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凤眼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章 【波罗蜜】0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凤眼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6章 【波罗蜜】05

  青草与醍醐

  好好珍视我们曾经承受过的烦恼,珍视现在正处着烦恼,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佛种!

  我们去看朋友,随意谈起近日的生活,得到的常是一声叹息:“好烦呀!”有时坐在办公室中,左边不时传来叹息的声音,而右边有人推开一大叠待处理的文件:“真是烦死了!”还有一些时候,会接到不速的电话,我们耐着性子唯唯诺诺地听着,好不容易挂断电话,忍不住喘一口气说:“真烦!”最让人心惊的是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突然蹦出一句:“这种日子真是烦!”有一回,我看见亲戚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坐着发愁,走过去正想安慰他,他突然这样说:“少来烦我,我心情不好。”

  这是个令人着烦的世界,工作的时候烦工作,生活的时候烦生活,忙碌时为奔波而烦,休息时为寂寞而烦。坐在家里也烦天下大事,走到室外又烦着环境与人群。

  一个朋友说得最好:“如果有一天清晨醒来,心情很好,能维持这好心情一直到入睡,就是谢天谢地了。”烦死人的工作!烦死人的家事!烦死人的孩子!烦死人的电视!烦死

  人的天气!虽然不至于真被烦死,时间却在忧烦中一寸一寸地死去了。恼人的事也不少,孩子为上课、考试、升学而恼恨着;青年为爱情、

  婚姻、工作而恼恨着;大人为衣食、升迁、权位而恼恨着。恼恨着自己,恼恨着环境,恼恨着这个世界。

  烦恼的本质

  有一个孩子这样问我:“我真希望生在古代,因为现代有太多令人烦恼的事。古代人不知道会不会像我们这么烦恼?”

  “自从人生在这个世界,烦恼就随着诞生了,不管生在古代、现在,或者未来;不管生在中国、美国,或者非洲。人虽有古今,地虽有南北,人性没有什么不同,烦恼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我说。

  “什么是古今中外相同的烦恼本质呢?”孩子问。“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想我们还是从佛经的观点来谈吧!”在佛经里,非常确定的就是人的烦恼,凡人必有烦恼的本质,烦恼的

  起因与反应可以大别为两种,就是“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根本烦恼是烦恼的基本原因,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的反应而生出的烦恼。

  在根本烦恼的种子,随烦恼芽苗的生长中,佛教把烦恼说成八万四千种烦恼,这是一个无限的概数,事实上,这世界上的烦恼何止八万四千呢?

  为了使烦恼得到对治,佛教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的菩提。这不仅仅是消极疗治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观点,是说任何一个烦恼都会带来一个觉悟、一次启发、一点智慧,所有的烦恼都是智慧的芽种,所有的智慧则正是烦恼结出来的花果。

  由此观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如果过的是无烦恼的人生,必然的,我们就会过无智慧的人生。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所以,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之中,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是一体不二的。

  这有一点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两面虽有不同,钱币是同一个。在《法集经》里,有一位奋迅慧菩萨问无所发菩萨什么叫做菩提。无所发菩萨说:“善男子!言菩提者,无分别,无戏论法,即其言也。善男子!见我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远离我见,无有戏论,名为菩提。善男子!着我所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远离我所,无有戏论,名为菩提。随顺老病死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不随顺老病死,寂静无戏

  论,名为菩提。悭、嫉、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无智,戏论,此非菩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戏论法,名为菩提。邪见,恶觉观、恶愿,名为戏论,此非菩提;空、无相、无愿,无戏论法,名为菩提。”

  这里说明了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个人如果随顺于烦恼就不是菩提,只有心不染着,能转烦恼为智慧的才是菩提。

  烦恼的本质虽同,但因人所见而异,佛陀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烦恼只是水一样的东西,有智慧的人因它而觉悟,愚笨的人因它而随入生死,这就像牛吃了水化成牛乳,而蛇喝了水反而变成毒汁一样。

  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比喻,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也讲了一个同样高明的比喻:“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色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我们译成白话是:“在雪山上有一种肥腻的草,牛吃了这种草就产出纯净的牛乳,不会有青黄赤白黑等颜色。只是由于吃谷草的因缘,使牛乳有一些颜色味道的差别,牛乳是牛乳则都是一样的。这就像各种众生,由于明、无明、业力、因缘的不同,而生出相异的相,如果能把无明的沉迷转了,心就开悟明净,一切诸法,善或者不善都像是这样,只要能转,就没有不同了。”

