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红尘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曼陀罗0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红尘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8章 曼陀罗04

  孔雀王朝无忧王

  经典里常说,得证的圣者看地球犹如观掌上的一粒阿摩罗果,河山犹如果纹。我们或许不能达到那种境界,不过从一粒果实观想世界的无常、人生的变异,也使我们知道其中有智慧在焉!

  朋友从印度回来,送我一颗干了的阿摩罗果,我在长夜里看这椭圆形的褐色果实,就想起阿育王临终时的情况。

  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是印度有史以来治绩空前的统治者,也是护持佛教最有力的国王,但是他临终的时候死得十分悲惨。晚年,阿育王的王后帝沙罗文与人私通,他怒而焚杀王后,从此忧悒寡欢,以致得了重病,国家的财政由侄子财天施掌理,不能任他取用来供养僧众,一生竭力施财给出家人的阿育王更加烦恼。

  这时候,许多阿罗汉来探视阿育王的病,王的手上正好有半捧还没有吃完的阿摩罗果,便以至诚的信心把半果供养众阿罗汉,阿罗汉们于是同声叹道:“大王!比起你从前一切自主时所供养的九十六俱胝(一俱胝就是一亿)黄金,现在这个供养更大!”

  阿育王因此内心得到自在,含笑而逝了。

  不过,另外有一种说法是,阿育王供养半果之后,有一天,一个侍女在旁边拿着有宝柄的拂尘为他扇凉,由于白昼的酷热而打瞌睡,拂尘从手中落下,掉在阿育王身上,阿育王非常生气,心想:“以前,各国的大王也要为我洗脚,现在连卑贱的奴仆也轻侮我。”愈想愈怒,终于一怒而亡。

  虽然说法不同,但阿育王晚境凄凉是可以确定的,阿育王所兴盛的孔雀王朝也像阿育王的死,充满了谜一样的传说,近年来十分卖座的日本电影《孔雀王朝》、《黄金孔雀城》就是取材于当时的传奇。

  我从前对孔雀王朝极有兴趣,曾读过许多印度历史的书,里面有许多阿育王的记载,古印度史的记述不免掺杂了传说与神异色彩,不过有关阿育王的事迹却有几个故事颇能发人深省。

  孔雀王朝建立于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王,他在摩揭陀国的巴连弗城建立国都,成为印度史上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自称“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父亲尼弥多王的时代,王朝已经极为壮大,财力雄富,有五百大臣。阿育王的出生也有许多传说,一说他的母亲是商人的妻子,与国王私通而怀孕;一说他母亲是“行为端正,令人乐见,为国所珍”的婆罗门女(《杂阿含经》)。母亲生他的时候十分安稳,一点也没有痛苦忧恼,所以国王为他取名“阿育”(即无忧的意思)。

  阿育王幼年即精通技艺、观察与相术,却不为父亲宠爱,与母亲住在宫外。在阿育王幼年时,国王的大臣曾向一位婆罗门占相师询问将来由谁主掌王位,占相师说:“由吃最殊胜食物、穿最殊胜衣服、坐最殊胜坐具的那一位。”因为王子们都享用优裕,大臣们不明其意,再进一步追问,占相师说:“最殊胜的食物是米饭,最殊胜的衣服是粗布,最殊胜的坐具是土地。”——当这个预言传出后,不但国王不喜欢,其他的王子也对无忧怀着忌恨。

  阿育王青年时代,正好尼泊尔传悉耶的人民叛乱,尼弥多王派阿育去平反,却只给他很少的兵卒,没想到阿育一举平定了叛乱,把首领抓回献给国王,尼弥多王这时才对阿育另眼看待,说:“你的聪明、力量、勇气都是非凡的,现在你想要什么,我都赐给你。”阿育向父王要了一座最偏远的波吒厘子城,在当地建了五百处花园,招集了一千个女乐伎,终日嬉戏享乐,通宵达旦。这样一来,因为地处偏僻,不会受到六个哥哥杀害,终日享乐也令人以为他无心于王业了。

  后来,孔雀王朝与隔邻的摩揭陀国作战,阿育王的六个哥哥都被派上战场,只有他留在国内,偏巧在这时尼弥多国王去世,城内的臣民想起以前占相师的预言,便把阿育扶为国王。远在外地征战的哥哥听说阿育登基,心中愤愤,在恒河以南各拥一座城而自立为王,印度再度分裂。

