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花雨满天悟禅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中篇:艺彩纷呈 (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花雨满天悟禅机》 作者:李叔同

第22章 中篇:艺彩纷呈 (8)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第二大书体。因原来用以辅助篆书,故又称“左书”、“佐书”或“佐隶”,此几种叫法随着隶书取代篆书而逐渐不用。

  古时,书家多谓隶书是秦·程邈所创,直到近代方才认为隶书是自然演变而来的。隶书从秦代开始,经长期发展、演化,至东汉末年进入成熟期,这时楷书也逐渐出现。东汉末年,钟繇任黄门侍郎之职,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于楷书。他所书之楷体,世称“开创了由隶到楷的新貌”;而此时楷书已渐占统治地位但隶书作为一种书法、一种艺术,仍为世人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

  随后,隶体不断地变化发展,其书体之特征为:笔画比篆书复杂而多变,不但有横、直、折、勾,还出现点、戈、撇、捺;笔法是方圆并用,方多于圆;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是中锋、偏锋都有或同时存在;其笔法的典型特点是有波势、用挑法,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字的形状也由长而为扁平。

  隶书从秦隶到汉隶,最后又过渡到唐隶,其间还经过众说纷纭的“八分”,如后所述。

  清代以隶书著称者有郑黼、陈恭尹、顾蔼吉、桂馥、邓琰【石如】、黄易、伊秉绥、陈鸿寿、赵之深、何绍基、俞樾、徐三庚、等人;其中,郑黼、陈恭尹、顾蔼吉为专工隶书者;而桂馥、邓琰、黄易、伊秉绶、陈鸿寿、徐三庚等人篆字亦不亚于他们的隶书成就;至于邓琰【石如】,虽以篆刻著称,而其所写隶书苍劲浑朴、卓尔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隶书中难得一见之珍品。

  【1】秦隶

  早期的隶书,因初脱胎于小篆,故虽比小篆简捷,但仍保留篆书的较多笔势、笔意,其字多是半篆半隶、浑然一体,用笔变圆为方折,多用中锋圆笔,此时的隶书尚无波、挑,保存了篆字细长的字形,章法参差交错,变化随意而为,不受界格之所局限,如《秦权》、《云梦秦简》或西汉时的碑刻。

  【2】汉隶

  此时的隶书,已是发展成熟的隶书,为隶书的典型时期。一般所谓“隶书”,多指这一时期的隶书。已完全摆脱篆书笔意而成全新之书体,其主要特色为“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笔“藏锋逆入”、“逆入平出”或“翘首举尾,直刺邪掣”,多为“蚕头凤尾”势;笔画有粗有细,轻重相应;字形亦由长方而成方扁。

  隶书,以汉隶为主体;汉隶,则以后汉时的隶书为准则。在后汉隶书中,有名的碑刻很多,如《斐岑纪功碑》、《西峡颂》、《夏承碑》、《张迁碑》、《子游残碑》、《鲜于璜碑》、《礼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史晨碑》、《石门颂》、《杨淮表记》、《苍颉庙碑题铭》等,这些碑刻风格不同、笔法互异,按其笔法大致可分“方笔”、“圆笔”两大类;但按其风格、神韵,则可分为五大流派:

  如《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华山庙碑》等属“圆润瘦劲、端整精密”的一派,以“法度谨严、笔意飞动”见称,乃隶法之正宗。

  如《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属“秀丽工整、圆静多姿”的一派,是汉隶中之精品。

  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衡方碑》等属于“方整宽厚、峻宕雄强”的一派,为隶书中之佳作。

  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属“风神纵逸、气势奔放”的一派,亦难得之石刻。以上各碑,除《封龙山颂》外皆为摩崖石刻;而花岗石石质坚硬,颗粒较大,虽无法刻得秀丽严谨、粗细有形,然而恰能体现隶书“飘逸奔放”的风格。

  又如《郙阁颂》、《夏承碑》、《君子残石》等属“意态奇古、气度宽阔”的一派,亦是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多为书法家所爱。

  3楷书

  楷书,即楷体书法,是从汉末、魏晋时起直至近代广泛通行的书体,是我国第三大书体。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楷有“楷模”、“法度”、“标式”等义,最初用以称呼书体。晋·卫恒《书势》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所说“楷法”为“八分楷法”,即间乎隶、楷之间的“八分”书体;近世所谓的“楷书”,非指“八分楷法”,乃指脱尽隶笔、隶意的正书楷体,故楷体又称“正书”。从形成的角度讲,钟繇所写的楷字即是“正书”,虽他的字尚有隶书的笔意在,但说楷书起自汉末也是可以的。

