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处世厚黑学,赢得天下(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 作者:侯清恒

第23章 处世厚黑学,赢得天下(2)

  1.首先就是说出真实情况。在拒绝的过程中,还想和对方保持良好关系,就要采取换位的思想、同情的语调来处理。有的人在拒绝的时候,因为不好意思而不敢实话实说,采用闪烁其辞的方式反而让对方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其实,拒绝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也多少会有这个思想准备。只要处理得当,因为拒绝而伤害关系的并不多;倒是拒绝的时候吞吞吐吐、模棱两可,反而让人反感,而更容易影响关系。

  2.要选择好拒绝的时间、地点和机会。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及早拒绝,以免耽误了对方的计划、伤害对方。要据实向对方表明你的态度,好让对方有所准备。坚决拒绝,避免迂回曲折。在婉言拒绝盼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觉察到你的态度,不要绕了半天连自己都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更别说对方能不能理解了。

  3.要给对方留个退路。当你拒绝那些总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时,要好好考虑。这种人的自尊心很强,直接拒绝的方式无疑会使他们下不了台。所以,你首先就要把对方的话,从始至终地再听过一遍。当你仔细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再决定怎样去拒绝和说服对方。最好能以引用对方的话,来“不肯定”他的要求的方式,给对方留下足够的面子,给他留下了一个退路。这类人都是聪明人,你“不肯定”,他也就心领神会了。

  4.用友情来说服对方。要让自己拒绝的意见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最好让他明白:你是他忠实的朋友,自己并不强迫他接受反对的意见,你是最关心他的人,是从他的长远利益来考虑的。

  勇于说“不”,学会拒绝,不是要你刻意地去拒别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使自己活跃在社会这个大舞台。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相处不排除功利目的,你可能不会有心地去伤害别人,但你不能保证别人会在有意无意之中伤害了你,不是任何场合、任何礼物我们每个人都能去、都能接受的。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责很多时候驱使我们要克制自己,必须拒绝。其实,很多时候,适时的拒绝,有艺术的拒绝,不但不会遭到别人的忌恨,还会赢得别人对你的敬佩。有了勇气,你的智慧才能得以发挥,你的拒绝也会变得妙趣横生;有了谦恭,你的真诚才能使人相信,你的拒绝也会变成感动。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你可能或多或少地遇上一些自己不想做或不愿做的事情。而很多时候是内心里极不情愿,但又不便直接拒绝。因为人在社会上生活,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即便你再正直,也不想把人家弄得很尴尬。无论对方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拒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门艺术。了解了拒绝,你就会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把握好分寸。懂得了拒绝,你就会在一种很幽默的气氛中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至于陷入两难境地。学会了拒绝,你就能在社会这个竞技场上游刃有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穷尽一生,都在不断与是非博弈,笑到最后的,无非是那个最懂得让步和最懂得拒绝的人。

  大智若愚,大勇如怯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请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时酒饭之际,我也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了。

  手下心腹劝告王翦。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请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也是当时的重要的政治人物。刘备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之时。刘备年轻时就喜欢结交好友,关羽、张飞就是他肝胆相照的兄弟。在乱世之时,刘备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就开始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不小的部队。

  但是,他的这支部队若想在当时生存下来是不容易的。为了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刘备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表面上非常尊敬刘备,但实际上却防备着他,因为曹操知道刘备是个大英雄,怕刘备以后会不利于他。刘备也知道曹操防着他,为了打消曹操的戒心,他就经常在家关着门,在院子里种菜,装出一副对时事漠不关心的样子。

  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喝酒,议论当世英雄。刘备提到当时的一个大军阀袁绍,曹操从容地说:“现在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个人。袁绍之流,算不上英雄。”刘备见曹操把自己说成英雄,不觉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也掉在了地上。这时,正巧天上响起一声巨雷,刘备为了掩饰自己的害怕心理,就说:“古人说,迅雷风烈必变!这话真有道理。雷震的威力,想不到竟这样历害。”他把筷子落地的原因轻轻地掩饰过去了。曹操见刘备如此胆小,打雷也怕成这样,以为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胆小鬼,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刘备知道曹操始终对自己有戒心,就找机会从他那里逃走了。

  刘备深知,自己羽毛未丰,势力单薄,在势力强大的曹操面前,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必须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深埋于心,不能表露出丝毫的迹象,只有低调行事,装傻扮痴,让曹操觉得自己没有远大志向,从而放松警惕,才能摆脱险境。

  康熙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里。这四大臣中以鳌拜战功最卓,野心最大,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他用尽心机独揽大权,给康熙造成极大的隐患。

  当时,康熙只有14岁。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势力很单薄,如果要对鳌拜采取什么制裁,稍有不慎,势必酿成大变,危及皇位,甚至自己的性命也不保。