  成为国王的阿育,有数年之久沉溺于爱欲,又和几个哥哥不和,连年争战,最后他把六个哥哥和追随哥哥的五百大臣全部杀掉了,再度统一印度。阿育王变得无比凶暴,传说如果一天不杀人,就心中不安,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一天,他听从一位邪见婆罗门的说法,说如果能杀死一万人祭祀,会使国政兴隆,国王也会得到解脱。他于是遍召全国找一位能杀死一万人的刽子手,还特别修建一座祭祀堂,专为杀人之用,他亲自对国人誓愿:“凡该杀死的人都送进祭祀堂,在未杀满一万人以前,凡是走进堂内的人一律杀死,这是供养遮苦行女神邬摩的誓愿,谁也不能违犯。”这样,在短时间内就杀死了五千人。

  当时的大修行者耶舍阿罗汉,有一名弟子迷路,就走进祭祀堂休息,刽子手正要杀他时,这沙弥才知道阿育王曾有过残忍的誓愿,沙弥对刽子手说:“我有些罪业还没有忏悔清净,可不可以七天后再杀我,让我住在祭祀堂里?”刽子手答应了。沙弥由于看见祭祀堂的血肉内脏,七天内就因生起无常等圣谛而证得阿罗汉。

  七天到了,刽子手把沙弥放进油锅,他却丝毫不受损伤,用许多方法都不能杀他,只好去报告阿育王。阿育王好奇地走入堂中观看,刽子手于是持剑要杀阿育王,国王甚感惊奇,刽子手就说:“大王曾在女神面前立下誓言,凡到祭祀堂内的人一律杀死,大王岂可违背自己的誓言?”

  阿育王生气地说:“你比我先来这里,还是先把你杀了吧!”于是派侍卫杀死了刽子手。

  阿育王眼见沙弥的神变,接着听受了沙弥的说法,对自己所做的罪业大为追悔,欲拜沙弥为师,沙弥说:“我的师父耶舍阿罗汉才能做大王的老师。”

  阿育王因此延请耶舍到城中教化佛法,自己成为皈依弟子,这是他成为国王的第七年。从此,他虔信佛法,昼夜行善,每天供养比丘三万人,建成了八万四千座佛塔,每天向各座宝塔供养油灯熏香、花鬘各一千,向菩提树供养盛满香水和五种甘露的金银琉璃宝瓶。他并大力供养僧人,从有成就的阿罗汉到凡夫僧普皆供养。

  有一个故事说,阿育王曾大力供养一个年老、愚笨、闻法很少的比丘,这位老比丘连一句偈颂也不会念,供养完了以后,大家才知道阿育王要来听这老比丘说法,老比丘非常后悔,心想:“早知道要说法,就应该把好食物让给别人吃,现在已经吃了国王的食物,怎么办呢?”

  护法天神知道了,担心由于老比丘不会说法,使国王对佛法失去信心,就现身对老比丘说:“要是国王前来听法,你只要说:‘大王!大地和山岳也要归于毁灭,何况是大王的社稷,这一点请大王深思之。’”

  老比丘果然向阿育王如此说法,阿育王深以为然,毛发倒竖,思索其义,并赐给老比丘一件黄金的袈裟。老比丘也经由这次说法的信心努力修习,三个月后证得阿罗汉,他穿的国王赐的袈裟散发浓郁的香气,所过之处,香味遍满。

  大家都深信老比丘得证是国王供养的功德,全国人民因此都崇信佛法。为了表示对僧侣的尊崇,阿育王甚至把国政献给僧侣统治两昼夜,表示国家的强盛是因为有佛法僧三宝护持之故。信佛以后的阿育王把自己改名为“达摩阿育”,就是“法无忧”的意思。

  阿育王晚年发愿要供养辖治下的波兰多迦、迦湿弥罗、吐货罗三国的僧侣各黄金一百俱胝,到临终时还不能满愿,只好以半个阿摩罗果作为临终前的一切供养。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曾写到这临终的一幕,颇为动人:

  “无忧王遘疾弥留,知命不济,欲舍珍宝,崇树福田。权臣执政,诫勿从欲。其后因食,留阿摩罗果,玩之半烂,握果长息,问诸臣曰:‘赡部洲主,今是何人?’诸臣对曰:‘唯独大王!’王曰:‘不然!我今非主。唯此半果,而得自在。嗟乎!世间富贵,危甚风烛。位据区宇,名高称谓,临终匮乏,见逼强臣,天下非己,半果斯在!”