  以上这段经文,是明白地触及了烦恼与菩提的人生本质毫无二致,人迷于事理则成烦恼,人悟于事理就化为菩提,因此,佛陀在《仁王护国经》里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火中生莲,转识成智

  烦恼与菩提不二如一的实性,时常受到小根器的人怀疑。甚至连小承行者都不免生出分别之心,认为必须先破烦恼、断烦恼、舍烦恼才能求菩提,在六祖的时代,就曾有一位薛简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们来看六祖的见解。

  薛简问道:“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六祖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

  六祖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位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位不迁,名之曰道。”

  这样深辟的见解是连断、舍、破的观点都不许的,必须把烦恼与菩提合起来看,在《大方广宝箧经》里,文殊菩萨曾对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开示,说:“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苏器蜜器,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烦恼是陶土,菩提是陶器,泥土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菩萨用来盛蜂蜜,而凡夫用来装臭秽的东西!

  用譬喻来说明烦恼与菩提关系的经典非常多,我们现在来看民初的高僧慧明法师对它的解释,他进一步指出烦恼与菩提有二义,一者火中生莲义,二者转识成智义。

  关于火中生莲,他说:“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恼是苦,菩提是乐。学佛人要由苦得乐,须于烦恼火宅之中,生出红莲,方为究竟。何以故?火有毁灭之威,不实之物,一经其焰,莫不随之而化;亦有锻炼之功,坚真之质,受其熔冶,即成金刚不坏之体……可知烦恼之火,即菩提之因,此即火中生莲之义。”

  关于转识成智,他说:“着相分别为识,即相离相为智,识即烦恼,智即菩提。何以故?烦恼由无明业识而生,菩提由清净慈悲而长,惟识与智,非一非二,所以者何?识是妄,智是真,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故,众生迷真逐妄,遂生烦恼,烦恼愈深,离真愈远。若发心真切,磨砺功深,

  则忽然识妄为幻,进而不离于幻,即幻为真,进而不着于真,当下清凉,识即成智。……可知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即是贤识成智义。”

  好好珍视我们的烦恼

  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到这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它像青草与醍醐,像泥土与蜜器,像烈火与红莲,是不可分的。这也像《维摩经》《大宝积经》中说到污泥中的莲花,莲花生于污泥正如醍醐为青草所化一样。

  所以,当小乘行人为修惑、断惑而取涅槃的时候,大智大悲的菩萨却投入惑中,为了济度众生,情愿不断烦恼以利益有情,这种心愿非常的动人,但它的实相是,烦恼正是菩提,菩萨在烦恼里才能锻炼智慧(智增菩萨),也才能广发悲心(悲增菩萨),我们想想看,如果菩萨不在烦恼中,智慧由何而来?慈悲从何而来?如果菩萨不在烦恼中取菩提,又如何济度为烦恼所苦的众生呢?

  明白烦恼菩提不二如一的要义,不仅对我们出世般若有帮助,对人世智慧也有很大的启发,这使我们有更积极的勇气来面对人生,使我们有更清明的灵思来承受烦恼,到了一天,我们每一朵烦恼的烈焰都烧出一朵菩提的红莲,我们每一株烦恼的杂草都生出一滴清纯的乳汁,我们每一块烦恼之土都铸成一个精美的器皿,我们每一分情都是慈悲与智慧的结晶,那时候,我们才能体验到最净、真我、妙药、常住的无上最胜菩提。

  我们再来谈《维摩经》中动人的一段吧!

  维摩诘问文殊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惠、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好好珍视我们曾经承受过的烦恼,珍视现在正处着的烦恼,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佛种!

  一九八六年九月一日

  八风吹不动

  我们在人生里不也是每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屁事吹得东倒西歪吗?有许多人被无常的风吹得步履蹒跚,还自以为是端坐紫金莲哩!

  七月十六日有一则来自美联社西班牙巴塞罗纳的电讯,报道了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消息,达利告诉去采访他的记者说,他将永远不会离开人世,因为他是个天才。达利现年八十二岁,他因轻微的心脏病发,十三日被送进医院进行紧急手术,安装了一枚心脏节律器。

  他离开医院时,在门口对记者说:“由于我是个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世,因为我希望为我们的国王(卡洛斯),为西班牙及为加泰隆尼亚而活。”

  达利的人和他的画—向都被热烈地争论,他特立独行、时出奇招,经常都是传播媒体乐于报道的新闻。而在本世纪,他人还活着,艺术已经受到全世界的肯定,是在毕加索、米罗死后,少数现代艺术的世界级大师。

