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中学生读名家·热爱生命》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诗歌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学生读名家·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第9章 诗歌 (3)

  第一,汪国真的诗歌是朦胧诗之后中国诗歌的必然产物。

  20世纪80年代,是以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时代。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如顾城在《感觉》中写到:“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灰色”反映了那一代的年轻人看不到路之所在、光明之所在的迷茫心理。二是以诗为火把,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诗人们在“文革”结束后,以哲人的思想反思过去,以英雄的姿态试图探求中国未来的道路。如顾城在《一代人》中写到:“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舒婷也在《风暴过去之后》中写到:“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三是把诗歌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性质归正过来,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建立起对“人”的关注与探讨。如舒婷在《神女峰》中写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人面对超越时空距离的妇女命运化身,以自己的心灵复活了千百年来那痛苦的梦,激荡起人们对人格价值被漠视的极大不满,发出了充满悲剧性的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喊。

  这一批朦胧诗人被誉为“崛起的诗群”是名副其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振兴了中国的诗坛,重新赋予了中国文学以生命。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被格式化的、政治化的成长经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都失去了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关爱,失去了亲情、友情,甚至失去了接受教育和就业工作的机会。因此,他们痛恨人情的冷漠,他们痛惜人性的隐没,他们反思历史的疯狂,他们渴望归正一切,这种种情绪都是情理之中的。朦胧诗人们用他们喜欢的抒情方式,书写出了那一代青年的遭遇,抒发了那一代青年的心声,他们以诗歌的方式,完成了为中国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

  历史进入到90年代,“文革”已经结束十余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对于这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上一代人在历史中的创伤已经结痂,他们没有经历过伤口浸血的痛苦,没有感受到过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时的绝望,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已经铺就,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国家更期待这一代青年人能够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放飞高远的希望,甩开有力的双臂,迈开前进的步伐,去拼搏奋进,勇往直前。正是在这个不要悲伤而要振奋,不要怨愤而要理解,不要萎靡而要激情的新的历史时期,汪国真的诗歌应运而生。他的诗歌具有积极向上但又平易近人的主题,具有蓬勃昂扬但又放荡不羁的激情,具有超脱豁达但又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我们来读一读他的《生命总是美丽的》: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读过“朦胧诗”的人,很容易从汪国真这段诗句中感受到,他似乎在与“朦胧诗人”倾心对话。记忆深处还有重重的“文革”伤痕,回忆过去的日子还心有余悸的“朦胧诗人”们,一般都比汪国真稍年长,汪国真在抚慰着他们难愈的创伤的同时,表露出他发自肺腑的诚挚劝慰,劝他们不要再把心情滞留于过去,所以他说“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劝告与鼓励他们要用开阔的胸襟去包容历史的错误,迎接新的生活。在劝慰与鼓励之外,汪国真还教给他们幸福生活的方法,他说“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不但如此,他还教给悲观者以乐观的心态:“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

  第二,汪国真诗文中的人文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普遍性。

  在上一部分,我们论述了汪国真诗歌的时代性。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如果它仅仅只有时代意义,那么,过了特定的时期它必然会速朽而逝。然而,到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余年,我们的国家已在政治、科技、经济、体育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面对周遭日益丰富繁杂的世界,汪国真的诗歌再一次点燃了这一代青年人的青春之火。

  我们前面说,汪国真的诗歌是属于拼搏奋进、勇往直前的人的,更确切地说,他的诗歌是属于青春的,是属于每个珍惜青春、热爱生命的年轻人的。

  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和迷茫,心理负担十分严重,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和独特个性越发彰显出来,甚至导致心理隔阂、忧郁、彷徨、堕落等。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黄金转折点,这时,或因成长,或因爱情,或因理想,或因生活等等,年轻的心总会有很多很多的负荷与烦恼,如若不能适时化解,终有一天可能会导致精神垮塌,一蹶不振。这时的青年人需要关爱,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抚慰,需要鼓励,需要有人做他们的人生导师。而这些,都可以从汪国真的诗歌里找寻到。汪国真写诗,总是以邻家“知心大哥”的姿态,以亲切动听的口吻,以诚挚舒缓的情感与读者交流。汪国真的诗歌因此成为青年人青春励志的必修课,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青年人,大都能从中看到一抹亮丽清爽的生活色彩。正是基于这一点,决定了汪国真的诗歌存在的非常价值,他的诗歌多篇被选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国外。

  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但是,我更乐意》: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

  只要路没有错

  名利从来是鲜花

  也是枷锁

  无论什么成为结局

  总难免兴味索然

  流动的过程中

  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

  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

  但是,我更乐意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现代人总感觉自己跟不上时间的节奏,跟不上生活的步伐,总觉得他人拥有的比自己多,自己拥有的总是离愿望还要差很多很多。于是,成天地忙碌奔波,时不时与他人较真攀比,忘了让自己停下来,忘了好好地享受阳光,享受空气,享受现有的生活。如果能够读一读汪国真的这首诗,欲望之火也许能不再那么炽烈,生命也许能探得另一番景致。

