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如意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曼陀罗】0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如意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13章 【曼陀罗】06

  惜生诗抄

  几天前,养鸭业者把几十万枚正要孵化的鸭蛋,从桥上倾倒入河,有许多鸭蛋倒到半空中时,小鸭孵出来了,那些初面人世的鸭子还来不及叫一声、探一眼这个世界,就摔死的摔死、淹死的淹死了。

  这数十万尚未经验丝毫生命的鸭子,是因为一位医生说了一句话:吃鸭肉可能得癌症。

  今年四月,由于鸡肉与鸡蛋跌价,养鸡的人用冷水泼在八十万个孵化的鸡蛋上,使蛋内的小鸡全冻死。

  最近,养鸡业者又把三十万只小鸡放在纸箱内,泼上煤油燃烧,一任小鸡在火中吱吱叫,活活被烧成灰烬。

  这一百多万只鸡的惨死,仍无法挽救鸡肉与鸡蛋的价钱,养鸡业者正在开会协调,不久将要再焚毁一百六十万只鸡,才有可能拯救养鸡业。

  像把正孵化的鸭蛋倒入河里、用冷水泼在要孵出的鸡蛋上、将小鸡活活烧死……如此残忍的手段一再发生,使我们不禁对人性生出更多的反省。向来,牛猪鸡鸭等供人食用,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人会想到它们也有情感与痛苦,也很少人想到它们是活生生的生命。

  为什么在自诩为保护动物观念进步的今天,我们只懂得保护野生动物,而不懂得爱惜身边的动物呢?即使是为了口腹,不得不杀害动物,难道杀的时候没有不忍之心、感恩之心吗?

  近十几年来,西方人有很多养牛猪鸡鸭作为宠物,发现它们的智商都很高,并且有感情,有的甚至有表演的天赋,这些应该启示我们对于一向被看成“卑贱”的畜养动物有新的对待,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畜养的动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真诚地爱惜野生动物。

  保护动物是在保护生命,并不是在保护动物的种类;而一个人对动物没有惜生之心,就不能良善地对待人、甚至对待整个世界。

  有些人以为,保护动物的观念是近代西方传来的,传统中国老百姓对待动物都非常残忍,这是相当错误的看法,不要说野生动物,就是对畜养动物爱惜的观念,中国人早就有了,我最近找到一些古人护生惜生的诗,可以让我们看清从前的中国人是如何对待动物。

  在《全唐诗》里,有许多爱惜动物的诗,并且由爱惜动物而设身处地想到动物的处境,例如寒山子有一首诗:

  怜底众生病,餐尝略不厌;蒸豚揾蒜酱,灸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

  一般人在吃蒜泥白肉、烤鸭蘸椒盐、清蒸鱼的时候,只觉得滋味甚好,却很少想到猪、鸭、鱼也是会痛苦呀!寒山子的《护生诗》有数十首,这只是其中之一,例如他还有一首有名的诗:

  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

  即使是猪也要加以爱惜,可以看到寒山子伟大的禅修,是建立在深广的慈悲心上。寒山子是出家人,惜生原是本分,其他的诗人呢?贾岛有一次看到一只生病而不能飞的蝉,作了一首《病蝉》: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一只生病的蝉,它平时虽然常受到黄雀与鸢鸟噬食的威胁,但是它痛苦的呻吟,依然那么清越,清凉的花露仍在它的腹中,诗人以蝉喻人,使我们看见他惜生的心情。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看到乱世的战争时,作过一首《护生诗》: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战争使我们想起了人所受的苦,但动物何尝不苦,连凤凰麒麟都绝种了,何况是一般的动物?最值得注意的是“暴殄天物圣所哀”,凡是对大地的一切不能爱惜,实在是圣人哀痛的事。自然诗人王维住在南山下,写过一首《戏赠张五弟諲》:

  设置守毚兔,垂钓伺游鳞;此是安口腹,非关慕隐沦。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今子方豪荡,思为鼎食人。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何事须夫子,邀予谷口真。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是多么动人的境界,如果是在台湾就变成了“入鸟皆烧烤,见兽皆追杀”了。杜牧也有一首动人的诗: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如果人想起远方的家人朋友,哪里忍心射杀从北方飞来避寒的大雁呢?唐朝诗人陆甫里也有一首诗说:

