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怪诞行为学2》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4章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怪诞行为学2》 作者:丹·艾瑞里

第24章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6)

  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读研究生的时候,所有这一切都解决了。有一天,心理学系主任指派我参加学习研讨小组。除了为会议设计会标以外,我已经记不清在小组会议上我们还做了些什么,但我清楚地记得,坐在桌子对面的人是我遇到的最神奇的人物--苏米。不管对同征择偶理论作何等推演和延伸,她都不会和我有任何关系。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朋友。她非常欣赏我的幽默感,再后来神奇的转变发生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把我当做她的恋人。

  15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两个孩子。借助于Hot or Not网站的数据,我现在认识到,因为女人比男人更看轻外貌【谢谢你,亲爱的读者】,我是多么幸运。我同时开始相信,史蒂芬·斯蒂尔斯的那首歌尽管听上去毫无感情可言,实际上却很有道理。他远不是在鼓吹爱情不忠,“碰到谁就爱谁”指的是我们有能力发现,并且爱上我们伴侣的特别之处。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带有伤疤、略显肥胖、牙齿不整、稍微秃顶的人,我们最终确实能够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愈加热爱面具背后、躯壳之内的这个人。这是人类适应能力的又一大胜利!

  我使用“美学缺憾者”这个术语是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我想说明的就是有些人容貌形体上更吸引别人眼球,而另一些人则不如他们。

  如果你未曾访问过www.Hot or Not.com,我强烈建议你登录看看,了解一下人类心理活动现象。

  鉴于Hot or Not 网站的性质,我们得到的数据很可能过度强调了美貌,而忽视了其他特点。无论如何,我们所检验的各项规律需要与其他形式的适应综合应用。

  我们没有把同性取向纳入这次研究范围,不过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时,这会成为很有意思的课题。

  我认为互联网有效地结束了真正的“盲目”约会时代【当然,还局限于双方都只能通过照片看到对方的相貌】。

  市场的失灵:

  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剩男剩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普遍问题

  几个世纪之前,媒人或者婚姻中介在传统社会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青年男女【还有他们的家长】会像《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那首歌说的,请媒人“寻我所爱,配我佳偶”。为了减少客户搜寻的时间和精力,媒人必须对适婚青年男女及其家庭情况了如指掌【这就是“媒人”成为“大嘴巴”或“长舌妇”同义词的原因】。她一旦找到了几对条件相当的男女,就为他们牵线搭桥。媒人的生意既有效率又有可靠收入,她作为婚姻中介【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市场经纪人”】提供服务,因而获得报酬。

  光阴似箭,转眼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业媒人已经销声匿迹【大多数西方社会里,包办婚姻也不复存在】,但在线约会尚未兴起。温情浪漫和个人自由成为压倒一切的择偶理想,但是,择友求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本人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的一个朋友--这里我姑且把他叫做塞思,他为人聪明、滑稽,长得也算不错,是个新晋升的教授,他每天必须加班加点工作,以此证明他确实有学识、有才华,有希望得到终身教职。他很少晚上八九点以前离开办公室,并且多数周末也不休息【我了解,因为我的办公室在他隔壁】。同时,他的母亲每个周末都会打电话关心他。“孩子,别累坏了。”老太太总是说,“你什么时候能抽时间找个好女孩?再拖下去,我就抱不动我的孙子、孙女啦!”

  凭着塞思的聪明和才华,要达到职业目标并不困难。但他的恋爱目标却遥不可及。他生就了学术型性格,不可能突然间作出改变,不可能经常光顾酒吧。他觉得刊登和回应征婚广告的做法太低俗。塞思最近搬入大学城,那里的朋友不多,而且这些人都不善交际,他参加派对的机会也很少。学校里的女研究生不少,从她们巧笑倩兮的目光判断,她们肯定乐于和他约会;不过假如他真的这样做,肯定会招致校方的不满【多数情况下,办公室同事或者师生之间的浪漫事件是不受鼓励的】。

  塞思参加了不少为单身男女组织的活动。他参加过交谊舞班和徒步旅行团,还加入过宗教组织。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些活动,其他人似乎也不太喜欢。“徒步旅行团特别奇怪,”后来塞思对我说,“很明显,大家对户外的大好风光兴趣不大,他们只想找个喜欢旅游的恋爱伙伴,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对方喜欢旅游,其他方面也一定好。”