  楷书之特征有三:其一,笔画端正,结体整齐,工妙在点、画,神韵体现于结体——楷字多平正齐整、端庄大方、结构严紧,正如宋·苏轼所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故楷书“严整而不失飘扬、犀利刚劲而似飞动”。其二,笔画有规律可求——如“永字八法”即是习楷之范例,故有规律可寻,即一切楷书的笔画皆可纳于“八法”之中。其三,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中锋,则字多遒润。

  楷书的体势和风格流派较多,然就其基本规格而言大同小异。其小异可分为三:一是肥、瘦之分:肥厚者如颜体,瘦挺者如柳体;尚有极瘦者,如瘦金书。二有长、方之别:正方者如褚体,长方者如欧体。三是朴、媚之异,淳朴者如虞体,抚媚者如赵体。

  楷书的著名流派,多出现在魏、晋、唐、宋之间,后分为南、北两大体系:

  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首推钟、王,此为魏晋时期楷书开宗立派之主要代表。钟即钟繇,王指二王:“大王”王羲之,“小王”王献之。钟、王的楷书,秀丽挺拔,备尽法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都是他们的著名墨迹。钟、王之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继于后;其次,又有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书法家横空出世,这些书法大家多有自创、终成一家风格。后世所说的“欧体”、“颜体”、“柳体”即是指他们的楷书风格而言。

  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源自魏时的碑帖。魏碑,乃是界乎隶、楷之间的一个流派,亦是重要的楷书体系,是书法中珍贵之宝藏。最早以索靖为代表,而后方形成“北系”书法体系。北系楷书的书法遗迹主要是石刻碑铭,且多没有记载书写者姓名,因此北系楷书不是依书法家的风格而定,而是以碑帖名称来区分流派,传世碑帖中,最为有名者有《谷朗碑》、《郑文公碑》【魏】、《张猛龙碑》【魏】、《龙门造像诸品》【魏】等。另,除魏碑外,尚有少量晋碑及南朝宋、梁时碑,如《爨宝子碑》【东晋】、《爨龙颜碑》【南朝宋时】、《瘗鹤铭》【南朝梁时】、《石门铭》【魏】、《张玄墓志》【魏】。至清代时,有书家阮元首倡碑学,包世臣继之,近人康有为接踵而起,大兴“尊碑卑唐”之风,故而使碑学大盛。

  【1】欧体

  为欧阳询所创,其字正书结构,“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笔备众美,翰墨洒落”,此即史书所说欧体之风格,欧体著名碑帖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碑》、《化度寺碑》。

  【2】虞体

  为虞世南所创,其字偏长,略同于欧体,字形工整齐备、不倾不倚,法遵“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严谨洒脱,如《孔于庙堂碑》。

  【3】褚体

  为褚遂良所创,其书丰润劲炼、清远古雅,用笔方、圆兼容,间含隶意;结体婉畅,用笔多变、中侧兼收、顺逆并用,其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著名碑帖有《孟法师碑》、《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等。

  【4】薛体

  为薛稷所创,其书得欧、虞、褚、陆之遗风;其师承血脉近于褚遂良。此人用笔纤瘦有力,结字疏通流畅。著名碑帖有《封中岳碑》、《郑敞碑》、《杳冥君铭》等。

  【5】颜体

  为颜真卿所创,其字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如《多宝塔》、《东方画赞》、《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

  【6】柳体

  法出颜真卿,后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其字笔意瘦挺,体势骨力道劲、爽利挺秀。著名的碑帖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尤其是《神策碑》,可看出柳字与颜字之间的关联或渊源。

  【7】赵体

  为赵孟頫所创,世称“赵体”。其字以“风流、和婉”著称,其书风道媚秀逸、和婉适中,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著名碑帖有《妙严寺记》、《三门记》、《妙法莲花经》、《信心铭》等。

  宋代楷书,首推蔡襄。蔡襄,宋代杰出书法家,“宋代四大家”之一。其书风格意取晋、唐,恪守法度,以神佳为度,讲究古意,书云“端劲高古,容德兼备”,为开启宋代书派主流之代表。蔡襄之字师法蔡邕、崔纾,后崛然独起。初学周越,其字变体出于颜真卿;年轻时,基明劲有力,晚年则回归淳朴恬淡、婉美妍媚;他的大字端庄沉着,小字则秀丽多姿。大楷作品有《洛阳桥记》、《有美堂记》、《昼锦堂记》等;小楷如《茶谱》、《集古录序》等。

