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青山自在红》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宦官是政治的毒瘤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山自在红》 作者:熊召政

第20章 宦官是政治的毒瘤

  宦官问题,历来是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朱元璋登基之初,鉴前代宦官之失,制作了一尊三尺多高的铁牌,上面铸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十一个大字,放在大内门口。洪武元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的第一年,他就对身边的侍臣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应自深戒。其在宫禁,止可得之供洒扫给使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君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从这段谈话来看,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问题,保持了相当的警惕。也正因为这一点,在朱元璋眼中,宦官只能是真正的奴才,不要说重用和宠信,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应该享有。

  曾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洪武三年十月的某一天,早朝完毕,正好天上下起雨来。朱元璋在回宫的路上,看到两个内侍穿着布靴走在雨地里。他立刻停轿,命人将这两个内侍带到跟前来训斥道:“你们穿的靴子虽然不值大钱,但也是出自民脂民力。你等何不爱惜,乃暴殄如此?”说罢,命锦衣卫将这两个内侍各打三十大棍。惩罚完后,朱元璋就此事对侍臣讲:“尝闻元世祖初年,见侍臣有着花靴者,责之日‘汝将完好之皮为此,岂不废物劳人?’朕看元太祖说得好。大抵为人,尝历艰难,则自然节俭。若习见富贵,未有不值得廉者。”朱元璋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要想控制宦官的私欲膨胀,首先是戒奢。洪武四年,中书省臣奏议:宦官的月俸,定为三石米。此前宦官的月俸米只有一石。与外廷官员相比,显得太低,中书省才有这个建议。朱元璋听到建议后说:“内使辈,食衣在大内,自有定额,彼得俸,将焉用之?月支禀米一石足矣。卿等不宜开此端也。”

  朱元璋如此说,一是不肯让宦官提高待遇;二来,他也提防内官与外臣相勾结。此事过后不久,朱元璋又借题发挥说:“为政必先谨内外之防,绝党比之私,庶得朝廷清明,纪纲振肃。前代人君,不鉴于此,纵宦官与外臣交通,觇视动静,缘为奸,假窃威权,以乱国家,其为害非细故也,势不得行,反受其祸,延及善类。汉、唐之事,深可叹了。朕为此禁,所以戒未然耳。”

  对宦官的治理,朱元璋是防患于未然。他执政时期,没有宦官干政的纪录。宦官的确只是洒扫庭除,传旨打杂的奴才。洪武十年,有一名太监指出公文中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但人亡政息,在他死后,特别是燕王朱棣登基之后,宦官的地位迅速提升。朱棣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猜忌而残暴。但他为何一改朱元璋政令,对宦官开始偏爱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在北京燕邸时,曾向南京建文帝身边的宦官们行贿,刺探建文帝以及身边大臣的言论行踪。他的靖难成功,与宦官们提供的准确情报分不开。因此,对这些宦官,他有一种政治上的认同感;第二,由于他是篡位的皇帝,因此对外廷大臣特别是掌握军权的将军们不信任,于是委派宦官代表他到各地监军。各地总兵的一言一行,都通过监军向他密报。

  太监都是被阉之人,属“刑余之人”。由科举步入仕途的读书人,历来瞧不起太监,称他们为“阉竖”。竖是小人的意思,这个词用得很准确。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导致心理上的变态,几乎是太监的通病。