  尽管达利的艺术疯狂而诡秘,超越了现实的想象世界,可是当他大发豪语说出“由于我是个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感受到他的豪迈,反而觉得一种无奈的凉意。那是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中,曾经有过无数的天才,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不离开人世,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对达利最后的呼喊就益发触动了一些惆怅。

  不要说死亡了,几年前世界重量级的拳王阿里,在他最强壮最巅峰的时候,曾经在拳击台上高呼:“我是永远的拳王,不可能被击败!”可是他在最后的几场拳击赛中却一再地被击倒,我们看他在拳击台上步履蹒跚,肌肉松弛,努力挥动拳头的时候,不禁对这位曾不可一世的拳王感到同情,使我们认清了一项事实: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被击倒的人,即使是世界拳王也不例外。

  达利和阿里并不是被对手击倒的,而是被时间打败,他们在岁月里老去,而且不只老去,他们还曾和所有这世界上平凡或不平凡的人一样,最后都将投入疾病与死亡的怀抱。

  对于像达利和阿里,在人生里曾经有过事功,被世人所尊崇的人物,他们往往难以面对老化与死亡的事实,他们最后的叫唤并不能拉住时间的脚步,只是说明了一句话:“我不甘心!”我们的一位前辈艺术家席德进,在死前最后一刻,曾大声说出来的一句话正是“我不甘心!”

  不要阎王爷知道我

  达利接受访问的第二天,中国摄影家郎静山度过了他的九十五岁生日。

  摄影大师生性淡泊,从来不声张他的生日,也很少过生日,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幽默地说:“避免过生日,是不要阎王爷知道我。”

  郎大师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农历闰月六月十二日,他之所以婉拒大家给他过生日的理由,是他认为闰月才是他的生日。在他九十五年的岁月里,只遇到六次闰六月,第六个闰月是他八十八岁那年。

  当有人告诉他,明年有闰六月时,他非常惊讶地说:“我记得要到我很老的时候才会再出现一次的闰六月。”

  我们从郎静山大师幽默的谈话里,可以看到他仍然保有赤子纯真的心情,他对自己的老有一种坦然自在的态度。

  我曾经几次访问过郎静山先生,颇能感受到他宁静淡泊的心怀与人生态度,他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对待年轻人非常诚恳谦虚,时常让人忘记他是九十多岁的老人。有时候在西门町路边的橱窗遇见他,他总是一袭长袍,满头白发,仙风飘飘,步履稳健,耳聪目明,他虽出生于前清年代,健康却不输给一般的青年。

  郎先生除了担任了五十年“中国摄影学会”理事长外,现在还在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中心教摄影和保健,他的保健秘方归纳起来十分简单,就是“生活简朴,清心自在”。

  这几十年来,郎先生总是穿长袍,样式从来没有变过,颜色只有黑、灰、蓝三色,他从来不介意外在形象,时日一久,他反而创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并且成为摄影人士的精神标竿。

  不久前,一家彩色软片公司以郎静山做广告,却没有汇钱给郎先生,摄影界的后辈都为他愤愤不平,但郎先生只是一笑置之,由此可见他的修养,以及对名利的态度。

  群山间最近的道路

  比较起来,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达利,年纪比郎大师小,可是当达利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人世,因为我是个天才。”而郎静山不过生日是因为:“避免过生日,是不要阎王爷知道我。”相形之下,郎大师就比达利有智慧得多,这种智慧是来自于他知道人必有老,人必有死,而能坦然处之,不卑不亢,令人击掌。

  知道人生老死之必然,是中国哲学里非常自然的一部分,虽说人在面对时不免挣扎抗拒,心有不甘,但只要知道了自然的兴谢,草木的荣枯,把人生当成自然的一部分,就比较能够切进生命历程的核心。

  那些摆出强人姿态,鄙视老去与死亡的人,无法脱开老与死的捕捉,而那些坦然面对人生兴谢的道路的人,也同样地要走进枯萎的怀抱,这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真实。正像哲学家尼采说的:“群山之间最近的路是从山巅,但你必须有够长的腿。”这实在是个悲剧的预示——没有人有那样长的腿。

  写到这里,突然听到新闻广播,报道郎静山先生往南横公路拍照的回程,在利稻附近,座车翻落五百多米的深谷,随行的四人中三死一伤,而郎先生在五十米高的山腰上被摔出车外,仅受轻伤,距离他过完九十五岁生日仅有十天的时间。陪他前往而死亡的摄影家都犹在壮年,使我们感到哀伤,却也同时看到了无常的例证。

