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6章 考古文物(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辛伟伟

第36章 考古文物(2)

  公元1929年9月26日,在北京市周口店,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亲自指挥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掘工作,并于同年12月2日下午4时发现。头盖骨一半埋在硬土中,一半埋在软土中,发掘时虽然由于震动略有损伤,但经过修复,仍能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头骨,丝毫也不影响研究。以后,考古人员又在这一带发现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头盖骨4具,头部残片21块,比较完整和残破的下颌骨12件,牙齿100余颗,残破的上下肢2件。这次发掘为人类发展史的研究填补了重要一页。但当时正值内忧外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由于手中无权,这些遗骨就保存在美国人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B楼解剖科的保险柜里,后来便不知去向。于是,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就成了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事。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两千年不腐?

  1972年,马王堆女尸在湖南出土轰动一时,让大家不可思议的是女尸能够历经两千年不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女尸两千年不腐呢?

  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及所带领的科研工作者们经过长时间对女尸当时所浸泡的红色棺液的分析检测,已经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罗学港说:“对女尸详细的体检结果表明,总体情况较好,尤其是皮肤纤维的保持情况出乎人们意料的好,很有弹性。”据他介绍,30年前实验时采用的是当时最好的配方,保存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模拟古尸出土环境,也就是“恒温、恒湿、相对无菌”。恒温是0~4℃,恒湿是70%~80%之间,无菌是因为在考古发掘时发现棺材密封很好,所以后来的保存一直采用棺材内不留空气的方法,并且把女尸用特制的防腐固定液泡起来。

  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液体是使女尸两千多年来不腐的“神液”。后来,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女性墓主人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女性墓主人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当时比女性墓主人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女性墓主人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女性墓主人尸体两千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性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女性墓主人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层层干尸怎么会神秘复活?

  1999年的一天,齐齐哈尔市扎龙湿地保护区附近的扎龙村一个村民在修路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座青砖墓室,在那里发现了两具棺材。其中一个棺材里的尸体已经变成了木乃伊,但另一个棺材里的尸体却只剩下了比较完整的头骨。

  扎龙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那里芦苇沼泽广袤辽远,湖泊星罗棋布,居住着150多种鸟类,更是丹顶鹤的重要栖息地。按照地理常识,扎龙湿地保护区空气潮湿,容易滋生寄生虫及微生物,在这个区域的棺木以及尸体应该比较容易腐烂,这具棺木为何能保存至今?

  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长辛健介绍:“我们发现,这个墓室的结构很有讲究,男女木棺分别放在西侧和东侧,中间过道有80厘米宽。男性木棺的棺底镶嵌在没有铺青砖的浅坑里,而女性木棺的棺底前后两端及中间,都垫有三道用两层青砖摞叠而成的横带,通风条件很好,而且墓室的封闭性也很好,墓室内未见有任何的淤土。”

  据辛健分析,由于女棺用砖垫起比较干燥,加之这具木乃伊生前在棺中有挣扎的痕迹,很可能把棺内的氧气消耗殆尽,只留下二氧化碳。体内的水分也消耗很多,腹内各部器官缓慢干瘪,水分迅速消失,所以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木乃伊。

  那么,这个保存完整的木乃伊生前究竟是什么人?

  男墓主人的官袍前后分别有一块约一尺见方的补子,补子上绣有祥云、树木花草、山岗丘陵和金钱豹等动物的图案。据相关资料记载,饰有这种补子的官服是清代“三品武官”的标志。同时出土的铜钱和一些饰物也都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物品。辛健由此推断,墓为清代墓葬,据今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尸体生前是一位“三品武官”。

  从墓室的结构和松动的青砖看,两个人是后来才合葬在一起的。从男性干瘪的容貌观察,死亡时的年龄大约在60~65岁,而女性的年龄大约在25~30岁,因此可以推断,女性墓主人很可能比男性墓主人要早大约三十年下葬,而女性木乃伊应该是这个男性墓主人的夫人。

  在女性棺材的棂牌上还发现了一些满文,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研究员黄锡会专门研究满文,经他翻译,上面记载的是“诰封墨尔根觉罗氏妇之列棺。”然而,史料记载,在600多个满族姓氏中并没有姓墨尔根觉罗氏的。专家分析后确定有三种可能,即这个文字标注的是祭地、赐姓或者是女真部族的一支。而这具木乃伊的真实姓名至今还无法核实,为了便于研究,专家们把她叫做“孟氏”。

  那么木乃伊是怎么死的呢?