  太监之制,始于汉朝。让被阉之人在皇城内服务,不至于发生宫闱之乱,是此举的初衷。但历朝历代宦官的数量,都没有超过明代。据正德十六年工部呈上的一道奏折记载:“内侍巾、帽、靴、鞋,合用综丝纱线皮帐等料,成化间二十余万,弘治间三十余万,正德八九年增至四十六万,今至七十二万。”从这个用银数字看,明朝宦官的数量,一直是上升的趋势。在东汉的永平年间,皇帝始定宦官人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和帝之后,增至中常侍十人,小黄门二十人。由此可见,宦官在汉朝,一直是个很小的数目。到了唐代,宦官数量大增,据记载,唐中宗时内宫宦侍约有三千余人,但衣紫者不多,所谓衣紫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宦官中很少有人穿紫衣,可见其普遍待遇都不高。唐太宗曾有旨,太监官位不立三品,也就是说在太监中不能选拔高级干部。但这个旨意,却被他的后代打破。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太监中穿黄衣的人有三千人,穿紫衣的也超过了千人。其中有不少“称旨”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称职的人,都官拜三品,可以“列戟于门”,和朝中大臣平起平坐了。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宦官便是高力士。到了宋朝,又将宦官数额大幅裁减,宋太祖时定额一百八十人,到了宋孝宗时增额至二百人,后又增至二百五十人。终宋一朝,宦官的数目,也没有恢复到唐朝天宝年间的水平。

  朱元璋开国之后,由于对宦官的警惕,其所用数目,比宋朝更有减少。洪武二年,内宦多种职掌总额只有六十人,几乎恢复到汉代的水准。但自永乐一朝开始,宦官数额就开始大幅增加,经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朝代的急剧膨胀,宦官的总数已经过万。正德之后,直到明朝灭亡,宦官的数目一直维持在这个水面之上。

  与庞大的宦官数目相对应的,是宦官机构的不断增设与扩充。正德年间,内廷中宦官机构已有了二十四个监局。这些监局中提供的有品级的职位不下千种。各监局负责人称为掌印,挂五品衔。总管二十四个监局的,称为司礼监。司礼监的负责人即掌印太监,属大内主管。与外廷之内阁对举,被人们称为内相。明人笔记中,常有“宫府之间”这句话,宫,指的就是司礼监。府,即政府的意思,指的是内阁。司礼监与内阁,是替皇帝办事的两个最重要的衙门。

  考诸明朝历代,宦官干政为祸,当从成化年间开台。太监汪直深得孝宗信任,一些外廷官员想得到升迁的机会,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则此人官运立刻享通。由此一来,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人,莫不以结识汪直为荣,这样一来就抬高了汪直的身价,也给汪直的弄权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边。那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蓟辽、大同、榆林等处,素称北方九边。担任巡边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边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话,可以决定边镇命官的生死升谪。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员从来不敢马虎。这次汪直巡边,鉴于他已经是皇上的宠宦,官员们更是惟惟喏喏尽显小人相。那些督抚、总兵以及所在地的抚台、按台等各种官员,都出境二三百里地迎接。官员晋见他,都行跪礼。公堂之外,官员们纷纷私下向汪直行贿,以博欢心。这些丧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后,所有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贬谪。

  宦官干政,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皇帝。只要后代皇帝按朱元璋设计的政治思路来处理国事,把宦官的作用加以限制,则宦官欲想参予政治,也无机可乘。问题在于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不但不警惕宦官,疏远宵小,反而把宦官倚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问题就出在这里。

  众所周知,明代有一个特务机构,叫东厂。这个东厂是在永乐皇帝手上创立的,但究竟何时创立,史载不详,一说永乐七年,一说永乐十六年。没有明确的记载,说明朱棣对这件事讳莫如深。东厂人员的组成清一色都是宦官,其执事者,称为“提督东厂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通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也有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的。若将这两样大权力集于一身,则此太监之威焰,直可薰灼朝野。前面提到的汪直,以及后来的刘瑾、魏忠贤等,都是这样身兼两职的臭名昭著的宦官。

  东厂的职责是侦伺官民人等的隐私以及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所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的治安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暗中监视大臣们的一动一静,使其言行永远在皇上的掌控之中。

  东厂与另一个特务组织(亦可称之为宪兵组织)锦衣卫,直接由皇上管辖。因此,大臣们对这两个机构既恨且怕,又无可奈何。在明代,因得罪宦官而被打入“诏狱”的大臣不胜枚举,最惨烈的,莫过于魏忠贤以“东林党人”的名义,迫杀左光斗、杨涟等数十名大臣。

