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道德的历史(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作者:尼采

第10章 道德的历史(1)

  一

  欧洲目前的道德情操或许是微妙的敏感和细腻的,正如截至目前的“道德科学”是最新的、初步的和粗糙的那样——此种对照很有意思,有时明显地表现在道德家的身上。的确,“道德科学”这个词就它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太傲慢了,有失风雅,风雅总是预示着使用不那么嚣张的词语。人们应该非常清楚地说明,要为建立各种类型的道德理论作好准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做什么,就当前来说,又有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其中包括:收集资料,全面考察数量众多的、有价值的和特别有价值的细腻感情,并分类。这些感情是活的、不断生长繁殖和消亡的。还应该明确地说,这些活生生的感情反复出现较为常见的形式。毫无疑问,人们至今并没有这种谦虚。所有哲学家在把道德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时,都摆出一副充满学究气的、一本正经的样子,要求自己取得某种非常崇高的、非常庄重的成果:他们要给道德以基础——每个哲学家至今都坚信自己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道德本身一直被认为是某种“给定的”东西。描述各种形式的道德与他们那令人尴尬的傲慢自大相距何止千万里!这项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可是极其纤细的手和极其敏锐的感觉,却不一定能胜任!正因为道德哲学家对道德事实了解得不全面,只是随意了解一个梗概,或偶尔在哪里看到一个节略本,或许只是了解与他们的环境、地位、教会、时代精神、气候和地区有关的道德——正因为他们对各个国家和各个时代的情况了解得很少,而且也不那么渴望了解这些事情,他们甚至连道德的实际问题都未接触到,只有通过对照比较许多种不同的道德,道德的实际问题才会显露出来。在至今的每一种“道德科学”中,实际上确实是忽略了道德本身这一问题;人们丝毫不觉得道德本身有什么问题!哲学家所谓的“给予道德以基础”以及为此而作出的努力,若以正确的眼光看,只不过是以学术的形式坚信流行的道德,以新式表达流行的道德,因而只是在明确的道德范围内就事论事。而且,从最终的动机上说,是一种否认,即否认对这种道德产生怀疑是合法的,并且拒绝检验、分析、怀疑和剖析对这种道德的信仰。比如,请听一听叔本华是多么无知地谈论他所做的工作,然后你可以对道德“科学”的科学性得出你自己的结论。这门科学的最新大师仍在以小孩子和老妇人的口气说话。叔本华虽然实际上是个悲观主义者——可每天晚饭后却吹笛子,这是他的自传说的。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个抛弃了上帝和世界的人,却在道德面前止步——赞成道德,他究竟还是不是悲观主义者?

  二

  撇开像“我们心中有一绝对命令”这样的断言有何价值可谈,我们总可以问:这种断言对不断言者说了什么没有?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些道德体系力图为其创立者辩护;另一些道德体系则力图使创立者心情平静下来,使他自鸣得意;借助另一些道德体系,他想要虐待自己,使自己谦卑低下和用报复掩盖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使自己出人头地:这种道德体系帮助创立者忘却,那种道德体系使创立者或创立者身上的某种东西被人忘却;许多道德家喜欢对人类行使权力,喜欢创造性地、武断地对待人类;还有许多道德家,尤其是康德则以其道德使我们确信:“我内心所尊敬的,就是我应该服从的,你我都是如此!”总之,道德体系只是感情的一种手语。