  郎先生不只是命大,简直是个奇迹,可见他的福报很大。比较起来,有许多年轻人,当劝他们要多做智慧的探索、心灵的思考时,他们常说:“还早哩!等我年纪大了,比较清闲时再说吧!”很少人想到,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青年竟活不到老的,或者他们知道许多人活不到老,但万万想不到那活不到老的正是自已。

  我想到两句诗:“莫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还有两句是:“孤坟都是猛士,荒冢多少豪杰。”

  人生说长道短,短的有活不过一时的,长的也难过百岁,从这一个限制来看人生的道路,就可以看到佛教经典在这基础上看清了人生的真相,老病缠身,失所流离,怀爱死别则是这真相里最让人叹息。

  八风吹不动与三法印

  佛教里说人生最基本的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这八苦中,其他六苦都是因人而异,有轻重之别,唯有老、死两样是绝对的、相同的、没有差别的。

  老死虽是绝对的,但有八种东西曾加速它的来到,在经典里称为“八风”。《增阿含经》就说:“有世八法,随世回转。何云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

  为什么叫八风呢?

  因为这八种都是煽动人心的原动力,由于这种煽动,加速了人生的燃烧,人就随这种燃烧逐渐被焚掉了岁月,烧光了寿命。可是使我们快速老化的不仅是痛苦的事,连利益、称誉、快乐都是使我们燃烧的原能力。

  此所以古来的修行人,他们最根本的基础是“八风吹不动”,这也是最基本和定境。八风吹不动,并不表示就不会老,不会死,而是能使生命的风不要吹得太快、太激烈,不加速运转的速度罢了。

  这是《蓱沙王五愿经》说的:“志在淫佚,故不得脱。志在怒,故不得脱。志在愚痴,故不得脱。道人知是者,因弃淫佚之以为,弃嗔怒之心,弃愚痴之心,拔恩爱之本,断其枝条,截其根茎,不复生兹,是名无为。”——把八风的枝条与根茎都拔除了,不再被它煽动,是解脱人生之苦的根本道路。

  说到“八风不动”,禅宗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写了一副对联,上书“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两句,请部属送给佛印看。佛印看了微笑,在上面批了一个“屁”字,请人送回给苏东坡。

  东坡看了这个“屁”字,怒不可抑,亲自坐船过江,要到金山寺去找佛印和尚算账,赶到金山寺时,只见寺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看了哑然失笑,才知道自己上了佛印的当。

  这虽是个笑话,但深入想一想,我们在人生里不也是每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屁事吹得东倒西歪吗?有许多人被无常的风吹得步履蹒跚,还自以为是端坐紫金莲哩!

  老是无常、死是无常,这是再高的修行者也不能避免的,是佛陀最初说法“三法印”的一部分。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法印是佛法的定义,也是用这三个定义可以区别佛法与外道的不同,用这三个法印来衡量一切诸法,如果有一个法自称是永恒不变的(例如信我者永生),是唯我独尊的(例如天地为我所创造),是可以得到人间一切荣华的(例如求财得财),那么这不是正法,而是外道。

  一般说三法印,都是把三者分开来做印证,但我有一个不同的解释,是连贯来看的,就是当一个人明白了一切法为无常的真谛,他才有可能打破一切对自我的执著,而唯有打破我执到了无我的境界,才有可能进入寂静明澈的涅槃净境。

  珍惜剩下的岁月

  既然知道年华老的悲哀,又知道了死亡随时在门口蹲踞,有许多人都会想:“管他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是因为大家都相信在轮回与转世里,今生未完成的志业都可以在下辈子完成。

  但是老与死最可怕的真相是:一切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如意。因为即使是投生为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陀曾在《杂阿含经》里说过一个故事。

  佛陀对弟子说:“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对佛陀说:“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变尔,不必相得。”

  佛陀于是对弟子说:“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辗转杀害,强者凌弱,造无量恶故。”

  这段经文,简单地说,是大海里有一只瞎眼的乌龟,它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而海面上有一块漂浮的木头,上面有一个洞,那瞎眼乌龟每百年伸头一次,把头伸进浮木的洞里,有没有可能?而众生要转生为人的可能性比那盲龟浮木还要困难得多呀!

  我们今天有如此难胜的因缘,以人身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知道再来

  的时候是如此不易,那么如何珍惜剩下的岁月,实在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珍惜岁月唯一的道路,在《增一阿含经》中,阿难曾说过一首诗,值得我们记而诵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天心月圆宝瓶菩提如意菩提星月菩提随喜菩提拈花菩提在云上清凉菩提紫色菩提有情菩提红尘菩提凤眼菩提淡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