  汪直受宠的时候,不但提督东厂,还趁妖僧李子龙事件,向孝宗皇帝建议在东厂之外另设西厂。孝宗皇帝“锐意欲知外事”,很爽快地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汪直从锦衣卫官校中挑选了“善刺事者百余人”,另建了一个西厂,其职责是“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俚谚、悉采以闻。”从职责来看,东厂与西厂并无大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情治机构,让宦官们享有更大的权力。

  宦官干政,带来的两大弊端是特务政治与小人政治。历来政治清明的标准,是看当朝主政者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宦官中,也有一些深明大义的君子,但太少。大部分宦官因生理使然,加之长期的训练,都有着无法自拔的侍妾心态。孔子讲:“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认为他讲这句话不是从家庭的角度,而是出自社稷的角度,亦即政治的角度。朱元璋把女宠与宦官列为执政七戒的范畴,可见他是从操作的层面上理解了孔夫子的这句话。

  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女子与小人的复合体,那些乱政的大太监,无一不是“小人中的小人”。这种人的显著特征,是心态的畸型。有两侧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有位宦官出身孤苦,沦为乞丐,被阉进宫,发达之后,立志寻母。当有人费尽周折将他的母亲找到时,这个宦官却拒不相认,其原因是他的母亲是个老乞丐。后来,有人给找来一个妓女出身的老婆子,因这老婆子身上体现出了“富贵气”,他便欣然认母。这个宦官如此荒唐,其因是他认为生母不能给他带来家族的显赫,而妓女出身的老婆子,其仪态,其接人待物,都可登大雅之堂。

  显达后的宦官还有一个苦恼,就是不能过正常的男女生活。宫里头也有宫女与太监相好,以夫妻相称者,称为“菜户”。这种菜户只可获得精神慰藉,而无实际的性事。宦官被阉,称为“去势”。有的宦官意想天开,想化“去势”为“还阳”。曾有一个宦官,听信妖道所献秘方,竟觅婴儿脑髓来吃,以为此举可以恢复性功能,真是荒唐至极,也是残忍至极。

  宦官既然不能纵情色欲,对财货表现出的贪婪则倍于常人。明代的贪官中,数额特别巨大的,除了严嵩一人是外廷首辅,余下的如汪直、李广、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

  《宾退录》中,记录了刘瑾被抄没后的家产清单:“金元宝二二四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白金元宝五百八十二万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玉石三斗,金甲二,金钩三千对;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狮蛮带二束,蟒衣四百七十袭;穿宫牌五,金牌三,牙牌二柜;衮龙袍四件,金龙盔甲三千副;玉琴一,玉玺二。”这里记录的,仅仅只是浮财,至于其不动产如田庄、豪宅之类,又不知道还有多少。

  一个太监能积敛这么多的钱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深得皇帝信任,手中的权力太大。

  《謇斋琐缀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深受弘治皇帝信任的大太监李广,因为得罪了太皇太后而喝毒酒致死。皇上听说李广的死信,便派人去他家搜求“异书”,结果抄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有一本纳贿薄,详细记载了某人某时送来黄米多少担,白米多少担等等。弘治皇帝看了纳闷,问身边的人:“李广能吃多少东西,竟收了这么多粮食?”左右答道:“此粮食非彼粮食也。黄米即金,白米即银。”弘治皇帝这才突然明白李广“赃乱太盛,遂藉没之”。并吩咐科道的监察干部根据纳贿薄对当事官员进行调查。向李广行贿的人多半是朝中重臣。他们之所以位居要职并连连升官,就是因为李广在弘治皇帝面前替他们讲了不少好话。俗话讲:“有钱能买鬼推磨”,如果皇帝跟前的“鬼”太多,则所有舍得花钱的人,都有官可做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熊召政作品集
青山自在红千寻之旅闲庐文钞孤山踏雨召政诗张居正文明的远歌问花笑谁闲庐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