和佛教徒很像,也可以说是沿袭了佛教的戒律,并汲取了儒家的名教纲常。

  比如说,作为道教最重要戒律的“老君五戒”就是指:一戒杀生、二戒两舌、三戒妄酒、四戒偷盗、五戒淫邪。这和佛家五戒近乎一样。

  正一宗也有三皈九戒之说,其中“三皈”是指皈依道,得正觉,化化出人天;皈依经,得正法,劫劫度群迷;皈依师,得正行,不堕诸旁生。这完全是佛家“皈依三宝”的变形。

  “九戒”是指一者敬让,要孝养父母;二者克勤,要忠于国主(由于起初的正一教是政教合一,所以也可以说是忠于教主);三者不杀,要慈救众生;四者不淫,要正心处物;五者不盗,要推义损己;六者不嗔,不凶怒凌人;七者不诈,不谄贼害义;八者不骄,不微忽至真;九者不二,要奉戒专一。这也完全吸取了儒家的名教思想。

  全真教从丘处机开始,有传戒制度,就是说出家道士必须要经过师长的受戒仪式,这有点类似于佛教的剃度受戒。

  此外还有“全真出家初度十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等一系列条目,但大致都不离忠孝仁信和顺的范畴。《太上感应篇》恐怕就是最为著名的有关道教戒律的教义的书了。

  “真人”指的是什么人?

  老子被庄子誉为“博大真人”,庄子被人称为“南华真人”,丘处机被称为“长春真人”。

  这些“真人”自然是有道之人,可还是有略微的不同;老子的“真人”是庄子赞叹的,可算得上是“素王”。而庄子和丘处机的“真人”则分别是唐玄宗和元世祖封的,多少带了点官方政治意味,尤其是主持天下道教的丘处机。这种官方认证到明清时代更为兴盛,甚至把“真人”作为一种封号赐给道士,而且这种封号是带有品轶的。

  明代真人的官阶相当于二品官,清代相当于正三品大员。

  《史记》卷六中有:“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熟,陵云气,与天地久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不露相”便是这种意思的引申。

  此外,“真人”还可以指炼丹时的金丹(“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悟真篇》),佛家的阿罗汉(“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诃。”

  《一切经音义》卷八),世俗中的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史记·始皇本纪》)等。

  我国古代帝王是如何追求长生不老的?

  古代帝王求长生的秘诀就是炼丹。炼丹在早期只是炼“外丹”,即用炉鼎烧炼金石,然后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这种炼丹术又称为“黄白术”。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东晋著名道教仙家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著有《抱朴子》一书,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并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时外丹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时达到兴盛,出现了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炼丹家,服食外丹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但是外丹的炼丹术不易掌握,丹药也多含毒性。宋代以后外丹就渐渐衰微--就在外丹逐渐势衰时,另外一种“丹药”逐渐兴起。这种“丹药”的炼制是以人身为炉鼎,身上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炉火,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不散而成“圣胎”--在丹田处形成的某种有形物。这种“丹药”称为“内丹”。内丹始于隋唐,兴于宋元,开了气功的先河。

  什么人会把空气当饭吃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庄子》一书中就载有“餐风饮露”的神人。在实践上也是有的,因为道教养生上就有“服气”一说。

  在道教中,“服气”是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要人锻炼自己呼吸,达到入多出少的效果。这种出入之间的一多一少的差异就好像是人在服食“气”一样,所以叫做“服气”,亦称为“食气”、“行气”。那怎么锻炼呢?

  《抱朴子·释滞》说道:“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道藏》中也有《服气经》、《服气口诀》、《服气精义论》等关于服气养生的法诀。这种锻炼有什么好处呢?《淮南子·坠形训》说:“食气者,神明而寿。”

  《论衡·道虚篇》引道家说:“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如果说“不死”还是一种夸张,那实际上以养生达到长寿还是可能的。“服气”本来是关乎于己的养生之术,现在则是追逐欣羡外物的用语了,比如说表示佩服某人、赞叹某事。

  道士可以结婚吗?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处机的传戒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蓄胡须。而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

  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与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罗元作品集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