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9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4)

  2.发生疫情时的防治措施。发生禽流感疫情或疑似疫情,应立即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及时封锁疫区;禁止疫区内的病鸡及其产品进出,对出入疫区的车辆及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对疫点及其周围半径3公里的所有禽类必须强制扑杀、焚烧、深埋;对病禽舍及污染的场所、用具等物品彻底消毒;对受威胁区内的易感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疫区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21天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的传染源,且受威胁区内病原检测显示阴性,方可解除封锁。

  三、狂犬病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被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而受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体内。

  (一)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含有一种糖蛋白(GP),一种核蛋白(NP)和两种膜蛋白(M1和M2)。GP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纤突,是狂犬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NP 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因其更为稳定且高效表达,常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可被各种理化因素灭活,不耐湿热,56℃15~30分钟或100℃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病毒至少存活1个月,在4℃以下低温可保存数月之久。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败,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保持活力达7~10天。

  (二)流行病学

  1.宿主和传染源。在自然界中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蝙蝠)和某些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狼、狐、貉、臭鼬和蝙蝠等)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贮存宿主。野生啮齿动物如野鼠、松鼠、鼬鼠等对本病易感,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本病的危险疫源而长期存在,当其被肉食兽吞食后则可能传播本病。蝙蝠是本病病毒的重要贮主之一,除了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外,欧美一些国家还发现多种食虫蝙蝠、食果蝙蝠和杂食蝙蝠等体内都带有狂犬病病毒。患狂犬病的犬是使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也有外貌健康而携带病毒的动物可起传染源的作用。

  2.传播途径。多数患病动物唾液中带有病毒,由患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直接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人群易感性。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并不全部发病,在狂犬病疫苗使用以前的年代,被狂犬咬伤后的发病率为30%~35%,而目前被狂犬咬伤后如能得到及时的疫苗接种,其发病率可降至0.2%~0.3%。

  4.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率受被咬伤口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头面部被咬伤者比躯干、四肢被咬伤者发病率高,因头面部的周围神经分布相对较多,病毒较易通过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同样理由,伤口越深,伤处越多者发病率也越高。还有,被狼咬伤者其发病率可比被犬咬伤者高一倍以上,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唾液腺中含病毒量比犬类高,且含毒时间更为持久。本病的发生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在温暖季节这些人的户外活动较多,与犬接触机会多,就增加了被咬伤感染的机会。

  (三)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长短差别很大,短者1周,长者1年以上,一般为2~8周。咬伤头面部及伤口严重者潜伏期较短;咬伤下肢及伤口较轻者潜伏期较长。本病无特征性剖检变化,只有反常的胃内容物可以视为可疑。人和各种动物的主要症状分述如下。

  犬:潜伏期自10天至2个月,有时更久。一般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临床类型。其狂暴型可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约1~2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性情、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易兴奋,有时望空扑咬;性欲亢进,唾液分泌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发作常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惫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可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病犬在野外游荡,多半不归,到处咬伤人、畜;随着病程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显著消瘦,吠声嘶哑,夹尾,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

  麻痹期约1~2天。麻痹症状急速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7~10天。麻痹型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很短或无;麻痹始见于头部肌肉,病犬表现吞咽困难,使主人疑为正在吞咽骨头,当试图加以帮助时常遭致咬伤;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进而全身麻痹以致死亡。一般病程5~6天。

  牛羊:牛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前肢搔地,有阵发性兴奋和冲击动作,如试图挣脱绳索,冲撞墙壁,跃踏饲槽,磨牙,性欲亢进,流涎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当兴奋发作后,往往有短暂停歇,以后再度发作。并逐渐出现麻痹症状,如吞咽麻痹、伸颈、流涎、臌气、里急后重等。最后倒地不起,衰竭而死。羊的狂犬病较少见,症状与牛相似,多无兴奋症状,或兴奋期较短,末期常麻痹而死。

  猪:病猪兴奋不安,横冲直撞,叫声嘶哑,流涎,反复用鼻掘地,攻击人畜。在发作间歇期常钻入垫草中,稍有声响立即跃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常发生麻痹症状,经2~4天死亡。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兔和灵长类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感染敏感,其中鼠类在我国和美洲一些地区有自然感染的报道,其他实验动物未见类似情况。人工感染时,所有这些实验动物均易感。

  (四)诊断

  本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有时因潜伏期特长,查不清咬伤史,症状又易与其他脑炎相混而误诊。如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病程,各个病期的临床表现十分明显,则结合病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因狂犬病患犬早在出现症状前1~2周就已从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作出确诊,以便对被咬伤的人畜进行必要的处理。为此,应将可疑病犬拘禁观察或扑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染色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验等,现分述如下。

