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幸福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1章 我们都是幸存者(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幸福的哲学》 作者:周国平

第41章 我们都是幸存者(1)

  ——对生命和灾难的哲学思考

  主持人:欢迎大家光临长江美联大讲坛第十一场的演讲现场。长江美联大讲坛是由长江商报、美联地产、湖北广播电台总台主办的公益性讲坛,每期邀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及各界精英人士作专题演讲,营造一座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大学”。先请长江商报赵亚平社长致辞。

  赵亚平:今天这个讲座我觉得有它很特殊的意义,因为目前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的深切哀痛当中,各地正在举全国之力拯救汶川、支援汶川。在这次大地震中,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人们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汶川民众所面临的灾难也可能是武汉民众明天会面临的,今天的汶川之痛很可能是明天的武汉之痛,当灾难降临到每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我们该怎样面对?这当中就有一系列对生命、对人生、对友情、对亲情、对互助、对奉献的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时候,我们长江商报本着为武汉加油、为文化寻根、为广大读者提供急切的人文思考的考虑,请来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员周国平先生,来跟大家讲对生命和灾难的哲学思考。我想用一点时间谈一下我对周国平的感受,今天我是第一次见到他,很多年前就读过他的书。他的一本书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十多年前一个刊物叫《追求》发表了一个片断。他的女儿一岁半就因为先天性的癌症去世了,就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把他的父爱、他对生命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所以我后来一直关注他的这本书,出版以后就买了一本。我也作为一个父亲,我有一个女儿,坦率地说我读不下去,每读一次就泪流满面。我刚才和周国平先生说,我说读了你的书以后,我们每一个人特别作为父亲会提升一种责任,该怎样做一个父亲,该怎样感受生命,同时这个时候你就会由此发散开来,就会想到该怎样对待他人,该怎样对待工作,该怎样对待社会。所以我相信,今天大家从周国平先生的演讲中会领略到深刻的人生感受,我们的精神会得到提升。

  主持人:请活动主办方之一美联地产副总经理马志军先生致辞。

  马志军:长江美联大讲坛举办十一期以来,今天是最特殊的一场。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面对灾难,我们都是幸存者,生命灾难的阴影将长期笼罩每一个中国人。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周国平先生,他的着作颇丰,他演讲的命题一定会给大家很多的启示。

  主持人:武汉是这次大地震可以感受到的地区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的确都是幸存者。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次地震的灾区不在汶川,而在我们这里,我们此时此刻在做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让我们请上今天的主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给我们讲述他对生命和灾难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同学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举办这次讲座。其实去年长江美联大讲坛就邀请我来做一次讲座,当时我准备讲幸福的问题,讲座往后推到了今天。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讲幸福的问题了,要讲相反的主题,因为发生了这么巨大的灾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幸福,正是为了不放弃幸福,我们要深入地思考这场灾难。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主办方提出来的,让我围绕震灾来谈。我自己觉得这个时候谈别的都没法谈,但是围绕震灾来谈,这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谈。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看电视的,可是在地震发生以后,这些天我天天坐在电视机前,天天看那些镜头,心里实在太难受了。

  前几天,我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在文章里说,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最让我心痛的是那些孩子,这次地震死了那么多孩子,我自己是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我知道失去孩子的那种绝望,那种痛不欲生。所以我说,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唯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如果那样,我也只好承受。这种大自然的大灾难,就好像是上帝要毁灭一部分人,毁灭哪些人是在抓阄,不是让我们来抓,是上帝在抓,完全有可能抓到的是我们。所以在这样的灾难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这样来想,我就找到了一个角度,就是作为一个幸存者来思考灾难和生命。从这个角度来想,我才觉得可以原谅自己,否则我会觉得我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会有一种罪孽感,这么多人死了,你还在那里过着平庸的生活。但是其实我也不过是个幸存者罢了,很可能死的是我,是我的亲人,死了也就死了,那没有什么办法。现在既然仍然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这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但是,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人类一代代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灾难和死亡都不能让人类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这是对的,如果被灾难和死亡打倒了,那才真的没有希望了。

