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云影萍迹》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论文、电视杂文(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云影萍迹》 作者:颜瑾

第9章 论文、电视杂文(8)

  主管部门的监督,它能保证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至于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当一些嘉宾在情感节目中以出位的言行,频频挑战道德底线时,总局对此类节目给予严厉批评并禁止播出,充分发挥了主管部门的作用。对此,一些媒体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一些媒体仍然我行我素。对违规违纪者,也不能只是“叫停“了事,一定要严肃处理,杜绝媒体的侥幸心理。

  强化监督,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才能给主持人把好关提供保障。

  总之,主持人能否担当把关的重任,除了主持人自身的因素,还有主持人自身以外的诸多因素,应该是主持人、媒体、主管部门等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主持人顺利把关。

  本文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1年度主持人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艺术家协会);本文入选《2011年全国主持人优秀论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0);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11-3)

  因“主持+体育嘉宾”的解说模式探析

  ——以奥运解说为例

  2008北京奥运会,赛事丰富,门类繁多,为了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央视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精心准备。其中,在赛事解说方面,有意识地强化专业性、权威性,专门组成庞大的奥运报道兵团,形成“主持人+体育嘉宾”的现场报道解说模式,这些嘉宾大多是前奥运冠军或教练,邀请他们作为嘉宾,不失为明智之举。此种模式突破了以往“一流的信号、二流的介绍”,受到观众好评。那么这种报道模式有什么特点?它是否可以成为今后赛事报道发展方向?怎样进一步完善?在此作一些思考。

  一、“主持人+嘉宾”模式的特点

  以往的赛事解说多由主持人一人唱独角戏,像宋世雄那个年代,带有自顾自说的特点。这次的北京奥运会虽然也请出了宋世雄,他还是以前那种语言风格,但不是他一人解说,还另外请一个体育嘉宾和他搭档,这是一种传播观念的变化,学者杜骏飞认为是听觉时代、视觉时代向互动时代的转变,反映了人际传播特征的回归。一位主持人把他们和嘉宾的关系生动的比喻为绘画时打轮廓和润色的关系,主持人绘轮廓,嘉宾润色。仅有主持人,显得单调,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仅有嘉宾,虽然具备专业性,但未必能控制住解说节奏。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杨影深有感触:“我会给嘉宾充分解释技术和讲运动0故事的空间,但整个过程还是会由我来驾驭,以配合节目的流程和观众的感受。”所以两者组合,各发挥优势,体现出了专业性、情感性、贴近性的特点。

  1.专业性——传播内容上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优势。我们今天获知的信息很可能是直接由大众传播流向受众而无须通过像主持人这样的中介人物,毕竟,传播过程是多级的。主持人、嘉宾的“舆论领袖”的角色定位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在这个多级的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选择要素是传播内容,对于电视而言,要获得良好传播效果,传播内容由谁传播,传播内容的深浅至关重要。如今的观众已不再停留在以前“知道场上在发生什么”的看热闹阶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次北京奥运会,央视邀请运动0或教练0作为嘉宾,就是要发挥他们作为“舆论领袖”对信息权威、专业的解读,尽管信息的来5可以有多种渠道,但这些嘉宾的解说不会不引起观众重视。

  主持人和嘉宾是媒介赋予其增强传播效果的媒介人物,同时又充当了一种媒介信息。人们相信权威,习惯于接纳权威来5的信息,易接受他们的观点,以巩固或改变自己的心理定势。主持人即讯息,尤其是这些专业级的嘉宾,他们可以产生分享信息和传递知识方面的效果,也可以产生参照框架的作用,从而浅默移化影响人们的认识结构和信息欲求。

  其专业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把画面背后的信息告诉观众。跳水比赛的解说嘉宾李娜,配合相应的画面,她经常都要介绍运动0动作的技术难度等级、系数、相关知识点,完成的质量等。网友评价田径解说0杨健,“以前认为田径比赛就是跑跑跳跳没什么技术含量,是杨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栏间节奏,知道了110米栏和400米栏栏间跑多少步才是高水平运动0。”在解说时,解说0们注意挖掘的是现场及画面中的内在含义,传达给观众意想不到的间接信息,起扩张、延伸画面语言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分析评论上。比赛瞬息万变,嘉宾要060凭着敏锐的洞察力,点评运动0技术,对项目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并非“A把球传给B,B又把球传给C”那么简单。陈昭娣在解说中国女排时,给观众分析了女排赢球或者输球的原因,教练0的战术布置等,让观众“知其所以然”。还根据比赛情况作了一些总结性评论、综合性评论、预测性评论。