  1.直接染色检查。剖检病犬,取其大小脑、延脑等,最好取海马回,各切取1平方厘米小块,置灭菌容器,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为检查内基氏小体,可切取海马回,置吸水纸上,切面向上,载玻片轻压切面,制成压印标本,室温自然干燥后进行染色镜检,检查有无特异包涵体,即Negri 小体。染色液的配制,可于4%碱性复红饱和无水甲醇溶液3.5毫升中加入2%美蓝饱和无水甲醇35毫升即成。染色时,在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染色液数滴,经18~70秒后,流水冲洗,待干后镜检。内基氏小体位于神经细胞胞浆内,直径3~20微米不等,呈椭圆形,呈嗜酸性着染(鲜红色),但在其中常可见有嗜碱性(蓝色)小颗粒。神经细胞染成蓝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检出内基氏小体,即可诊断为狂犬病。但并非所有发病动物脑内都可找到包涵体,犬脑的阳性检出率为70%左右,在检查犬脑时还应注意与犬瘟热病病毒引起的包涵体相区别。

  荧光抗体法也是一种特异而快速的直接染色检查诊断法。将本病高免血清用荧光色素标记,制成荧光抗体。取可疑病例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压印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亮绿色荧光颗粒者为阳性。狂犬病动物脑组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95%,检出时可报告为阳性结果,但一定要有准确的对照组(包括阳性和阴性对照)。

  2.病毒分离。这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取病畜脑或唾液腺等病料加缓冲盐水研磨成10%乳剂,脑内接种5~7日龄乳鼠,每只注射0.03毫升,每份标本接种4~6只乳鼠。唾液或脊髓液则在离心沉淀和以抗生素处理后,直接作接种用。乳鼠在接种后继续由母鼠同窝哺养,3~4天后如发现哺乳减退,痉挛,麻痹死亡,即可取脑检查包涵体,并制成抗原,作病毒鉴定。如经7天仍不发病,可杀死其中2只,剖取鼠脑做成悬液,如上传代。如第二代仍不发病,可再传代。连续盲传三代总计观察4周而仍不发病者,作阴性结果报告。新分离的病毒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或者应用抗狂犬病特异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学检验。一般实验室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法为中和试验。近年来已将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狂犬病的诊断,特别适用于区别狂犬病病毒与该病毒属的其他相关病毒。

  (五)防治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犬狂犬病的控制,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

  2.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包括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伤口,个人的免疫接种以及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目前认为紧急处理伤口以清除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是关键性步骤。伤口应用大量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和清水冲洗,再局部应用75%酒精或2%~3%碘酒消毒。不论使用何种溶液,充分冲洗是重要的,尤其是穿通伤口,应将导管插入伤口内接上注射器灌输液体冲洗,如引起剧痛可予以局部麻醉。在局部清洗的同时,如有条件还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H)围绕伤口局部做浸润注射。局部处理在咬伤后早期(尽可能在几分钟内)进行的效果最好,但数小时或数天后处理亦不应疏忽。局部伤口不应过早缝合。凡咬伤严重、多处伤口,或头、面、颈和手指被咬伤者,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低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可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而提高疗效。

  对咬人动物的处理,凡已出现典型症状的动物,应立即捕杀,并将尸体焚化或深埋。不能肯定为狂犬病的可疑动物,在咬人后应捕获隔离观察10天;捕杀或在观察期间死亡的动物,脑组织应进行实验室检验。

  3.免疫接种。对家犬大面积的预防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根本措施。

  国内常用的兽用狂犬病弱毒细胞培养疫苗,是将Flury 毒株鸡胚低代毒(LEP)适应于BHK-21细胞培养后制成的活毒疫苗。对猫和牛需用毒力更低的Flury 毒株鸡胚高代毒(HEP)疫苗,免疫期均在1年以上。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ERA 株狂犬病弱毒疫苗比LEP 株毒力较弱,经肌肉注射成年牛、山羊、绵羊、犬和家兔均安全有效,可用于各种动物的免疫。

  (六)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和影响

  人狂犬病的预防是世界大多数地区面临的巨大公共卫生挑战,全世界统计的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35000~50000人,实际发生人数可能在50000~100000人。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功控制了家养动物的狂犬病,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仍对人们的健康存在威胁。

  在发达国家,人狂犬病预防所动用的财政费用远远超过狂犬病本身。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狂犬病的高发区,对高危人群如野生动物学者、兽医、动物防控官员、动物操作者以及狂犬病研究、生产和实验室诊断人员都需要进行暴露前预防,其他可能与感染野生动物接触的洞窟探险家、长时间且无方便医疗条件的野外工作者等也需要进行暴露前的预防接种。

  当前的暴露前接种包括肌肉注射三针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分别在第0天、第7天和第21天或第28天注射,并再根据血清学检测和进一步的暴露情况考虑加强免疫。对于经常面临危险的人员可每两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测,但对于非经常暴露人员,没有必要进行例行检测。暴露前免疫接种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可以简化暴露后治疗的程序,降低暴露后治疗费用。

  尽管绝大多数临床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及时的暴露后治疗(PEP)能够预防本病。暴露后预防如果及时,并且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效价符合标准,即可避免狂犬病的发生。如果不进行暴露后预防,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后是否发生狂犬病将取决于感染的病毒量、咬伤严重程度和咬伤部位。临床狂犬病一旦发生,很少有存活的希望,能够存活下来的病人也需要依靠长期的支持治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