  “乃命侍臣而告之曰:‘持此半果,谐彼鸡园,施诸众僧,作如是说:昔一赡部洲主,今半阿摩罗王,稽首大德僧前,愿受最后之施,凡诸所有,皆已丧失,唯斯半果,得少自在。哀愍贫乏,增长福种。’”

  这一段文字美极了,我舍不得去翻译它,那历历如在眼前的情境,使我们想起历史上无数晚境凄凉的帝王,统御无数臣民土地的阿育王,临终前唯一的自在竟是半个阿摩罗果,想来令人浩叹!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随即失势,不久国土四分五裂,王朝就灭亡了。

  我在深夜里玩赏那远从印度菩提伽雅来的阿摩罗果,思及孔雀王朝及阿育王的故事,心情为之迷离,在盛大的王朝与细小的果实之间,何者是大,何者是小?何者是远,何者是近呢?

  传说阿育王供养鸡园寺比丘的阿摩罗果,被放在羹中同煮,让每一个僧人都吃到,果核则用宝盒盛起来供在佛前纪念这一代霸主,那果核仍在,而孔雀王朝早已灰飞烟灭了。

  经典里常说,得证的圣者看地球犹如观掌上的一粒阿摩罗果,河山犹如果纹。我们或许不能达到那种境界,不过从一粒果实观想世界的无常、人生的变异,也使我们知道其中有智慧在焉!

  时间从未变过,因为钟表、日夜都不是时间;但时间也从未住留,因为整个宇宙都是时间的痕迹,时间的道场,在为我们说缘起的法、生灭的法。

  时间道场

  一分钟很短,但是,一分钟比五十九秒还长,比一秒钟更长很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钟。

  佛经里最短的时间是一刹那,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一念里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因此连刹那也是无限。

  佛经里最长的时间叫“阿僧祗”,是不可计算、无量数的意思,据称一阿僧祗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年,可是又说“一念遍满无量阿僧祗劫”,因此长短并没有分别。

  一弹指,也是佛经的用语,一弹指有六十五刹那,有的经说一弹指有九百六十生死,有的经说一弹指之间心念转动九百六十次。还有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又有说,四百念为一弹指,一万二千弹指是一昼夜。并不是佛经不统一,而是时间乃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一分钟当千百世用,有的人千百世轮回生死业海茫茫,不及别人的一弹指顷。

  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命光就流逝了。因此,注意当下,就是珍惜永恒的生命。

  在思想与思想之间,时间一定留有空隙,只要进入那空间,有觉察的力,时间就等于智慧。

  不要期待永恒的理想,若能安住在此刻的时间上,此刻就是净土,就是永恒的理想。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其实,一就展现了万法,就像一秒钟不能从一万年抽出,一万年则是由一秒钟组成。

  年龄不能作为智慧的依据,因为每个人都是宇宙的老人。上帝未生之前,我就存在了,这是宇宙的真实。

  有理想、有壮怀的人不因时间消逝而颓唐,而是到死的瞬间还保持着向前的心。

  我喜欢两副对联:

  世事如棋局,不着者便是高手;

  一身似瓦瓮,打破了才见真空。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也须放手;一枝金笏担朝政,担起也要歇肩。

  ——真是道尽了人与时间赛跑的关系,人不能与时间赛跑,但人可以包容时间、善待时间。

  极大之处,有极小存在;极近之处,有极远存在;极恶之处,一定也有佛存在。

  时间是空,但它创造了无限的有;时间是不可捉的,却制造许多可捉之物;时间的空与不空是同一质、同一味。

  “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时间从未变过,因为钟表、日夜都不是时间;但时间也从未住留,因为整个宇宙都是时间的痕迹,时间的道场,在为我们说缘起的法、生灭的法。

  人生在这个天地,有哭有笑,有血有泪,看起来是多么奇妙,可是这奇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数字菩提

  一箭过西天

  奔马的速度很快,可是快不过时间。飞燕的速度更快了,也一样快不过时间。刹那刹那的念头更快更急,还是不如时间。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快过时间,所以春天来临的时候,犹如奔马脚