  嘉宾权威专业的解说,起到了“舆论领袖”的作用,增加了信5的可信性效果,获得观众的认同和信赖。这些都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比赛,有利于吸引非体育迷爱上充满无穷魅力的体育比赛。

  2.情感性——传播效果上自然流露的情感感染观众。对于主持人来说,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主持人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而嘉宾们用不着刻意“加入”情感,因为他们有类似深刻的人生体验,对节目的介入更加主动,会油然而生别人无法具备的情愫与热力。他们这种“情”不是做出来的,是自然的流露,或赞叹,或遗憾,都会感染观众。“中国体操正处在巅峰时期,从来没有这样辉煌,正是扬眉吐气的时候,我的感动都是有感而发,热爱体操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前奥运冠军体操解说嘉宾马艳红就是用这样的激情和感动在解说。

  这些嘉宾不同于其他访谈节目的嘉宾,如《奥运正前方》,邀请的是和体育有关的知名编辑、记者等,他们对奥运赛事同样发表看法,区别在于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感情色彩无疑没有运动0经历的嘉宾浓厚,感染力就相对弱一些。

  这种与自我体验相融合的传播形式,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从运动0在场上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眼神和表情中,我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态和状况。”嘉宾们本身就带有的情感,临场又产生新的情感信息,使受众发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了主持人情感信息刺激——受众情感反应的移情式传播模式,更能激活亿万受众心中的波澜,感染广大的受众,从而增加了传播的张力和含量。

  3.贴进性——传播方式上注重强调通俗感与交流感。传播者展开任何信息传播之前,都会在利用何种最有效的方式达到传播效果上下功夫,最终决定下来的传播方式构筑了整个传播过程。以往的赛事报道大多是主持人一人自顾自的解说,带有灌输式、告知式的特点,此次奥运会采用的是主持人和嘉宾对话交流式的报道,主持人和嘉宾聊好象也在和观众聊,还原日常谈话状态,让观众觉得亲切。这种在大众传播之中使用人际传播的手段,满足了受众的求近心理。

  嘉宾权威专业的解说不等于要使用深奥难懂的专业语言。解说体操项目的前奥运冠军马艳红凭借扎实的体操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对体操的实践,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老百姓走近了体操,看懂了体操,既欣赏了体操,又获得了一些相关知识,同时满足娱乐需求和知识需求,增加了与观众的贴近性。

  因为嘉宾的运动0经历,用不着刻意去寻找与观众的对象感、交流感,他们自然流露的种种情绪情感,不经意间感染观众,有的甚至有“深有同感”的共鸣。嘉宾解说的专业性经过情绪情感的激发催化发挥出极高的效能,传者如果对自己的报道对象漠然置之、冷眼旁观,很难产生感染力和这种贴近性。

  主持人除了介绍比赛情况外,也经常替观众提问,这种“代言式”的发问,消除了受众心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且是在直播的状态下完成,这种直播式能满足受众在第一时间内实时、同程参与访谈的心理需求,从而对赛事有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感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这种贴近性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显示出一种对时代、对生活、对观众的尊重。

  二、存在的问题

  0621.素质欠缺。某主持人对马术运动0华天失利后的评说很偏激,诸如“华天凭他的长相和胯下骏马注定只能是一个偶像派运动0”、“即使不堕马也不可能拿到好名次”,很多网友对此反应强烈:

  “我们容忍失误、不专业,但不能容忍刻薄、狭隘。”

  2.与嘉宾配合不当。有的主持人不注意听嘉宾解说,和嘉宾抢话,打断嘉宾正在进行的解说。另一种情况则是,任由嘉宾说,作为主持人没控制好整个解说场面,主持人介于观众和嘉宾之间,同时又起着两者沟通的作用。主持人的主体意识应该成为整个节目的支撑点,应该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沟通传授双方的思维脉络。

  3.缺乏交流感。既然是两个人解说,就要互相照应,而有的主持人陶醉在自己的解说里,把嘉宾晾在一边,喧宾夺主。主持人身上应有一种激发自己进而激发别人的直觉,有一种外向的表达欲和转化力,应该将自己的一切调动起来去敲击嘉宾身上的信息敏感点。

  4.角色意识错位。嘉宾因其权威性、专业性受邀走上荧屏,不仅代表的是他个人,所以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但某教练0作为嘉宾解说时,中国队每丢一分都会让他痛批,诸如“没脑子”,“会不会打球”,感觉还是教练的角色,此时他应该明白他是一个面对广大观众的大众传播者。一位解说赛艇的主持人情绪宣泄太过,在荧屏上呐喊得几近失声。主持人传播的自我应该是一个“大我”,他的社会角色属于媒介,属于社会。