  万峰回绕一峰深,到此常修苦行心;自扫雪中归鹿迹,天明恐有猎人寻。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每次读到就仿佛看见诗人孤独的身影,在黑夜雪地遍布的深山里面,挥汗扫去麋鹿回家的脚印,只是因为担心天亮的时候被猎人发现呀!这是多么细致动人的心灵,喜欢猎追小鹿的猎人读到这首诗应该惭愧痛哭。

  唐朝有一个诗人王仁裕,他有一次把一只猿猴放入深山,不久之后又遇到他放生的猿猴,关于这两件事他都有诗记述,十分感人:

  放猿

  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月明巫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蜀道遇所放猿

  嶓冢祠边汉水滨,此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行客,认得依稀似野宾。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认是前时旧主人。

  主人与猿猴相遇的时候,互相都认了出来,场面是多么动人!足见人猿都是有情生!

  唐朝创作力十分旺盛的诗人白居易,有几十首护生的诗,他的诗所涉的对象如鱼、牛、鸡、犬、鹰、乌龟、鹦鹉等等,可见诗人对生命平等的观照,我在这里摘选几首比较短的诗:

  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劝打鸟者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鹦鹉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犬与鸢

  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腹舒稳贴地,翅凝高摩天。上无罗弋忧,下无羁锁牵;见彼物遂性,我亦心适然。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此仍着于适,尚未能忘言。

  我们看到天上的鸢任意高飞,没有罗网的陷阱,看到没有铁锁拘绊的狗在门口晒太阳,都会生起自由自在、安适的心、这是人同此心,为什么有的人偏偏喜欢罗网和铁锁呢?当人以罗网铁锁拘束动物,不也正是在网罗自己的心吗?

  白居易有一首《赎鸡》诗,是在市场看到小贩卖鸡,买来放生,中有“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之句,可见对于鱼豚鸡狗有仁信之心,非始自唐朝,而是古已有之。还有一次,他在市场看到小孩子抓鹰来卖,也买了放生,写过一首“放孤鹰”,感同身受,十分动人,有这样几句:“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我们从白居易的观点放大来看,人或一切动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客人吗?应该互相怜悯、爱惜,何苦相残相杀呢?

  诗歌中护生惜生的传统,到宋朝更是光芒四射。深受佛教影响的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有一首《赠陈季常》我非常喜欢,据说陈季常收到这首诗以后,从此戒杀,而住在岐亭的人读了这首诗,许多人都发愿不再吃肉,诗云: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绞痛,过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髠然发其幂!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今天的人多么像东坡笔下那个王武子,每吃一餐,刀子和砧板都染上殷红的血迹,他吃的烤乳猪是喂人乳长大的,这样的人固然豪华,但还没有死已经使众神为之哀泣。苏东坡的看法与白居易一样,我们活在世上,一年就像一个梦那样短暂,我们都是世上的过客,那么,谁有权利可以任意屠宰世界的生物?又有谁够资格能践踏子孙要生存的环境呢?现在我们保护动物、爱惜环境的观念已逐渐觉醒,但一般总是站在以人为主的立场,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我觉得更进一步的观念应该是:人人都是过客!人并不是这世界的主人!

  苏东坡还有两首短诗非常好,也阐明了这个观念:

  煮菜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我们看一看,芦菔有儿子,芥菜也有孙子,我们何德何能破坏大地呢?就是连乳燕、痴蝇、老鼠、飞蛾都是值得怜悯的,那有什么差异呢?与苏东坡同期的黄庭坚有一首短诗:“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让我们想一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宋朝充满豪情的诗人陆游,也有多首护惜生命的细致诗歌,我们来看收在《陆放翁全集》的三首戒杀诗:

  其一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其二

  晨兴略整案头书,日入庭花始扫除;未免叮咛惟一事,临池莫钓放生鱼。

  其三

  惜身谁肯轻伤发,止杀先从莫拍蚊;老负明时无补报,惟将忠敬事心君。

  诗人甚至觉得连蚊子都不可轻易杀害,那是因为即使小如蚊子也有痛苦呀,陆游另有一首《当食叹》也十分动人:

