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金刚经说什么》在线阅读 > 正文 金刚经说什么-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1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零年的讲记。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就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
    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毫,他晚年写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象。
    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
    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
    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
    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
    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
    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
    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
    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份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
    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
    象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舵是有情。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富贵功名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静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
    “汝今谛听”。“谛”是仔细、小心。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
    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地活下去。
    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
    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
    清静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更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罗汉、菩萨也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
    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
    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弥勒菩萨下来。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忘形了;所以,人做得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人体是个小宇宙,……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静,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
    有些人打坐,在坐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哪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
    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个神仙到我们这里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着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
    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阿弥托经先提西方,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
    道家北派丘长春,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进小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周利盘陀伽的故事……笨得无比,……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
    狗吃大便等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
    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真正的佛同其它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
    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造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
    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得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这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地过这一生,这是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的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要想即身成就啊,……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百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两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磐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凡的。
    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山文殊道场。
    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不着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着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
    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
    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返回列表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老子他说论语别裁禅宗与道家易经系传别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般若正观略讲金刚经说什么易经杂说历史的经验如何修证佛法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维摩精舍丛书孟子旁通参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