  三

  与自由放任相对而言,每一种道德体系都是一种对“自然”同时也是对“理性”的暴政。不过,这并不是反对道德体系的理由,除非人们又利用某种道德体系命令说,所有种类的暴力和非理性,都是非法的。每一种道德体系中本质的东西和无法估价的东西,是一种长期的约束。为了理解斯多噶哲学、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或清教主义,我们应记住每一种语言对力量和自由所施加的约束,即韵律的约束、韵脚和韵律的暴政。各国的诗人和演说家遇到了多少麻烦啊!当今的一些散文作家也不例外,在他们的耳畔总是回响着要求他们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命令,正如功利主义的草率行事者所说,是“为了一个愚蠢的念头”而一丝不苟。这些散文作家因此而认为自己是明智的,正如无政府主义者所说,是因为服从了专断的规则才这么认为的,并因此而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甚至是具有自由精神的。然而,奇特的事实依然是一切具有自由、文雅、果敢和巧妙必然性的事物,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存在的,无论是存在于思想本身中,还是存在于管理或说话和劝说中,或是存在于艺术中还是行为中,都是凭借着这种专断规则的暴政才发展起来的。说实在的,这可能恰恰就是“自然”,恰恰就是“自然的”——而不是自由放任!每一位艺术家都知道,他的“最为自然的”状态,即出现灵感时刻的自由安排、定位、布置和构造,是多么不同于他的自由放任状态——知道自己随后会多么严格而小心地遵守许许多多规则,这些规则正是由于其严格性和精确性,而完全无法用观念来加以表述(与这些规则相比,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观念,也有一些漂浮的、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的、含糊不清的东西)。“天上和地上”本质的东西,显然是应该有沿着相同方向的长期服从——由此才会产生,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产生某些使生活值得过的东西。比如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精神以及任何其他改变了面貌的、精致的、愚蠢的或神圣的东西。精神长期被束缚,思想的传播受到怀疑和限制,思想家在思考时约束自己,按照教会、法庭的规定,或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前提进行思考,顽固的宗教意志按照基督教教义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发生的每件事情中都要重新发现基督教的上帝,并为其作辩护:这一切暴行、专断、严厉、恐怖和不讲道理,已证明是一种惩戒手段,欧洲精神借此获得力量、冷酷的好奇心和难以捉摸的流动性。当然也得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窒息、闷死和毁掉许多不可恢复的力量和精神(因为在这里跟在别处一样,“自然”会显露真相,表现得过于辉煌,不偏不倚,令人震惊,却是崇高的)。过去欧洲的思想家们思考事物,只是为了证明某件事情,如今则相反,凡事“想证明某件事情”的思想家,我们都对其表示怀疑。所要证明的事情总是在事前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他们极其严格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就像在古代亚洲的占星术中那样,或像当今的基督教道德为了“上帝的荣耀”或为了“灵魂得救”而解释当前的个人事件那样。无论是广义上的奴役还是狭义的奴役,都是精神教育和训练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我们可以用这种眼光看待每一种道德体系,因而每一道德体系“自然”要教导人们憎恨自由放任,憎恨太大的自由,使人们坚信需要限定地平线,需要履行当前的义务,告诉人们应当收缩眼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告诉人们,愚蠢是生活和发展的一个条件。“你必须长期服从某人,否则你会遭难,会不再尊重自己”——在我看来,这就是自然的道德命令,肯定既不像老康德希望的那样是“绝对的”(因而才会有“否则”),也不是针对个人而说的,而是针对民族、种族、时代和阶层而说的,尤其是针对一般意义上动物性的“人”,即人类而说的。

  四

  勤劳的种族感到无所事事,非常难受,但英国人本能中是把星期天遵奉为极其神圣之日,以致下意识地渴望这一天不休息,仍然工作。于是便设计出斋戒,古代世界也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虽然严格说来就南方民族而言不是与工作有关)。许多种类的斋戒是必需的;哪里的强大势力和习俗占优势,哪里的立法者就务必要指定闰日,在这些日子这种冲动将受到约束,学会重新感到饥饿。从一种更高的观点看,整个时代在感染道德狂热时,看起来便像是那些插入的克制和斋戒时期,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屈从——与此同时也学会弄干净自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对某些哲学派别也可以作类似的解释(比如希腊文化当中充满情欲气氛之下的柱廊派)。由此也可得到解释以下矛盾现象的一个线索:为什么正是在欧洲历史上基督教最盛行的时期,并且一般说来只是在基督教情绪的压力下,性冲动才会升华为爱情。

  五

  柏拉图的道德中有某种东西实际上不属于柏拉图,而只是出现在他的哲学中,或者可以说,不由自主地出现在他的哲学中,这种东西就是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太高贵了,看不上苏格拉底哲学。“没有人想伤害自己,因而所有罪恶都是不知不觉地犯下的。坏人会自己损害自己;如果他知道什么是罪恶,他就不会作恶了。所以坏人只是出于错误的观念而作恶;若使他摆脱错误的观念,就必然会使他成为好人”。这种推理方式散发着民众气味,民众只是觉察到作恶造成的令人不快的后果,由此而作出实际判断,说“干坏事是愚蠢的”;同时他们把“善”等同于“有用的和令人愉快的”,而不作进一步的思考。至于每一种功利主义体系,我们可以立即认为也有与上面相同的根源,循着此踪迹追踪下去,很少会出错。柏拉图解释老师的信条时,竭力将一些高雅的和高尚的东西塞进去,他是所有解释者中最为大胆者,把整个苏格拉底的形象拔高,便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主题和一首大家喜爱的歌曲。用无穷无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体展示他,即用他自己的所有伪装和多重性展示他。