  黄鹌举网收,锦雉带箭堕;藉藻赪鲤鲜,发奁苍兔卧。吾济亦何心,甘味乐死祸?贪夫五鼎烹,志士首阳饿;请言观其终,熟为当吊贺?八月黍可炊,五月麦可磨。一饱端有馀,努力事舂簸。

  每次读到诗人如此清澈澄明的心灵,总让我拍案低回良久,想到从前所作所为,以及整个社会的所作所为,不禁感到惭愧,心情正如元朝大诗人赵孟的诗:“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能同生在此时此世界的人与动物,无不是前缘所定,赶尽杀绝又为了什么?明朝陶周望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一虎当邑居,万人怖而走;万人俱虎心,物命谁当救?”在我们的时代,追肥逐甘的食客正像具有虎心的人,一个岛上居住了千万有虎心的人,有谁来拯救动物的生命呢?

  明朝以后仍然继承了惜生的传统,爱惜动物生命的诗篇多得不可胜数,像明朝大诗人方孝孺有一首《勉学子》诗:

  莫驱屋上乌,乌有反哺诚。莫烹池上雁,雁行如弟兄。

  流观飞走伦,转见天地情。人生处骨肉,胡不心自平。田家一聚散,草木为枯荣。我愿三春日,垂光照紫荆。同根而并蒂,蔼蔼共生成。

  乌鸦、雁与人一样都有情感,何忍驱之烹之呢?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生起疑惑:什么动物都不要杀,难道要吃素不成?正是如此,历代诗人——写下这些动人篇章的诗人——大部分是素食者,因为当一个人看清了生命的珍贵与无可替代,如何忍心举起筷子呢?这种慈爱万物的心情,我认为正是中国诗歌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如果能爱命惜生就更能贴近这些诗人的心灵。清朝诗人吴梅村有一首《劝素食》的诗:

  莫谓畜生微,与人同气血;但恣我肥甘,不顾他死活。痛口说向君,畜生非是别;过去之六亲,未来之诸佛。

  读了历代诗人的惜生诗歌,使我们感到欣慰,原来保护动物的观念不是来自西方,是我们古已有之,只是被现代人的口腹之欲所覆盖罢了。今天我们提倡动物的保护,不只是在追随先进国家的脚步,也是在连接我们

  固有的好传统。爱护一切动物是所有人的责任,古来不只是诗人如此,连有德的皇帝

  也是一样,最后,我们来读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一首《雉将雏》:

  行行麦陇边,见一雉将雏。雏儿才长成,哑哑学母呼。 翅软未解飞,嘴嫩未能食。饮啄与游翔,皆赖顾复力。 儿兮依其母,母乎爱其儿。一朝羽翼全,那料南北飞。 有童持长竿,捕雏何遽遽。老雉虽善飞,绕匝不忍去。 雏儿颇有智,藏伏荆棘间。棘密难探取,儿童空怅还。须臾童去远,老雉还来视。母子得全活,鼓翼心倍喜。 尔童一何忍,尔雉一何慈。孰谓天良心,人禽乃倒之。 观物可会心,抚古常自镜。今朝忽见此,大愧中牟令。

  倾听古代诗人心灵的声音,真能给我们当镜子,我们看到母雉如何呵护雏雉的情景,在心灵中会升起清明的感叹,假若一个人没有慈心,与长了尾巴的有何不同?甚至还不如动物呀!

  看到数十万、数百万的鸡鸭被焚烧,稍有良知的人能不心惊毛竖吗?