  踩飞燕,是挡也挡不住的。

  但人在开悟时的感觉,或可与时光比拟,禅里说“一箭过西天”,是指心性遥远、崇高而绝踪迹的境界,超越了语言、心得、时空,无任何迹象可循。

  二大庄严

  当我们看见一朵花开启,那是庄严。当我们看到一枝草挺立,那也是庄严。智慧从黑暗中开悟,犹如晨曦中的花开。定力在波动中不失,仿佛风雨中不倒的青草。有动人之美的是智慧,这是“第一义庄严”。不随恶境波折的是福德,这是“形相庄严”。《大般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菩萨之庄严,那是由于世界未来如是庄严。

  三清净

  释迦牟尼佛指着大地,大地全部变成紫金色,他对弟子们说:“心净,则国土净。”——我的世界本来就这样清净,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清净”有心、身、相三种,对于这世界不生染心、嗔心、骄慢心、悭贪心、邪见心,是“心清净”。心清净了,能常得化生,不再轮回,叫“身清净”。身心清净了,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清净的世界,这是“相”清净。看曦光中的树枝,翠绿如斯,感到就与自心的清净无异。

  四不思议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发现,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是太有限了,就是一朵黄花从田野中开放,它所依凭的力量,人也不能完全了解。

  所以,佛说,世上有四件事是人不可思议的:众生的生死不可思议,世界的生成及始终不可思议,龙的意念不可思议,佛的清净境界不可思议。

  既然一切都不可思议,让我们路过田园时仔细地欣赏一朵花吧!让我们在静寂的夜里不要思议,回观自己的心吧!

  五色五智

  从前在印度,僧团不得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制成法衣,认为这五种颜色是华美之色,是庄严极乐净土的颜色。五色是法界体性、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等五种智慧的象征,也是信、进、念、定、慧五种力量的代表。到了中国,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与地、水、火、风、空五大相通,成为宇宙的根本元素。每一种颜色都是伟大的,因此树上一粒鲜红的李子中,也有大化的奥秘。

  六窗一猿

  释迦牟尼佛拿起桌上的一条宝花巾,打六个结,对弟子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同一本性,因妄相而有六种不同。这就好像一个房子里有一只猿猴,从六个不同的窗子看进去,仿佛是六只猿猴,其实只有一只。很多人在某一个特别的时空都会看到那只猴子,但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跳窗进去,抓住那猴子。抓住猴子再从窗子看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七情六欲

  凡人说的七情六欲,是从佛经来的。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叫“六欲”,

  是凡夫对异性具有的六种欲望。七情六欲原无好坏,沉沦了就堕落,清净了就超越。可惜沉沦者众,清净者寡。

  八功德水

  佛经里,把很好很好的水叫“八功德水”。是说水具有八种功德、八种殊胜: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包围着须弥山的七内海,还有佛净土的水都是八功德水。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水,今天路过犹澄明的澎湖内

  海就有这样的感慨:许多地方没有八功德水,那是因为当地的人没有功德了。一个地方的水开始污染,表示人心已先污染了。

  九品莲台

  《观无量寿经》里说到,人如果求生净土,死后会依其善根因缘去往生净土,净土分为九品,人则从莲花里化生。人从莲花里生出,想起来就令人感动,可是莲花那么柔软,要多么柔软的人才能安住呢?在这波动烦恼的人间,有时觉得能住在草树围绕的茅屋,心中没有烦恼,就是净土了。

  十界一念

  佛法里把世界分成十界: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前六界是凡夫的迷界,后四界是圣者的悟界,所以称为“六圣四凡”。

  十界看来很遥远,其实很近,“十界一心平等”、“十界互具”、“十界一念”。

  所以说人身难得,生而为人是珍贵的,因为十界都在我们的心中,偶尔抬眼看人间,总看到悲喜的演出,这时就会想:超凡入圣吧!可是看到苦难不能解救,就会想:超圣入凡吧!

  十一面观音

  以观世音菩萨的形相,看了最令人心惊的是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有十一张脸,顶上的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慈与乐。左三面嗔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暴出,见净业者发赞叹,劝进佛道。最后一面大笑,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使其改恶向善。

  十一面观音其实是人间相的总和,令人深思,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气与爆笑,何尝不是深刻的示现呢?

  十二因缘

  佛经的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是说生老病死一切的苦恼是从无明开始的,而一个人如果要灭除人间的苦,就要灭去无明与渴爱。人生在这个天地,有哭有笑,有血有泪,看起来是多么奇妙,可是这奇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想要停止生死轮转,就要从此刻开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凤眼菩提拈花菩提随喜菩提天心月圆紫色菩提在云上有情菩提如意菩提红尘菩提清凉菩提淡品人生宝瓶菩提星月菩提你心柔软,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