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云影萍迹》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论文、电视杂文(1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云影萍迹》 作者:颜瑾

第13章 论文、电视杂文(12)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怎样报道?采用表现或再现的方法,即感性关照的形式,直接展示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每个事物的形象090和状态都不一样,每条新闻的不同也就显示出来,如果是这样,播音0就易于进入不同新闻所营造的不同情景中,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播音技巧,投入地进行“二度创作”,进而情绪饱满地“说新闻”。

  我们的目光通常自觉不自觉地落在播音0主持人“说”得好与不好上,播音0主持人们也去尽力做得更趋完美,说明不管是专家、观众,还是播音0自己都意识到播音主持方式要随着时代、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新闻解说词却比较迟钝,似乎没有意识到其写作方式、语言表达也应随着时代、随着丰富的大千世界、随着不同的新闻内容有所改变。“说新闻”要想真正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必须先从新闻解说词的改革做起。

  本文刊载于中央电视台学术刊物《电视研究》2001年4期(业务专刊)

  因打破语言模式为“说新闻”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新闻话语系统的模式化、程式化,把播音0熏陶成千篇一律的“八股腔”,使新闻真正自如地“说”起来很难。因此,只有打破程式化语言,才能为“说新闻”创造条件。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千篇一律”的电视新闻稿件熏陶出“千人一腔”的播音腔调除《新闻联播》之外,大多数主持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口浓重的“播音腔”,尽量朝“说新闻”靠拢,观众也不喜欢满脸严肃、千篇一律的“播”新闻腔调,而更喜欢具有个性色彩、亲切自然的“说”新闻语气。

  但是,要把新闻“说”得精彩,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内化、外在素质都不错的优秀播音0如果成天面对的是一堆毫无新意、空话、大话、程式化的稿件,有什么激情去“说”?有什么感觉去“说”?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新闻,怎么会“说”得让观众感兴趣?于是只妤仍旧用一幅冷漠、刻板的“职业表情”,只好仍旧做一台普通标准、字正腔2的“发声机器”。这种机械、被动地念稿子,消极地处理每档新闻的固定模式,束缚了播音0的二度创作。

  那些让播音0“播”而生厌、让观众听而生厌的模式化新闻内容无非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什么领导到会,按职位等级一、二、三……排列,这位领导指出,那位领导强调……至于会议和群众的利益有什么关系,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得而知。下次其他会议报道,照此模式,再套一遍,只是换换时间、地点、领导人姓名……对一些经验总结、典型介绍,常常会有这样的语言:一个时期以来,什么工作全面展开,什么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活动中,在什么鼓舞下……犹如工厂里批发出来的模子。再加上有的记者重画面轻解说,认为拍到画面就行,解说词随便写写,不深入采访、挖掘事实本身,只是要一些工作汇报、工作总结之类的材料,如此一来新闻话语系统的模式化、程式化就不可避免。空话、大话、套话、公式化的稿件,把播音0熏陶成千篇一律的“八股腔”也就不足以奇怪了。

  二、程式化的电视新闻语言模式必须要打破

  电视新闻的形式是通过画面和播音0播出的文字稿传播给观众。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高大全的宣传模式,假大空的稿件,再配上高调门的播音方式,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倒是很协调的。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电视新闻的形式是否适应其内容呢?

  过去一段时期的新闻节目,大多偏重时政方面的内容;现在的新闻节目把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触角更为广阔。内容变化了、丰富了,作为电视传播092形式之一的画面也在变得丰富,很多电视节目凭借高科技的手段,注意特技的运用,注意“包装”,注意视角的冲击力。片头、片花、宣传片时常以各种花样换来换去。主持人的表情亲切了许多,也面带笑容了,表达语气由“播”向“说”靠拢。唯独转播形式的另一要素……新闻解说词依旧老样,千篇一律的空话、大话、套话仍充斥着电视新闻的荧屏。新闻报道是迅速反映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如果某种思维方式和报道方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必然使我们的报道陷入凝固状态。

  对“说新闻”而言,假如只是一味要求主持人应该怎样“说”的生动、怎样“说”的亲切,而写作方式和解说词沿用老一套,主持人最多只能尽力做出“说”的样子,诸如改坐播为站播、面部带点笑容等,这些所谓的“改变”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变化,无异于“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显然,枯燥、空洞的新闻稿件不能满足“说新闻”