  七情掠影

  ——林清玄印象记

  罗乃萱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台湾作家林清玄是我的偶像。打从书店买到他的书《在刀口上》起,我即被他那份深邃的感情与敏锐的观察力所吸引,收集起他的作品来。如是三年,现今数数书架上的藏书,也有二十六本之多。

  七月有机会到台北一游,临行前曾这样期许:若是能采访到林清玄,才算不枉此行。几经转折,抵台第五天与他取得联络,电话传来一口极其谦和的声音,约定第二天晚上八时会面。

  那日我比平常早到。时报大楼的管理员一听我是采访林清玄,礼貌地嘱我坐下,还带着老朋友式的口吻说他约好了,一定不会忘记,请我放心。果然,他准时到达。

  两个小时,我没有一点采访的感觉,只觉在跟一位熟悉却素未谋面的朋友聊天。他很坦率、诚恳,说话像写文章,有条理且流畅自然。以前透过文字探索他的有情世界,如今却是面对地揭开他的创作与生命旅程。回来后,把所见所闻,拼凑以前的阅读印象,组成了“七情掠影”。

  一、亲.情

  “父亲是我这一生最崇拜的人,他虽是一个平凡的乡下农

  夫,但他善良、乐观、温暖、坚强、信仰正义与公理,他在我

  心目中接近于一个完全人。”

  (《迷路的云》代序)

  林清玄从不讳言,父亲是他创作生命成长的最大助力。生长在一个三百年没出过一个作家的高雄旗山,要当“作家”是一件很难向长辈交代的事情。但林清玄的父亲,从没因任何理由去拦阻他走创作的路。

  “父亲是一位悲剧人物。日据时代出生于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调替日本人当兵,到中国大陆打中国人。最后,日本投降,被抓去当俘虏,再把他遣回台湾,整个历程成了中国变动的缩影。”

  吃尽了苦头的林父,对孩子却是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没有让苦难压迫在家里延绵。中学时代的林清玄成绩很差,父亲特地典当田地筹措三万块给他上台北的补习班,他却宁愿拿这笔钱游历宝岛,年复一年都没考上大学,三个暑假都浪掷于游山玩水之中。

  不过,林父战争的经历,与生活中的智慧,却是深深影响着林清玄的创作思维。他早期作品《蝴蝶无须》中,有一段写到父亲在他从军前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卸下上衣,叫儿子抚摸他的肩膀上“残留着日本人皮靴踩过,淤血、化脓、出水而留下的痕迹”,然后说:“这就是战争,你手里摸到的。要记得国家亡了,人也不再是人了。”

  父亲常是有意无意间,把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传给了林清玄,成为他刻骨的体认。又有一回,父亲拿起红心番薯,对他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白雪少年》之《红心番薯》)农夫父亲常借田地间随手可拾的实物,向儿子诠释人生道理。耳濡目染的林清玄,就带着父亲的这种眼光游天下,观照万物。

  二、旅.情

  “我喜欢游历,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是调整情绪之用。有时候厌倦自己的生活圈子,便跑去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

  多少年来,林清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恐怕除了海峡对岸的大陆,其他地方都留下他的脚踪。对旅游,他选择独来独往,喜欢“没有目的,完全放松”的感觉。所以有一年到日本,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待在东京,没干什么,每天到公园溜达,旁观老人小孩度日。虽是如此,他的游记却是资料齐集,感受丰富的。游庞贝古城想到汉唐的雄伟。逛日本原宿想到年轻人对美的追求。花都巴黎却留意路旁的乞丐。我一直很羡慕他有充裕的金钱与时间,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省思的旅者。“其实游历不一定要到外地。简单而言,那只是追寻一个有异于往日的经验,你有想过到办公室的顶楼看一夜的星星吧?”他的近作《玫瑰海岸》,就是独个儿往台湾北部的淡水和南部垦丁旅行,每天漫步海边,品茶听涛,坐观天地碧海之清朗而成的小品。 经他一提,我倒兴起了找一天清晨,跑到自己沙田家中顶楼观日出的念头。

  三、爱.情

  “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瓣落下,爱到顶点,也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泪中……如果说,要用什么简单的字句来形容,我这些年对爱情的观点,就是‘无常’两字……”

  (《玫瑰海岸》自序)

  读林清玄的作品,会发觉他是一个多情却又重情的人。也许这样,他的情感道路比别人崎岖,也比别人刻骨铭心。《蝴蝶无须》书中,常出现一位他名为“妻子”的女子,他为她痴迷颠倒,醉生梦死;“至爱的妻……我的仰望从你而来,我的信念从你而生,我的依仗从你而得……”是一份对爱情纯净的向往。但那日他告诉我,“蝴”书中的她,并不是现在的妻子,我才感觉到感情的创伤,在他生命中那种挥灭不掉的影响。