  汪国真的诗文,来源于真实的感情,他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把握着一个度,在文字中寻觅生活之真与心性之情。读他的诗,只有一种感觉———熨帖而舒畅。在心情复杂和矛盾的时候,读他的诗文尤其是一种享受,常带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第三,汪国真的诗文在抒情浪漫的语句中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我们在前面说过,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沉寂了十余年,实际上,他的诗从来不曾真正沉寂过。进入新世纪后,他虽然写诗不多,但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散文诗。如将他的散文和散文诗与他的诗歌作比较会发现,它们只是诗人改换了一下表达方式而已,主题与情感内核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他的诗文始终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

  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可能还不能充分理解哲理性作品的特点。简单地说,这类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普适性认识。我们说汪国真的诗文富有哲理性,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不只注重“情趣”的抒发,也注重“理趣”的揭示。但未必人人所示之“理”都可称之为哲理,我们说他笔下的哲理具有“普适性”,就在于他的“理”符合生活实际与客观规律,能够得到最广大读者的首肯与接受,并给人以生活经验和人生启示。

  汪国真在他的散文代表作《我喜欢出发》中这样写到: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虽然全文都是用第一人称“我”写成的,但是,文中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对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

  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这种富含哲理的语句。如:

  背影总是很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总是很年轻,年轻是一种清明;背影总是很含蓄,含蓄是一种魅力;背影总是很孤零,孤零更让人记得清。(摘自《背影》)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时,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摘自《跨越自己》)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风萧瑟,晚来风急。(摘自《旅程》)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摘自《旅程》)

  既然伸出双手,也捧不起水中的月亮,那么就让昨日成为回忆,也成为纪念。(摘自《那凋零的是花》)

  第四,汪国真的作品语言直白而不平淡,亲切的语句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时至21世纪,中国的诗坛几乎一片死寂。诗歌,这种纯粹的精神艺术,已被过度膨胀的物欲挤到了角落。偌大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为诗而狂了。即使还有部分执着者,最多也只是以诗的方式自我取娱,再不就是诗人与诗人之间极有限度的交流而已。

  汪国真的诗歌曾经为一些评论家所否定,但是,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的调查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时至今日,中国诗坛仍然处于沉寂不苏的状态,可广大的读者们,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年读者们,唯独对汪国真的诗文爆发出非同一般的热情,这绝对不是偶然。

  首先,汪国真的诗文不矫情做作。从抒情性上来讲,他流露在作品中的感情总是真诚的,他写诗的用意总是希望在勉励自己的同时也勉励读者,所以总带给人一股强烈的向上精神。这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所渴望的雨露甘霖,因而汪国真的作品很容易在年轻的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他的许多经典文句成为青少年争相摘录的青春励志格言,如:“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达到同样辉煌的终点。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摘自《生活》)。这样的话激情洋溢,鼓舞人心,激励了无数青年为青春扬帆远航。

  其次,汪国真的诗文从风格上来讲,都具有一种清丽、婉约的特点。这一风格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内容明白晓畅,不但与青年人躁动的灵魂没有隔阂,反而显出某种特别的亲近感,加上他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表达抒情语气,使读他的作品,就真如与邻家大哥聊天谈心般轻松愉快。当今某些诗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不受人关注,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便颇有怨言。诚然,这个社会有它的不合理之处是事实。但同时,当我们诚心想找一些好的诗文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时,却又会发现,他们的诗文中怨气太重,对未来失望多于希望;再不就是功夫没有用在认真琢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而是在文字上做游戏,用艰涩难懂的语句表达令读者难以领会的意思。这看似是在彰显个性,实则已将广大读者拒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获得读者普遍的认可?这样的诗人又怎么能找到知音?而汪国真的作品正好相反。

  毫无疑问,汪国真是一位青春励志型的诗人,但他对年轻人的激励,不只是流于文字表面,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励志典范。20世纪80年代是盛产文学青年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汪国真也是其中之一。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中,他之所以选择诗歌,竟是因为自己写不好字,而诗歌字数少,他不用做大量的修改誊写工作就可以完成,然后投稿。这听起来有取巧之嫌,但他的取巧,正说明他懂得量体裁衣的道理。既然选择了诗歌,他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与青春的激情都用在了写诗上。他灌注于诗歌的真情感动着无数的青年学子,校园内手抄汪国真的诗盛行一时。如果仅仅如此,似乎还不能称汪国真为青年人的励志典范。一次给一位女生签名,女生无心中说了一句 “汪老师的字不如您的诗歌好”,就因为这句话,汪国真下定决心钻研书法 。通过一番研习,现在的他已经成了一位书法家。后来他又研习国画,他又成了一位国画家,其作品还被中央领导人作为出外访问的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党领导和国家元首。此外,他还研究音乐创作,先后为两百多首古诗词谱曲,也曾被聘为中央电视台《音乐擂台》节目的评委。

  1956年出生的汪国真,虽然已年近花甲,但是,品他的诗文,赏他的书画,听他的音乐,我们会于不经意间忘记他的年龄,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活跃着不老的青春。

  如果你想把汪国真的诗文当烈酒来饮,那么你将很难在他的诗文里找到奇崛的影子,他的诗文更像是茶,没有烈性,也没有艰深,但就是有一缕抵挡不住的诱惑,稍稍品之香与味即沁人心脾,令你受益终生。

  读汪国真,让我们成为青春不老的见证人,相信你我也会因此拥有自己的不老青春。

  李锡琴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汪国真作品集
汪国真经典诗文中学生读名家·热爱生命汪国真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