  可怜的塞思。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男人,如果找到合适的女人他会过得十分幸福,但他就是缺乏有效的途径去寻找。【别担心,经过数年的苦苦追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要指出的是,缺少了像媒人一类有效协调者的帮助,塞思就不得不承受市场运作不灵的后果。事实上,无须危言耸听,单身寻偶问题是西方社会市场运作的最大失败。

  塞思的艰难历程发生在婚恋网站创建之前,婚恋网站是天大的好事,原则上这个市场确有必要。不过,仔细观察这个现代版的媒人以前,我们先考虑一下市场一般是怎样运作的。从根本上说,市场是让人们节省时间,并达成目标的协调机制。因为有必要,市场越来越集中,越来越有组织。想一想超级市场为什么“超级”:它省去了你步行或开车去面包店、肉铺、蔬菜店、宠物,以及用品店,还有药店的麻烦,你可以把一个星期所需的物品很方便地从一个地方买回来。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市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到个人化的物品选择。

  除了食品、房屋、劳动以及日用杂货市场【又称做eBay】,另外还有金融市场。例如,银行提供了一个便于筹资、放贷,还有借贷的中心平台。【2008年,亲眼目睹的现实向我们演示,银行停止放贷会造成什么后果。】其他的市场参与者,例如房地产经纪人,采取类似媒人的方式去了解买卖双方的需求,把双方恰当地撮合到一起。即使是专门从事二手车估价的凯利蓝皮书,也可以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市场中介,因为它给买卖双方提供了进行谈判的起点。总体来说,市场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难以置信的好处。

  当然,市场不断地提醒我们,它也可能出问题--有时会意想不到地出现严重问题--就如能源巨头安然事件和2008年次贷危机所表现出的那样。但是总体来说,市场能够在人们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从本质上说,非常重要又非常有益。【很明显,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对我们既有好处,又可以避免失误的市场,那就再好不过了。】

  单身求偶市场是生活中的一个领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经历着它从集中形态转变为每个人必须自负其责。如果有组织的市场不复存在,约会择偶会变得多么复杂?我们假想有个城镇,里面正好有100个单身男人和100个单身女人都想结婚【这真像策划一场电视实况转播节目的创意】。在这个小小的市场里--假定没有媒人--你如何确定谁和谁是天成佳偶?你如何保证配成的夫妻不仅一见倾心,而且能白头到老?要让每个男人与每个女人分别约会上几次以便确定理想伴侣,这样根本做不到,因为约会与电脑运算速度不同,真的那样做可就遥遥无期了。

  想到这一切,我首先对目前美国社会中单身男女的状况进行一番思考。美国青年人为了上学和就业而迁徙的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高中时期的友谊和男女爱恋蓬勃发展,可是随着孩子们长大离家,这些人际关系可能转瞬即逝。大学和高中一样,为青年人提供了交友和恋爱的环境,但他们毕业后各奔前程寻求发展,再次造成劳燕分飞。【今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常打破地域界限从各地招工,就是说更多的年轻人要去远离家人和朋友的地方就业。】

  毕业生乍一来到千里以外的工作岗位,很少有空闲时间。这些年轻而相对经验不足的专业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特别是面临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同办公室人员之间的恋爱交往即使不明令禁止,也不提倡。多数年轻人频频跳槽,难以扎根,更打乱了他们的社交生活。每一次迁移都使他们失去了直接或间接结交异性朋友的机会--也就降低了他们找到合适伴侣的可能,因为许多人往往是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恋爱对象的。总的来看,年轻职业人才市场高效率的发展,在某种程??上,是以单身青年男女婚恋市场的低效率为代价的。

  在线约会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我一直为塞思和其他朋友的择偶困难感到不安,直到出现了在线约会。听说有了默契网【Match.com】、线上约会【eHarmony】和犹太约会【Jdate】等网站,我非常兴奋。“这对于单身择偶市场将是个多么了不起的补充。”出于对在线交友过程的好奇,我马上对在线约会网站进行了探究。

  这些网站都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先假想有个叫米歇尔的孤独求偶者。她成为一家约会网站的会员并同意接受服务,填写了一份有关她个人情况及寻偶条件的问卷表。每个这样的网站都有各自版本的问卷,问卷的共同之处就是基本的统计学信息【年龄、住址、收入等】,以及有关米歇尔本人的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取向程度。问卷还询问了米歇尔的偏好:她寻求建立一种什么关系?她对未来伴侣有什么要求?米歇尔披露了她的年龄和体重。她把自己描述成容易相处的素食者,希望与一位高个子、有学历、有钱的素食男士建立一种负责任的恋爱关系,她还把自己的情况写成了一篇简介。最后,米歇尔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网上,让别人可以看到。