  宋徽宗赵佶,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后变其法度,独创一格,自号为“瘦金书”,对后世楷书亦有较大影响。

  元代著名书家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明代楷书较著名者有董其昌,他初学颜、虞,后改钟、王,后终成一家。

  清代楷书名流有钱沣、何绍基,其楷法皆学颜真卿。钱沣之字,结体严整,气势雄伟;何绍基之字则体势遒劲,气势流畅,此二人对清代楷法影响较大。

  以上为楷书之简要脉络。

  前文所谈楷书碑帖,多以大楷、中楷为主;而小楷名帖则较少,主要有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钟绍京《灵飞经》;赵孟頫的《道德经》;文征明的《醉翁亭记》、《雪赋·月赋合册》等。

  4草书

  草书,即草体书法。草为“草创”、“草藁”之意,章草和今草为草书的两大主要流派,代表其发展之两大阶段。

  【1】章草

  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沿用隶书章法,横画上挑,左右波磔分明。“笔有方圆,法兼使转”,结体“古雅平正、内涵朴厚”。唐·孙过庭于《书谱》中说“章务险而便。”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可见章草就是隶书过度到草书之特有形态,或称“隶草”。

  章草著名的碑帖有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东晋·王羲之的《豹奴帖》,西晋·索靖的《出师颂》也是章草精品;另有西晋·陆机的《平复贴》,西晋·索靖的《月仪》、《载奴》帖也颇可观。自今草兴起后,章草势微,传世的有唐·褚遂良的《黄帝阴符经》等。

  【2】今草

  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此时已完全脱离章草之隶书痕迹,故字更显潇洒、奔放和流畅。今草流派较多,大致可分为三支

  小草: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贵流而畅。”故小草特征以“流注、顺畅”为主;运笔多用转法,故字多显“韵媚、婉约”,而法度较为谨严,字字区分,不作连续带笔,意态飞舞奔放、随意流流畅。著名碑帖以孙过庭《书谱》为代表,故小草派又称“书谱派”。另有隋·智永《千字文》亦是有名的代表作。

  大草:又名“狂草”,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所以“大草”又名“一笔书”。其特点是于小草笔法之上,进而成为“字字相连、体势连绵”的笔势,其字笔意奔放、变化万千、首尾呼应,故气势贯串一体、融会一如。著名碑帖有张芝的《知汝殊愁帖》,张旭的《肚痛帖》、《古诗四首》,怀素的《自叙帖》、《食鱼帖》,都是大草或狂草的典型作品。

  行草即草书、行书夹杂之字体,其早期形态为“藁书”【即“相闻书”】,一般用于尺牍。王愔云:“藁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故知“藁书”为草书发展之过渡形态,后来发展成草书、行书并用,其特点为“行草夹杂、用笔秀丽,字不连绵但神气贯通”。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行穰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送梨帖》即是典型墨迹。

  后世草书名家,有宋·苏轼《醉翁亭记》、黄庭坚《诸上座帖》、米芾《草书九帖》、蔡襄《草书二诗帖》,明·祝允明《前后赤壁赋》、文征明《滕王阁序》等,明末清初的王铎则一反常规、另辟蹊径,后自成一家,其章法影响后世亦大。此等大家于草书上造诣颇高、别具一格,为草书之代表人物。

  5.行书

  行书,即行体书法,亦名“行押书”,行书从楷书演化而来。唐·张怀瓘云:“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宋·姜夔《续书谱》云“行出于真。”行书特征是“非真非草”,介乎真、草之间。从楷书到今草,较自然形成了行书。宋代的《宣和书谱》中就有“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之语,可知行书之特征。

  二、历代书法家及其作品

  前面,我们就五大书体以及它们的流派讲述了一番。接下来,我们再以年代划分,分别讲述一下各个朝代的书法特色,以及同时代的书法名家,并就他们的代表作品略加评述,以增趣味。

  1.两汉时期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叔同作品集
旧时的盛宴从容李叔同说佛索性做了和尚禅里禅外悟人生静心心与禅淡定的智慧问佛观心花雨满天悟禅机弘一法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