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8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3)

  (八)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要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疫情检测,防治疫情发生。上述(二)(三)(四)(五)措施必须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1.组织开展重大人畜共患病诊断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进行技术培训。

  2.中央和省级成立重大人畜共患病专家委员会,全面进行技术指导。

  3.开展重大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国外疫情。

  4.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物资保障建立国家和省级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

  1.国家重点储备人员防护用品,诊断试剂。

  2.省、县级重点储备无害化处理用品、疫苗、封锁设施、消毒用品等。

  3.发生过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的老疫区县也要做好有关防疫物资储备工作。

  (三)资金保障

  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预防和扑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四)人员保障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建突发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应急预备队,进行重大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培训和演练。

  2.各级动物防疫监督和卫生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重大人畜共患病科普知识宣传,依靠广大群众,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

  第九节人畜共患传染病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可以感染。其特征是在口、舌、唇、鼻、蹄、乳房发生水泡,并溃烂形成烂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为微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该病毒具多型性和变异性,目前已发现O 型、A 型、C 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I 型7个血清型,每一个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各血清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感染某型病毒后的康复动物或免疫某型病毒疫苗后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

  病毒须冷藏和冷冻保存,500℃以上逐渐失活;pH<;6.0或pH>;9.0时可失活;在2%氢氧化钠、4%碳酸氢钠和2%柠檬酸下失活;在有机物存在下,可抵抗碘伏、四铵盐、次氯酸盐和酚等消毒剂;在pH 中性的淋巴结和骨髓中存活较久,但在pH<;6.0的肌肉中失活。在污染的饲料和环境中存活1个月以上,但存活时间与温度和pH 值有关。

  (二)流行病学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流行过口蹄疫,但目前本病仅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非洲、中东和南美呈地方性流行或零星散发。已消灭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常有重新暴发本病的例证。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家养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畜呼出物、唾液、粪便及尿液,乳液及精液(临床症状出现前4天的),pH6.0以上的肉及副产品均可带病毒。康复期动物及活疫苗免疫动物也可带毒(病毒在牛口咽处可达30个月,水牛则更长,绵羊为9个月)。非洲岬水牛(Capebuffalo)是南非血清型的主要贮藏宿主。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牛易通过呼吸道,猪易通过消化道感染。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本病呈烈性传播,对畜牧业危害相当严重。成年动物死亡率低于5%,但幼畜因心肌炎可导致死亡率高达50%以上。长期存在本病的地区其流行常表现周期性,每隔1~2年或3~5年暴发一次。病发季节随地区而异,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而农区季节性不明显。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2~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14天。病初体温升高,口角流涎增多,口腔(舌、唇、颊和齿龈部)黏膜上出现水泡,趾间、蹄冠及球部、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水泡,跛行不愿站立。2~3天后水泡破裂,露出红色糜烂区,体温下降。

  成年牛感染症状缓和,母牛可致流产。乳犊感染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突然死亡,病死率高。

  绵羊蹄部水泡明显,口腔黏膜变化轻微,常突发急性跛行;山羊多见口腔呈糜烂性口炎,蹄部病变较轻;羔羊常因心肌炎死亡。

  猪以蹄部水泡症状为主,水泡破裂后表现出血并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严重时蹄壳脱落,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可见到水泡。哺乳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壮龄骆驼发病较少,老、弱、幼的发病较多,但发病骆驼状态良好。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有明显水泡、糜烂病理变化外,反刍动物的喉头、气管、食道、前胃等有时也可看到水泡、糜烂。幼龄动物急性死亡时,可见心肌变性和出血;慢性死亡的动物,心肌有灰白至灰黄色条纹状病变,呈虎斑心外观。

  (五)诊断

  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本病确诊的依据。在国际贸易中指定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替代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病原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病毒分离:接种犊牛甲状腺原代细胞,猪、小牛和羔羊肾原代细胞,幼仓鼠肾(BHK-21)和IB-RS-2细胞系或吮乳白小鼠。

  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中和试验。

  核酸识别试验,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是快速且敏感的诊断方法。

  样品采集:上皮组织,最好是未破裂或新破裂的水泡皮,至少应采1克,置于pH7.2~7.4运输保存液中,冷藏(冻)保存并送检;或用食管探杯(猪用喉拭子)采集食道或咽(OP)黏液,立即按1∶1加保存液后置-40℃的干冰或液氮容器中保存运输。

  3.鉴别诊断。临床症状易混淆的疫病有: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猪水泡疹。

  其他应鉴别的疫病:牛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蓝舌病、牛乳房炎、牛丘疹性口炎、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