  六

  “信仰”与“知识”这一古老的神学问题,或者较为明白地说,本能与理性这一问题,即:就对事物的评价而言,本能是否应该比理性享有更大的权威,理性想要根据动机,根据“原因”,也就是根据目的和效用来估价和行动。这个问题一向是个古老的道德问题,最先出现在苏格拉底的头脑中,早在基督教出现之前就分裂了人的心灵。苏格拉底本人当然是由他具有的才能牵着鼻子走,先是站在理性一边。实际上,他终生所做的,只是嘲笑高贵的雅典人,表现出的那种叫人难看的无能,他们像所有高贵的人一样,是受本能驱使的人,绝对无法对行动的动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然而,最终他也嘲笑了自己,虽然是默默地、偷偷地嘲笑:由于具有较为敏锐的良知和较强的反省能力,他发现自己也处于相同的困境,也是那么无能。他自言自语道:“但人们为何因此要使自己脱离本能!应摆正本能的位置,也应摆正理性的位置——人们必须遵从本能,但同时必须劝说理性用有力的论证辅助本能。”说这样的话,实际上是这位伟大而神秘的讽刺家的虚伪;他把自己的良知带到了这样的境地,在该境地,他满足于一种自欺欺人。实际上,他觉察到了道德判断中的无理性。柏拉图在这些事情上较为无知,没有平民的那种狡猾,想要用他的全部力量证明,理性与本能自发地导向一个目标,导向善,导向“上帝”。柏拉图以降,所有神学家和哲学家都换取了与此相同的路线,这意味着在道德问题上,本能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胜利。不过,理性主义之父(从而也是法国大革命之祖父)笛卡尔是个例外,他仅承认理性的权威,但理性只是一种工具。

  七

  不管是谁,研究某一门科学的发展史,都会发现线索,借此可理解获得所有“知识和认识”中最古老和最常见的过程。不管在哪一领域,最先发展起来的都是早熟的假说、虚构、善良而愚蠢的“信仰”意志,以及怀疑精神和耐心的缺乏——我们的感官姗姗来迟,而且从未完全学会成为获取完整知识的器官。在一定的场合,我们的眼睛易于产生已经产生过的图景,而难捕捉住某一印象中的变化和新奇之处,因为后者需要运用更大的力量,更多的“道德”。耳朵听任何新的东西也很困难和费力,因此听异国音乐感到很别扭。我们听到人们说另一种语言时,常不自觉地力图用我们熟悉的词语学说这种语言。我们的感官也敌视和嫌恶新事物。一般说来,甚至在“最简单的”知觉过程中,也是各种感情占支配地位,比如惧、爱、恨,以及被动的懒散之感。如今读者很少读一页书上的所有单词(更不用说所有音节了),而只是读每二十个词中的大约五个词,并“推测”这些词可能具有的适当意思。与此相同,我们现在很少正确而全面地观察一棵树,很少观察它的叶子、枝干、颜色和形状,我们发觉想像一棵树要容易得多。甚至在最非凡的经历当中也这么做。我们杜撰大部分经历,几乎不能说服我们思考任何事件,除非我们是事件的“发明者”。这一切有助于证明,源于我们固有的本性,从久远的年代起,我们就一直习惯说谎,或者说得较为文雅或矫饰一些,也就是说得较为好听一些。

  一个人的艺术家气质要比他所意识到的多得多。在热烈的谈话中,常常可以根据对方表达的思想或根据我认为他头脑里想的东西,非常清楚而明晰地观察到他的面部表情,其清晰程度要远远超过我依靠视觉的力量,即双眼肌肉的巧妙运用所能看到的程度。他也许装出的是一副完全不同的表情,或根本没有表情。

  八

  白天做什么,梦中也会做什么,反过来也是一样。梦中经历的事情,若在梦中常经历这样的事情,最终就完全与“实际”经历的事情一样,与我们心灵中的东西相关联。由此我们就更加富有或贫乏,就或多或少地有了一种要求。最终,在大白天,甚至在最清醒的时刻,我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梦中的情景所支配。设想某人在梦中经常飞翔,设想他一做梦,就感到具有飞翔的能力和技术,感到这是自己的特权,自己享有的一种特别引人忌羡的幸福。这样的人相信自己稍微动一下念头,就能做各种转弯动作,就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毫不费力地:不受约束地“上升”,可自然而然地“下降”不用费劲!具有这种梦幻经历和做梦习惯的人,怎能不发觉另一种幸福,即便是在醒着的时候!他怎能不渴望另一种幸福?与他自己的“飞翔”相比,诗人们所描述的“飞翔”,对他来说肯定太世俗、太费力、太剧烈,也太麻烦了。

  九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尼采作品集
悲剧的诞生天才的激情与感悟偶像的黄昏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瓦格纳事件权力意志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道德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