  米歇尔完成了这几步,就可以像逛商场一样搜寻意中人了。她从网站系统提供的人选中挑出几个男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阅读他们的有关资料,查看他们的照片,如果有兴趣,通过网站可以给他发邮件。如果两个人都有意,可以进一步沟通。假如一切进展顺利,他们就可以约时间见面。【大家习惯使用的“在线约会”一词容易产生误解。不错,人们通过网站介绍进行选择,并且收发电子邮件,但是真正面对面的约会还是发生在现实中,在“线下”。】

  我原来以为在线约会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市场中介,可是一旦明白它的操作过程,我的希望逐步转为失望。尽管单身择偶市场亟待完善补充,但是,在线约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似乎难以奏效。这样一些多种选择题,填空答卷,固定标准怎么会准确地代表人类概念呢?归根结底,我们并不仅仅是上述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当然会有个别例外】。身高、体重、宗教信仰和收入也绝不是我们的全部。别人依据我们的总体、我们的主观和美学特质为基础来评价我们,例如,我们的说话态度和幽默感。我们的特征还包括散发的气味、闪动的眼神、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这些难以描述的特性,无法简单地存入一个数据库里。

  在线约会网站最基本的问题是他们把用户当成可以搜索的商品,例如数码相机,可以用几个特征,诸如像素大小、镜头尺寸,以及存储量大小加以充分描述。但是在现实中,即使恋爱对象可以作为“产品”来考虑,也只能接近于经济学家所说的“体验商品”。就像就餐体验、香水和艺术品一样,不能采取这些网站认为的那种方式,把人进行简单地、有效地分解归类。要想理解约会过程,而不充分考虑两性相吸相恋的细微差别,基本上就像凭着战术图解,分析双方球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来了解美国足球,或者靠阅读营养成分表来了解某种点心的味道一样。

  那么,为什么在线约会网站要求人们对自己和理想对象用量化特点进行描述呢?我猜他们采取这种特定方式的原因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诸如“新教徒”、“自由主义”、“1.74米”、“健康”,以及“专业人员”等词语转换到一个可搜索的数据库里。尽管出于这种考虑,在线约会网站迫切想把系统设置得容易与电脑兼容,把我们通常对理想伴侣的模糊概念勉强地与一套简单的参数相匹配--这样一来,他们设计出的整个系统岂不是更不实用了?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和让娜·弗罗斯特【原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博士生,现在是社会企业家】、佐伊·钱斯【哈佛大学博士生】,还有迈克尔·诺顿策划了我们第一个在线约会研究。我们在一家约会网站上刊登了标题广告--“点击此处参与麻省理工学院关于约会的研究”。不久就有一大批人参与,给我们讲述他们的约会经历。回答的问题包括:他们花费多少时间搜寻约会对象的网上资料【他们使用的也是诸如身高和收入之类的可搜索特点】、他们与自认为合适的约会对象互通电子邮件所用的时间、他们实际面对面【“线下”】见面有多少次,等等。

  我们发现他们平均每周花费5.2个小时上网搜索资料,用6.7个小时与未来对象通邮件,两项合计,每周仅用于筛选的时间就将近12个小时。你要问,这样做的回报如何?我们调查过的参与者平均每周只花1.8个小时来与可能的恋爱对象在现实生活中见面,其中多数仅见一面而已,双方只是在沉闷的气氛中喝杯咖啡。

  说到市场运作失败,6∶1的成功率本身就说明问题。可以想象你开了6个小时的车到海边去和朋友【或者还更差,这个人你自己都说不准是否会喜欢】约会1个小时。鉴于这样的结果,很难解释神智正常的人会花费时间到网上约会。

  当然,你可能会争辩说在线约会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同网上购物--于是我们决定也找人问一问。我们请在线约会者把网上搜索、网下约会,以及干脆在家看电影这三种体验作一番比较。参与者对网下约会的评价远远高于网上搜索。你能猜出他们对看电影的评价吗?你可能猜对了--他们对在线约会已经不再迷恋,觉得还不如蜷卧在自己家的沙发上看家庭电影,比如说《电子情书》。

  所以我们初步观察的结果是,所谓的“在线约会”并不像人们猜想的那么有意思。实际上,在线约会这个名称就是错的。如果我们给这个活动起个准确一点的名字,例如“网上搜索与胡吹乱写”,这倒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W W W.XIAO 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丹·艾瑞里作品集
怪诞行为学2怪诞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