  三、要注意的问题

  1.主持人不能喧宾夺主。主持人和体育嘉宾的任务、担当的角色不一样,后者比较专业化,目的是加强深度,前者主要起桥梁作用,连接嘉宾和观众,主要作用是激发、引导嘉宾对赛事的看法、分析,不能喧宾夺主。

  2.把握好各自的角色。作为体育赛事解说0,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解说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自己是面对广大观众的解说,掌握着话语权,所代表的是国家电视台,因此必须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切不可口无遮拦,更不能感情用事。鉴于以上分析,“主持人+嘉宾”这种解说方式,应该是以后赛事报道的常用模式,并且还要不断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的竞争已经从信息数量和信息速度的竞争转向观点和导向的竞争,转入以提高思想解读与理念引导为核心的内涵的优化和提升,体育报道也不例外。

  另外从主持人的角色来看,主持人除了对节目的驾驭,对话题的把握,控制场面外,时而介绍比赛情况,时而代表观众向嘉宾提出一些问题,他经常的角色转换不时带给受众以新的信息刺激,既没有动态消息那般单调,又没有单纯的演播室访谈那般枯燥。这种模式构筑的空间充满动感和新鲜感。同时还诱发观众的好奇、关心、猜测、疑虑等兴趣和心理,引起受众观看节目内容的期待感和悬念,把观众引进规定的情境、气氛中去,制造出一种使观众产生仿佛与传播者面对面交流的感受,进而引发观众观看比赛的兴趣。

  这种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际传播,是当今大众传播越来越常用的手段。而邀请运动0作为嘉宾解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经历,使解说既有理性的力量,又有感性的力量,散发出不同寻常的魅力,这些都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力手段。

  本文获2009年度全国主持人论文三等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入选《2009年全国主持人优秀论文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刊载于《西部电视》2009-1期

  因优化新闻传播的法制环境

  ——访中国法制专家孙旭培

  孙旭培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

  2002年,孙教授到贵阳讲学。趁此机会,记者就有关新闻法制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孙教授。

  记:近几年,新闻官司不断。请问孙教授,新闻媒体应当如何防止侵权和涉讼?

  孙: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时,尤其是对批评性的题材,采访一定要全面、深入,尽可能充分采访被批评的当事人。对重要材料,要保证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新闻来5,认真核实人名、地名。编辑要努力发现可能引起纠纷的细节,处理通讯0写的批评稿尤其要特别小心。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头脑要清楚这样一点:新闻媒介是舆论机关、信息机关,而不是权力机关。有些记者感觉很好,以为新闻机关权力很大,错误地认为新闻权力是一种足以与国家机器相提并论的权力。以这种观念为指导,必然容易侵犯各种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导致新闻侵权的另一个观念上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媒介有时不重视对人权如,人的尊严的保护。历史上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当某人、某单位被视为批评对象时,往往集中火力,全盘否定,甚至批倒批臭,不许还嘴、不许申辩。缺乏客观、公正的报道,也很容易造成新闻侵权。记者切忌站在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一边,而对另一个人、另一个部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公正的报道,是最少可能惹上是非的。要做到“公正,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平衡”。所谓平衡,就是在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报道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报道显然比那种单纯批评、单纯反对的线性思维的报道更客观、公正,不但不容易使记者招惹麻烦,而且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

  记:有时候,有的新闻侵权是记者无意中造成的。除了您以上所讲到的那些原因外,或许还由于经验不足或法律意识淡薄,以致一旦涉讼,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孙:所以记者在采访报道的同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尤其是批评性报道,要注意保留和随时搜集证据。另外,要注意把消息来5交代清楚,如本台(本报)从某某处获悉、某领导人说,具体是什么单位、什么人一定要写准确。因为,万一新闻失实、侵权,被告一方就多一个共同责任者。对披露出来的事实和行为,用词宁可不足,也不要过,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法律断语。比如,当记者分不清某人的行为是欺骗(民事中的)还是诈骗(刑事中的)时,不如就称为不诚实行为;分不清是犯罪还是违法,就笼统称之为违法行为(因为犯罪必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分不清是贪污还是挪用公款时,宁可暂且说成违纪金额。使用模糊的表述,会使记者更主动一些。

  如果记者因进行正当的舆论监督而遭到滥诉滥讼,甚至受到对方威胁恐吓,记者要注意保留、搜集受到损害的证据,在诉讼结束前提起反诉。这是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记:那么,要是不小心侵权了怎么办?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颜瑾作品集
云影萍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