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说话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第二十三计以矛攻盾(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说话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37章 第二十三计以矛攻盾(1)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没想到这样一来,邻近的晋国中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分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了钩。

  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君王的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在谈话中要能随机应变,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打击,有气功点穴的奇妙效果。有些弱点是事先已经被我方掌握的,而有些弱点则是在对招之中对方暴露出来的,我方要随时发现把柄。两雄争辩,是双方理与气的较量,理是气的内核,气是理的锋芒,理直就气壮,理曲则气馁;但在一定条件下,气盛也能使理壮三分。出色的谈判家常常着意寻找对手的有关弱点,以矛攻盾,使对方的锐气顷刻消释,束手就范。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地高声叫卖。

  他首先举起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孔融巧辩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圆园世孙。他自幼聪明过人,为人恃才傲物,语多讥嘲之辞。在他10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司棣校尉李膺在洛阳一带极负盛名,许多品行端正的读书人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拜师求学。孔融出于好奇,也非要到李膺家去看看。

  由于李氏很有才学,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学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10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烦你通报一声。”李膺听说亲戚来访,不知哪位,便请孔融进来了。入座以后,李膺一见是个陌生的孩子,心中奇怪,便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很自信地说:“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李耳)。

  我的祖先孔子曾问师于您的祖宗老子。孔李两家多少年来有过多少代的厚交啊,难道我们不是亲戚吗?”李膺和在座的客人对眼前这个小孩的回答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对他的聪明伶俐甚感惊奇。

  一会的功夫,大夫陈韪也来到李膺家做客。有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

  陈韪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倒未必聪明!”孔融听后感到脸上阵阵发热。但他灵机一动,马上面带笑容地说:“这么说,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陈韪一听小孔融这不软不硬的顶撞,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小孔融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他从陈韪的议论中,合逻辑地、恰如其分地引申出陈韪愚蠢的结论。

  但是导入这个结论的前提又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这就使陈韪只能哑巴吃黄连,无法辩驳了。

  孔融小小年纪,抓住了陈韪的弱点展开攻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毫无疑义,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自己的弱点,而傲气者而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进行攻击,也就瓦解了其傲气的资本。

  王充驳鬼论

  东汉时候有一位哲学家叫王充。他敢于宣传无神论,批判鬼神迷信,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唯物论者。

  那时候,许多人都相信,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有人还说自己真的见过鬼,说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

  王充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破绽,嘲笑地问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他的话把对方驳得张口结舌。王充还很风趣地说:“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那么,在路上将到处是鬼了。人要是能看见鬼,就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满屋子、满: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

  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见过的,也只说看见一两个,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呐,怎么能说没有鬼呢?”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作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晋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掀起大潮的劲儿使出来,把那一大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身上呢?”王充的话,真是当头一棒,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范缜反对迷信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音zhěn),他起来揭露这种说法是迷信,要大家别信。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坐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坐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神灭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管人三十六计宋江山包青天说话三十六计大唐游侠用人三十六计明宫奇案斧声烛影处世三十六计璇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