  (六)防治

  1.预防。平时对家畜加强检疫,疫病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免疫接种,牛可用矿物油和氢氧化铝佐剂灭活疫苗,猪可用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一般为80%~90%,接种疫苗后1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注射方法、用量及注射以后的注意事项,必须严格地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免疫所用疫苗的毒型必须与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别一致,否则无效。注射后有时会出现副反应,必须事先做好护理和治疗的准备工作。

  2.处理。发生口蹄疫时,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综合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家畜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地点及范围,还有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由发病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禁止疫区内相关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关闭疫情区内相关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市场。

  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所有病畜和同群畜及其产品;消毒栏舍、场地及所有受污染物体(器具、车辆、衣物等);污水、污物和粪便等必须严格消毒和进行无害化处理。

  封锁区内健康动物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实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14天,经过彻底消毒,可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二、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从呼吸系统感染到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非致病性禽流感。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不同,HA 分为H1-H15十五个不同型别,NA 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其中H5和H7为高致病性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各亚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禽流感病毒不仅造成大批量的鸡死亡和被扑杀,给当地养鸡业带来灾难性重创,而且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也被广泛关注。

  (一)病原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禽流感病毒的毒株分类基于HA 和NA 亚型。目前已发现15种血凝素HA 和9种神经氨酸酶NA,所有这些都是从禽流感分离物中以不同的组合鉴定出来的。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即漂移和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 和\/或NA 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 和\/或NA 的主要抗原变化。在野外条件下,流感病毒常从感染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抗灭活的抵抗力。此外,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变化范围很大。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可能是不明显的或是温和的一过性的综合征,甚至是100%发病率和\/或死亡率的疾病。疾病的症状可能表现在呼吸道、肠道或生殖系统,并随病毒种类、动物种别、龄期、并发感染、周围环境及宿主免疫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二)流行病学

  水禽,尤其是鸭,是A 性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也存在于其他野鸟或动物中,其中禽流感对家养的鸡和火鸡危害最为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季和春季多发,各种品种和不同年龄的禽类都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其死亡率可达100%。病禽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带毒排毒。本病在人和动物中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在禽类,病毒可从呼吸道、结膜和粪便中排出,本病发病率高,鸡受到强度感染时则病死率很高。

  (三)症状

  1.低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仅引起轻微的症状或无症状急性感染,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异常等其中一组或多组症状,出现零星死亡,死亡率为5%~15%。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饲料消耗量减少,下痢消瘦,拉黄白、黄绿或绿色稀粪,羽毛低垂,产蛋量下降。病鸡头部水肿,鸡冠、肉髯发黑,脚鳞出血。

  2.高致病性禽流感。它的症状有:体温升高,突然发病;病鸡头部水肿,鸡冠、肉髯发黑;脚鳞出血;结膜发炎,眼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咳嗽;腹泻下痢,拉白绿相间的稀粪,病程长的出现扭头歪颈,站立不稳、打颤并有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产软壳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可达100%。

  3.非致病性禽流感。被感染禽无任何症状,但它们不断排毒。

  (四)病理变化

  腹膜、肠、胸腹浆膜表面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泄殖腔充血、出血、坏死;产蛋鸡多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十二指肠出血,腺胃、肌胃出血;肝、脾、肺、肾、胰腺常见有灰黄色坏死灶;胸部肌肉严重淤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散在的出血点;头、眼、脸、肉髯、颈等肿胀,组织呈淡黄色;肝、肺肿大、有出血点;全身肌肉呈弥漫性出血。

  (五)诊断

  1.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需由国家规定的实验室完成。

  2.血清学诊断。目前用于禽流感检测的方法有禽流感病毒分离技术、琼脂扩散(AGP)试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SN)、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IF)及核酸探针技术。其中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是OIE 推荐使用的方法。

  (六)防治

  1.平时预防措施。养禽场建立应远离公共场所、交通要道和其他动物生产或饲养场所,远离野生鸟类、水禽栖息的河道、湖泊等;杜绝家禽与野生鸟类、水禽接触,避免鸡、鸭、鹅等混养;引进家禽必须健康,无传染病;禽类养殖场应设有消毒设施;人员进入养禽场要消毒、更衣;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加强带鸡消毒;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优质干净的饲料,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病死禽及污染物品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可在指定地点堆集、密封、发酵,病死禽及污染物可深埋或焚烧;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强制免疫接种工作,进行主动预防。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