  的要求,不能给“说新闻”提供“说”的基础和条件,更不足以表现丰富的大千世界,不足以表现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形式不适应内容的需要,形式就得改变。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是以观众的需要而发展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后,更希望得到一份休闲、一份娱乐、一份调节、一份沟涌,当打开电视满耳都是那种宣教似的、高高在上的新闻语言,必然避而远之,而那种平易的、具有亲和力的节目比较符合大众的收视心态。按照传播学观点,信息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传递方式和内容与受众的需求习惯、表达方式相一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今传播观念、传播格局正朝着“窄播化”“细化分”的方向发展。原先那种不分内容、不分时段、不针对观众的收视心理,以“千人一腔”的播音腔调播新闻已不合时宜,需要一种服务性更强、更亲近的传播方式以达到观众的“对接”。这种定位不再把观众放到受教育的位置上接受暴风雨般的“洗礼”,而是更加关注、研究和尊重传播对象。

  新闻播音语言只有适应观众的心理,电视事业的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否则只能被观众抛弃。

  三、播音主持语言充当着准确传播新闻事件主体内容的角色

  电视新闻以解说还是以画面为主抓住观众?我们不否认画面很重要,它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是也有多义性和模糊的不足。同一组画面,不同的人用来配以不同的解说词,表达的意思会完全不同。电视新闻语言还具备画面所不具备的概括性的特性,画面能忠实展示事件的原始面貌,但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有充分的时间叙述一件事,解说语言就能在一两分钟的有限时间里三言两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画面的又一个弱点是难于表现抽象的、内在的东西。比如不能准确告诉观众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之下,观众不听解说词,光看画面,会不知所云。所以在电视新闻这种节目样子式里,播音解说的语言承担着陈述新闻事件主体内容的任务,充分发挥准确传播各个新闻要素的作用。

  四、打破程式化模式,让电视新闻报道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我们知道,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形象生动的表述比较容易记住,容易与观众沟涌,缩短与观众的距离,还能帮助观众理解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理论。干巴巴的语言因为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告诫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里所说的“宣传艺术”,决不会指那些生硬、空洞的说教。宣传都要讲究“艺术”,何况传播呢?只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电视新闻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认同。

  要使“094说新闻”吸引观众,除了播音0主持人自身的表达技巧、形象气质外,播音主持必须在语言上打破原有公式化的模式。

  抓住新闻事实的个性化特点,用活跃的形式、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就很难用什么现成模式去套,用什么框框去约束,因为每一个新闻事实都有不同于其他新闻事实之处,只要记者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挖掘。

  电视新闻写作力求以审美的直觉捕捉到事物可感的变化,切忌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例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曾播过一条关于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大厦正在兴建的信息,其活跃、风趣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语)每年老天爷到这个时候都要下一场大雨,今天李锐给你报告一条好消息,到了明年金鹰节,就算老天爷下冰雹都没事了,因为广电中心的上头一个“大力金刚”正在茁壮成长,天塌下来有它撑着。

  (画面解说)要说“金刚”,真是名副其实,因为它的构成部件几乎全是钢铁,而且长得特别快,从立下第一根钢柱到现在这样子才用了三个多月。菖菖菖同志告诉我们,对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也要像搞电视一样讲究时效性,争取赶在明年金鹰节前完工。他们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钢架结构,就像堆积木一样把一个个钢铁构件整合在一块。用不了多久,这个庞然大物就会矗立在我们面前。

  画面所展示的就是一些正在施工的建筑结构和其他正在兴建的建筑工地。

  这种写法一开始就抓住“钢架结构”这个特点,把它比喻成老百姓容易理解的“金810”,“天塌下来有它撑着”,类似这样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经播意0“说”出来,不仅有趣、亲切,还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觉得这个会展中心建成后一定牢固、漂亮、有安全感。说它兴建速度快,不是用“工人大干苦干抓紧时间”之类抽象、空洞、毫无新意的表述,而是采用拟人手法,说它正在“茁壮成长”。这样的写法、这样的语言,播音0容易把握,容易进入状态。有兴趣进入新闻、领会新闻,才能自如地“说”新闻,做到“情”从语生,“形”从意出。而观众也会被吸引住,在获得一种审美愉悦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这比一些程式化的报道要好得多。