  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一个是对灾难的思考,一个是对生命的思考。

  一、对灾难的思考

  1.用大尺度衡量大苦难

  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是要用大尺度来衡量。这次大地震的灾难就是大苦难,你用小尺子根本就没法衡量,必须用大尺度衡量。所谓大尺度,第一个是哲学的尺度,第二个是历史的尺度。

  用哲学的尺度衡量,就是站在永恒宇宙的立场上来看人世间的事情,你就会看到,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个人,人世间的一切灾祸和幸福都是暂时的,都是过眼云烟。这次温家宝总理在地震中的表现非常感人,我就联想到前不久他在新加坡有一个讲话,说他经常看一本书,就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个让我感到比较意外,我没有想到一个中国总理会喜欢一个古罗马哲学家的着作,而且是一个比较悲观的哲学家。在那本书里,作者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记住眼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你不要太在乎。你想一想,凯撒、亚历山大大帝这些建立了辉煌功绩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许多受苦受难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还不都是一样?所以你要经常用终有一死的人的眼光来看事物,和你在人世间的一切遭遇保持距离,活得超脱一点。

  我觉得对于灾难就应该有这样一个眼光,这实际上是一个看破红尘的眼光,要看到一切皆变,无物长存。你想一想,在无边的宇宙中,人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面生存,而且从永恒的眼光来看,生存的时间极其短暂。用这个眼光看,你就会觉得所有的祸福苦乐其实都不太重要,都是暂时的。在大尺度之下,一切苦难都显得小了。当然,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一个大尺度看事物,那就太消极了,但是在遇到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大尺度。我们只好想开一些,否则还能怎样呢?

  除了哲学的尺度,还有一个历史的尺度。用历史的尺度衡量,我们会看到,人类从来是在灾难中生存的,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遭遇灾难又不断重建的历史。不论科技落后还是先进,人类控制自然力量的能力永远有其限度,灾难的发生具有它的必然性。

  我查了一下资料,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大震灾,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其中死亡10万人以上的就有7次:公元1138年叙利亚地震,死23万人;公元1555年,明朝嘉靖34年,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大地震,有姓名记载的死亡人数是83万多,没有奏报的不计其数,震中地区人口死亡超过一半,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死亡最多的一次地震;1737年,印度加尔各答地震,死30万人,现在科学家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可能是台风而不是地震;1908年意大利地震,死11万人;1923年日本关东8.2级地震,死14万多人,1976年中国唐山7.8级地震,死24万人;2004年印度洋9.3级地震,引发苏门答腊海啸,印度尼西亚死亡人数22.5万。

  和地震破坏力相似、难以抵御的是火山爆发。大家知道,公元79年,古罗马最繁荣的城市庞贝在一天之内被爆发的维苏威火山岩浆淹没,18世纪挖掘出来,发现当时已有非常辉煌的文明。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腊火山爆发,死9.2万人。

  还有其他各种大灾害,比如:1330到1351年欧洲鼠疫,死亡7500万人,欧洲人口几乎死了一半;1812年法国气候严寒,冻死40万人;1845到1846年爱尔兰饥荒,饿死150万人;1931年中国黄河泛滥,死亡300多万人;近在眼前的事情,今年(2008年)5月2日纳尔吉斯飓风,缅甸现在统计的死亡人数已经是7.7万,加上失踪5.5万,也是十几万人。

  我看资料上说,在自然灾害中,地震造成的伤亡是最严重的。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一共毁灭了52个城市,其中地震毁灭掉的是27个,占了一半多。而且地震造成整座城市毁灭呈增长的趋势,27个城市中,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两千多年共毁掉13个,20世纪前80年毁掉14个。在中80年里,前50年毁掉5个,后30年毁掉9个。