  康熙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鳌拜争辩了,鳌拜要怎样就怎样,而且他还加封鳌拜为一等公,表示特别恩宠。

  另一方面,他在宫内亲自遴选了几十名身体壮健的小太监,天天与他玩“布库”的游戏,并请专人教练。

  “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斗技游战,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摔跤。鳌拜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是小孩子好玩,满洲习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康熙天天玩耍,不问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

  就这样,康熙跟小太监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端午节前夕,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在鳌拜进宫朝拜那天,令小太监们一哄而上,把鳌拜拿下。

  然后,他马上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将鳌拜的罪状宣示中外,没收家产,革去官职,将鳌拜的党羽十余人尽放斩首。对鳌拜,康熙念及他战功卓著,从宽免死,下旨永远囚禁。

  如果你想打败对手,就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最好的选择还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出击,战胜对手。为人处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做某件事,但是眼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最好还是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适当的机会再出手。

  隐藏自己不是无能和自我封闭,而是在坚信自己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知识渊博的成功人士往往虚怀若谷,他们所具备的冷静、敏锐、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智之人不会夸诞炫耀,只会以自己的成绩让人信服。他们懂得在不如意时隐藏自己,在时机成熟时亮出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

  英国的一位评论家柯尔敦曾说过:“智者与愚者都一样愚蠢,其中的差别在于愚者的愚蠢是众所周知的,唯独自己不知觉;而智者的愚蠢是众所举知,而自己却十分清楚明白的。”

  人生犹如战场,无时无刻不在斗智斗勇。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在重重叠叠的人际关系中,有的人总觉得自己聪明过人,说话办事喜欢表现自己,结果总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厚黑学指出,为人处世,不妨偶尔装一下傻,扮一下痴,隐匿自己的锋芒,这样可以麻痹对手,从而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第一法: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想:“冤家宜解不宜结。”

  与人相处,难免有认识上的差异、利益上的纠纷、情感上的冲突、工作中的矛盾,也就存在谁是谁非、谁更有理的问题,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争取自己的利益,得理不饶人,非要与人争个高下,拼个胜负,不惜对人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平生事端,有的还因此惹上了牢狱之灾。

  其实,世上的有些道理并不是能够讲清楚的,而且也没有讲清楚的必要。与人相处,得理不饶人,凡事都要讲个明白,不仅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且也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激起对方的反抗,将事态恶化,原本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可能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战斗”。厚黑学认为,这是极为愚蠢的举动。那些厚黑处世之士明白“山不转水转”,今天的敌人他日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与人相处,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过于计较、分清是非,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得理不饶人,将他人逼到绝路,自己也就没了退路。要有与人为善的心理,与人产生矛盾,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心平气和地与人坦诚交换意见,通过道歉和接受道歉,互相谅解,化解矛盾。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智慧!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做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以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而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屋子,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这封家书,立即命人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菜根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做人也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来越宽。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不管是在利益上还是在是非上,争斗都是难免的。

  在我们周围,常常会遭遇这样那样的争斗和竞争,即使你无意“过招”,但在别人的不断逼迫下,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争斗的漩涡中去。而大部分的人一陷入争斗的漩涡,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会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会让你暂时吹着胜利的号角凯旋,但也会成为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如此“你来我往”,其结果只能是纠纷不断、两败俱伤。

  两人对论,各执己见,这是常有之事,但是道理是不欺人的,绝无两张面孔。在这种情况下,应小心机智地加以处理。有时不妨站在对方立场上,谨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角度考察自己的动机。只有如此,你才不会盲目地谴责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辩护。

  小王和小梅是一对交往已经两年的情侣,小王个性虽强,脾气尚称温和,小梅个性也差不多,但情绪较为不稳,易被小事惹怒。由于小梅口才甚佳,因此和小王若有争执,不管谁对谁错,小王总是“输”得有一肚子发作不出来的气。

  有一次,两人又为了一件事吵架,小王基于每次都无力招架,就只好采取沉默战术,任凭小梅如何说,他只是沉默。小梅并没有因此而收兵,反而逼问小王此举“用意”何在,一连逼问半个小时,小王终于说:

  “那我们分手算了!”

  小梅也是个个性强的人,当场就同意分手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梅想要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掺杂感情在内时,谁是谁非,有时候是很难弄得明白,也不必去弄得太明白的,因为对与错往往是主观的认定,而主观又受到当时的气氛、自己的情绪以及二人相处经验的影响。因此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根本谈不上“错”的事,经过主观意识的作用,便会复杂起来,如果硬要在这上面“辩争”得一清二楚,便会有一方被言语伤害。

  所以,与人在言语上的交锋应考虑到能不争不辩最好,如非争非辩不可,则不宜过于尖锐,除非辩论比赛,或牵涉到生死存亡之事,否则不必把对方逼到墙角,因为对方会为了不显得软弱而反扑。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侯清恒作品集
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透视人性弱点22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