  记者要把电视新闻解说语言写得形象、生动、通俗,以便给播音0的“说新闻”创造条件,具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避虚就实,以实代虚。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从独特角度入手,写出个性,抓住细节,力避抽象空洞的概念化论述。

  2.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活泼、风趣的语言,有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3.不仅让观众有所知,还要有所感。“知”,指观众客观上获取信息。“情”,指情感上的感染力,以便和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4.注意叙述过程中的悬念、追踪和高潮。每一件新闻事实总有一些观众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东西,从他们最知道的东西入手,就是悬念。在追踪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如果注意营造高潮,就会有起有伏,吸引观众。原来的新闻编排多半是“倒金字塔”状,现在提倡“波峰波谷”状,不断有高潮迭起。

  勇于打破固有的新闻语言模式,不仅仅是写作方式和语言的问题,还涉及节目把关人对观念的创新。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说新闻”,主持人背后必须有一个好的支持系统,包括策划、采、编、技术等。其中,采访报道班子是一个重要环节,提高采访报道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新闻语言的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刊载于中央电视台学术刊物《电视研究》2001年3期(业务专刊)

  任何媒体人,都希望在舒心和谐的环境里快乐工作。媒体管理的根本,其实质是“人的文化建设”。是“治其人”还是“善其人”?

  指导思想是“人治”还是“以人为本”?怎样才能调动0工的积极性?笔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荫媒体管理杂谈

  因文化,媒体管理的根本

  一位着名企业家曾说,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媒体同理。

  中央一再强调,国家要强大,不仅要提高硬实力,也要提高软实力。而软实力的重要特征是文化,因此要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媒体同理。媒体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靠硬实力,如资金、技术设备、覆盖率、收视率等,也要靠软实力,包括媒体的形象、品牌、优秀节目、社会责任感美誉度、社会影响力等因素。

  媒体软实力的强弱与否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对文化的解释、理解有上百种,运用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于媒体管理而言,文化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它体现在媒体的方方面面。对外,媒体文化观决定媒体的品牌、形象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等;对节目,传播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制作质量;对内,媒体领导层的文化观影响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环境的营造、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职工归属感的精神依托等。

  媒体对内文化管理,就是要搞好媒体文化建设,而媒体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外观环境的改善、职工娱乐活动的开展,统一服装的穿戴,媒体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媒体更加有序化和合理化。其实质是“人的文化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欲治其国,先治其人;欲善其事,先善其人;欲求其物,先求其人;欲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求人的发展。

  那么怎样“治其人”“善其人”?指导思想是“人治”还是“以人为本”?这些都和文化有关。文化是一种观念、理念,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人治”是落后的文化观念,“以人为本”是先进的文化观念。

  有一种现象我们并不陌生,用着现代化的工具,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脑子里可能还是20世纪之前的观念、心理;表面上已形成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但传统的“人治”思想仍默化于人的心理之中。现代化的机器、生活方式、组织形式这些属硬文化范畴的东西人们易于接受和模仿,而观念、理念等软文化往往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正如鲁迅所说,清代在汉人头上编了近三百年的辫子被剪掉之后,这个民族最深层的软文化结构并未改变,这其中大概也包括“人治”等落后腐朽的文化。

  “人治”,不关心0工、不尊重0工,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媒体制作的产品是精神产品,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顺畅的机制,势必影响到节目制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制作的节目或敷衍了事或平庸低俗,直接削弱的是媒体竞争力。

  “人治”实质上是把人看作“经济人”,看作是非理性的工具,最突出的表现是“重物不重人”,只关心工作效率忽视人的思想感情。

  而“以人098为本”的文化观念,则是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管理者不能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和控制,不能只关注机构分工、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的作用这些硬管理,还要重视人的情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领导与0工之间关系的融洽、职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等软管理。

  当然,我们不一定把硬管理、软管理截然分开。所谓文化建设,就应当用先进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不管是硬管理还是软管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0工所处的环境如沐春风,让不同的人找到适合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干,从而为事业添砖加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颜瑾作品集
云影萍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