  经历过感情的挫折,对情爱的描绘,也从往昔的迷醉痴情,提升至一种清朗明净的境界。《玫瑰海岸》上半部就是这种心境下写成的言爱小品,他希望受过恋爱挫折的年轻人,能透过文章“看清楚感情的本质,让他们知道世上有比他们更惨的人,激发他们爱与包容的勇气”。

  他虽执意于情感的无常,但也相信爱情的恒常、至死不渝。好几次读他的爱情故事,都曾令我怦然心动,良久挥抹不去。像他与未婚妈妈之家的小玉那段难舍难离的情谊的《雨后初荷》(《乡情》)、小尼姑初恋的《法圆师妹》(《迷路的云》)、七岁恋情的短文《小照》、淡描分离的《削梨》、《愁渡》等(均来自《玫瑰海岸》)。见到他面,忍不住问他那些故事的主角,是否就是他本人。他含蓄地回答:“有时是选取动人的题材,再与个人情感、特质溶合,所以读起来像是我的故事。”后来才觉得自己有点傻,何必介意真真假假呢,自己不是曾为他笔下一个民间童话而深深被牵动吗?!

  那篇文章叫《至死靡他》(《鸳鸯香炉》),故事是说牧童本与黄娥相恋,常在河边吹笛玩乐,黄的父母为此恼怒非常,把她嫁给老财主作二房,牧童知道后忧郁而终。但尸首化作一个硬心,被木匠误作良木拿回家刻成酒杯。一日黄娥的财主丈夫请木匠喝酒,木匠把新刻的酒杯掏出,酒杯即发出清脆嘹亮的笛声,直到房中的黄娥四出寻觅这熟悉的笛声,探头往酒杯一看,笛声才突然中止。故事虽简单,但感动之处在牧童的“爱不死……一颗还活着的心不化,最后……用笛声来寻找他的爱人,只为了见爱人的最后一面”。

  还记得,看罢了这个故事,我悄悄买了一根笛子,放在书架上,让它提醒我情爱之伟大不朽。

  四、城市情

  “我把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称为是‘洗碗水社会’,洗碗水社会就是温吞水社会,一天天地在冷漠,一天天地混浊。洗碗水社会最可怕的是,不管你是多么清澄的水……一流下去马上就脏了,马上就温吞了,很快地失去它原来的品质。”

  (《城市笔记》之《洗碗水社会》)

  年轻时,林清玄的确渴望能借文章改变社会,现在知道任何公平合理的社会答案永远是一个不可把捉的目标,写文章只希望唤醒人的自觉和开心。

  如果说上面三种情怀是林清玄感性的展露,跟着的两种便是他理性的抒发了。而且结集成本也较有根据可寻,如《在暗夜中迎曦》、《谁来吹醒文化》、《文化阵痛》、《处女的号角》等,都是他以沉痛的心情,围绕着文化为中心的睿见。讨论范畴从近的旅游、服装文化,电视电影的畸形发展,至盗印仿冒、重视名牌的消费性泛滥、古迹维护等。

  他的很多观察可能缺乏数字根据,但却能理出新的观点与前提,有些现象的分析,也可作香港社会的借镜。比方说《中性人社会》(《城市笔记》),《中性人》是指外表、性格与体力上那种性别的混淆,带来的忧虑与倾向,又或省视现代人在环境污染下,维持健康活力的“青春慢走!”(《处女的号角》)等,都正是今日香港人面对的困惑。

  五、艺术情

  “你每天只要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听一张唱片,读一篇文章,看一段艺术史。然后每个星期看一部那星期最好的电影……只要你每天肯花一小时,我保证,一年以后你就懂艺术了……”

  (《雪中之火》自序)

  林清玄的艺术观是相当平民化的。一直很爱读他随兴式的艺术家采访,报道很生活化,像跟每个艺术家都是老友似的,天南地北,无所不聊,读起来生动活泼,又能参透不同艺术领域的特质。《难遣人间未了情》、《林清玄文化集》、《宇宙的游子》就是这类。