  实际上地震的发生非常频繁,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左右,其中6级以上10到200次,7级以上18次,8级以上1到2次。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海洋,占85%,只有15%发生在大陆,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地震。而在发生在大陆的地震中,中国是最多的,根据仪器记录的20世纪的资料,占全球的33%,三分之一。平均每年5级以上的30次,6级以上的6次,7级以上的1次。而且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加上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地震灾害也是全球之最。20世纪全球地震死亡人数110万,中国55万,占了一半。我国国土面积占全球十四分之一,人口占四分之一,大陆地震次数占三分之一,而地震死亡人数占二分之一。

  从上面这些数字,我认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其发生具有必然性,人类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第二,人类仍有可能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地震次数与死亡人数不一定成确定的比例,发达国家死亡人数少就说明了这一点。

  2.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灾难面前反思,我认为应该着重反思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人和自然到底谁更伟大?谁更厉害?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征服还是敬畏?我们曾经认为人比自然伟大,人厉害得多,人定胜天,我们要征服自然,要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我们有这个本事。事实上有些灾难的确是大自然本身那种原始的力量造成的,是纯粹的天灾,但有些灾难却正是我们的这种错误观点、错误做法造成的,或者和大自然的力量一同起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人祸。我们对自然过度干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和环境,建造了一些错误的工程,这样做本身就隐藏着灾难。

  比如说三门峡水电站,本来是一个水利工程,现在有目共睹成了一个水害工程,造成泥沙淤积,黄河断流。当年讨论这个工程的时候,我们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是坚决反对的,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后来的三峡工程,黄万里也是最早最坚决反对,但是他没有发言权,开论证会不请他,他六次上书中央,临终遗言也是三峡工程千万不能上。他反对的理由,包括这个工程可能会诱发地震。当然,大家都知道,尽管有许多强烈反对的声音,三峡工程硬是上了,现在已经基本完工。最近看报纸上说,中央要进行评估,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抗击地质灾害的能力,因为汶川大地震的提醒,不得不注意这个问题了。想象一下,如果是在三峡地区发生大地震,后果真不堪设想,那就不是汶川地震这样规模的灾难了。

  我们要牢牢记住,人必须摆正和这个地球的关系,对大自然的干预必须有一个限度。20世纪德国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后半生思考的重点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早期和自然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但是在技术发达以后,人就用一种技术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对待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了。什么叫技术的方式?就是一切都为我所用,把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是一种可被利用的原材料,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功能,因此每一样事物都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失去了自身存在价值。比如说土地,原来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家园,在技术的眼光下就只成了任人开采的矿床,现在要加上一条,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地块。比如说畜禽牛羊,本来是独立的生命,长期以来是人类的伙伴,现在仅仅成了食品厂的原料。比如说河流,本来是自然的风景,而且是民族的摇篮,各大文明都是从大河发源起来的,现在仅仅成了用来发电的水压的供应者。海德格尔说,当人们在莱茵河上建立了发电厂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莱茵河变成了发电厂的一个部件,莱茵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人类太狂妄了,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以为我所用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有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话,创世之初一定不是这样的,自然界的每一样事物都应该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该转换眼光,不能仅仅用技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当然,人类为了生存,技术的眼光是不能缺的,但是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眼光,最好还不要成为主要的眼光。主要的眼光应该是亲近自然万物,和它们处在共生的关系之中。

  人在地球上到底是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原来认为人是地球的主人,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是来为人服务的,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这样一种观点之下,必然是怎么样对人有利就怎么样对待自然。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必须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比如说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是不利的,所以开始改变看法,认识到人作为地球的主人,要做一个好主人,不能做一个坏主人,不能做一个败家子,否则会遭到报复。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国平作品集
碎句与短章周国平自选集守望的距离把心安顿好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论人生人与永恒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纯粹的智慧幸福的哲学偶尔远行灵魂只能独行闲情的分量岁月与性情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