  除了记载的文字和随葬品,孟氏木乃伊还留下了一个让人费解的胎盘,而这个胎盘与她的臀部粘连着,胎盘分明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处理。辛健回忆说:“在女性干尸出土时,这个女性墓主人的皮肤上还有些发黄,头发眉毛仍清晰可见,就连女性墓主人脸上的痣都能辨别出来。在女木乃伊的身上还发现一层黄白相间的沫状粉渍,有点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晒干了的芥菜疙瘩表面上的盐渍。这很可能是女木乃伊体内的药物通过皮肤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药渍。”

  为何出现药渍?难道是药物中毒而死?在木乃伊张大的口里,文物专家只发现了一颗牙齿,但对于一个25~30岁左右的女性,只剩下一颗牙齿并不寻常。

  齐齐哈尔市医学院的解剖学专家刘医师看到这具木乃伊后认为,该女子的牙齿很可能是由于体弱多病,服用大量的滋补品和中草药制品而引起的慢性药物中毒,中毒后导致部分牙齿松动和脱落。至于胎盘,刘医师分析,可能是由于孟氏的骨盆口角度比较窄小,分娩时遇上了难产,在经过数小时的痛苦拼搏之后,孩子终于降生。而体弱多病,再加上难产,孟氏因体力不支而昏死过去。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也许孟氏的家人把昏厥的假死误认为真正死亡,便为其准备了后事,以至于造成了该女子永久性的真正死亡。

  那么为什么棺盖上有明显的抓痕?难道女尸体曾经复活过吗?

  据专家推测孟氏在送葬、下葬的时候,可能由于过度颠簸,而舒缓过来,并发现自己躺在了黑洞洞的棺材里,于是用力地挣扎,但却无济于事。

  由于她拼命地挣扎和活动,左腿从捆绑的丝带里抽了出来,左脚的鞋袜脱落,脚趾和手指在击打蹬踢棺板时受伤。

  木乃伊棺盖打开时,专家发现棺盖上有明显的抓痕,而且她的左手和左脚也有明显的残缺。因此,辛健在后来的推断中说道,“这主要是皮外伤引起感染后导致腐烂造成的,时间应该是在下葬之后。她右脚穿一只深黄色素面丝绢夹袜,套一只纸底(用纸做的鞋底)、绢帮、圆口黑色绣花鞋。而左脚却裸露在外面,后在棺木底部左侧30厘米的边角找到了另外的鞋、袜。同时还发现,捆腿用的丝带也松散地套在右腿髌关节以上的位置。”

  孟氏死因有了肯定的答案,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两百多年前的墓室如何能够在一片沼泽中保持干燥呢?

  辛健解释说:墓室上边的风土堆非常高大,有一点雨就淌下去了。正是墓室顶端厚厚的夯土层,阻隔了雨水向下渗透。但是位于湿地深处的墓室又怎么抵挡地下水的侵蚀呢?原来虽然扎龙这一块属于湿地的范畴,但是它的位置是处在半干旱地区。底下有一个永冻层,水渗不下去,底下有一个黏土层,就相当于一个隔离带,这个隔离层就阻止了水的下渗。在长满芦苇的湿地下面,一个粘土和砂石构成的隔离层,和一个长年封冻的永冻层就像密封箱一样恰到好处地阻隔了泥水对墓室的侵蚀。

  千年之后越王勾践剑为何还寒光闪闪?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实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对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品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那么果真如此吗?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这已经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他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青铜器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粘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处在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此外,还有三点证据可以证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才四十多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这三件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于该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头部所对的椁室)、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语);出土于该墓边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身旁所对的椁室)、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考古发掘报告语)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内、被称为“铜斧之王”的大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开采铜矿石的矿井内,表面布满了与刃部垂直的划痕,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矿井淤泥中,出土时表面仍然泛有青铜的光泽,锈蚀程度也较轻微。

  第三,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一位研究员说,他曾亲手保护处理过这件珍贵文物,其锈蚀情况与同时期的其他出土青铜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他。

  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他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们是否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既然如此,还有必要进行硫化处理吗?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wwW.xiaOshuo 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辛伟伟作品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