  近期的《雪中之火》和《大悲与大爱》却是两本学术味较重的著作。前者是他几年到欧洲、美国、日本观察艺术的成果,后者是他与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交往札记,其中包括专业、非专业的,年老的,从面对面的真诚相处捕捉他们的个性。

  但林清玄的艺术文章,并不止于批评,介绍,很多时候, 再由此延伸至社会、教育的省思。有一次他介绍一位只受过初中教育,从没受过绘画训练的画家,但从发掘他的童年成长经验中,林清玄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它不仅是艺术创造的问题(是不是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可以创作艺术呢?”也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少年时代被认为是白痴的孩子,后来怎么会执迷于绘画呢?)更是生命的问题(什么样的压抑产生什么样的创作,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呢?)”(《大悲与大爱》之《邱亚才画中的悒郁情结》)。

  而将来,他对自己艺术观的期许,也就是一种无限的延伸,用几个字概括,就是“大悲与大爱”——悲悯要大、关爱要深,才能走更长的路,打开更壮大的格局。

  六、性情心情

  “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很简单地生活……我对物质不看重,中午一个馒头,晚上一个馒头,两餐就能解决。”

  “十年没生过气,对生活开朗乐观,觉得任何事都可解决,遇事时总爱往光明面想。也因此常受骗,不认识我的人会觉得我笨……

  “我三年才剪一次发,一剪便剪得很短。我觉得理发很浪费时间。

  “这辈子只穿过两三次西装,订婚与结婚的时候。我觉得穿西装很怪异,与个性不合……

  要穿西装才准进入的地方,我宁愿不去。

  “我是一个在树林内听不到蝉声,繁嚣闹市里听到蝉鸣的人。”

  两小时的交谈,不足以说认识林清玄的为人,但摘录他谈话的片言只语,读者仔细揣摩这位文人才子的温柔性情,也许感受更深。

  七、笔墨情

  “剥开庸俗的外貌,看到里面的清明。读我的文章像喝水不是喝可口可乐——不放糖,可解渴,又对身体有益。这就是我的写作观。”

  小时候,林清玄对画画更有兴趣,稍长,才觉得文字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表达工具。

  十一二岁,收到姐姐寄来的一本书,他爱不释手,抱着书睡在床上想:“是否有一天我也可以写一本书给人家看呢?”

  高中第一次投稿,拿了台币三百元稿酬,那时开始,更积极从事写作。为了磨炼文笔,他这样鞭策自己:起初规定每天写一千字,后增至一千五百,直到现在,日写三千字,写不完不睡觉。

  对自己写作的要求虽这样高,他却从不觉得技巧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先决条件。他认为:懂得生活、有智慧、真诚才更重要,技巧只是其次,就正如“最会化妆的人,就是化了出来别人也不发觉的”。好的文章也是一样,技巧是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读林清玄的文章感受正是如此,不会刻意探索他的技巧,却发现念起来流利通顺,没有砂石,却又意味深长。

  他的三十多本著作中,我最喜欢以短文组成的《金色印象》。这是一本小品文(不过三百字)精辑,辅以童真的插图,都是一些生活的联想。文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我觉得这本书可说是他写作态度与人生的缩影。

  拿了那么多的奖项、奖金,我问他曾否感到自豪。他说自己自豪的并非这些,而是“自写作以来,对人的热情与信心,始终没因岁月的流逝而稍减,虽然受了很多挫折、沧桑,对人性仍很有信心……”

  寥寥几千字,记下对这位心仪作家的片段印象。回顾所来径,他没有半点遗憾,柔柔地说:“我对自己走过的路蛮满意,因为与从小的梦想很接近。”

  他说最近正忙着新作《温柔的世界观》,他觉得世界太暴戾了,应多些人以温柔的观点看社会、政治、物质、经济等问题。一颗温柔的心观照出来的,就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现实中的林清玄,其实与书本中那个理想温文的形象,极其接近。

  ——转载自香港《突破》杂志

  附记:《突破》是香港基督教会的重要刊物,由于许多读者想多知道我日常的生活,因此选录了这一篇罗乃萱小姐的访问记。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 天 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宝瓶菩提星月菩提紫色菩提如意菩提清凉菩提在云上凤眼菩提随喜菩提天心月圆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淡品人生红尘菩提拈花菩提有情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