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21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8)

  2.急性病。病初山羊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呆立懒动,接着出现短而湿的咳嗽,并伴有浆性鼻漏;4~5天后,咳嗽变干性,鼻液变成脓性黏液并呈铁锈色,粘附于鼻孔和上唇,结成棕色痂垢。此时按压胸壁表现敏感,出现疼痛,口半张开,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紧缩,痛苦呻吟,怀孕母羊大批发生流产,最后病羊衰竭死亡。病期一般7~15天,少数可转为慢性。

  (四)病理变化

  病变多局限于胸腔内脏器官,呈现纤维蛋白性肺炎和胸膜炎,多在一侧肺发生严重的浸润和肝变,其肝变区凸出肺表面,颜色由红至灰色不等,切面呈大理石样,肺小叶界限明显,支气管扩张。胸腔常有淡黄色液体,多者达500~2000毫升,暴露于空气中,可发生纤维蛋白凝块。胸膜厚而粗糙,上有黄白色纤维蛋白层附着,直至胸膜与肋膜,心包粘连,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变软。有时可见肝、脾肿大,胆囊肿胀,肾肿大,被膜下有小点溢血。

  (五)诊断

  采取病羊支气管、分泌物和肺病变部位,作涂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染色,可见细小多形性的菌体,呈球状、杆状、丝状等。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含有微量油酸的生长培养基中培养能刺激丝状体形成,丝状长度10~30微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六)防治

  本病是接触性传染,因此,严禁从疫区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者,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饲养。

  1.紧急预防接种。对疫病群中未出现症状的羊,应封锁在一定区域饲养,同时普遍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疫区内或疫区周围的羊也应进行疫苗注射。

  2.封锁、隔离和消毒。对发病羊群进行封锁,及时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对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离和治疗,对被污染的羊群、场地、用具和病羊尸体、粪便等用1%~2%苛性钠、10%漂白粉等进行消毒或无害化处理。

  3.对症治疗。在加强护理,畜舍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干爽清洁,消除病因的基础上,对病羊使用红霉素或泰乐菌素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此外,可用四环素、土霉素等进行治疗,效果也较好。

  八、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5种菌所致的5种传染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和羔羊痢疾。这一类疾病在临床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养羊业危害很大。九、羊快疫及羊猝狙羊快疫及羊猝狙是梭状芽孢杆菌属中两种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最急性传染病。羊快疫系由腐败梭菌引起,主要表现是真胃出血,炎性损害,腹部膨胀,羊猝狙系由C 型魏氏梭菌的毒素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两者可混合感染,其特征是发病突然,病程较短,几乎看不到症状即死;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变淡,常伴有腹膜炎。

  (一)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动物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不形成荚膜。用病羊肝被膜做触片,经染色、镜检呈无关节长丝状的形态是腐败梭菌极突出的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本菌可产生α、β、γ、δ四种毒素。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本菌。本病取菌血症经过,因此采心血和肝等病料接种于厌气肉肝汤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羊猝狙:本病病原为C 型魏氏梭菌,C 型菌产β主要毒素和α次要毒素。本菌可在10%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

  (二)流行病学

  1.羊快疫。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年龄多在6~18个月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山羊、鹿也可感染本病。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存在。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并不发病。当存在不良的外界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减弱时,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2.羊猝狙。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流行性。

  (三)症状和病变

  1.羊快疫。病突然发生,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腹痛症状。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而死。病羊新鲜尸体的主要损害为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显著。真胃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组织常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有多数点状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

  2.羊猝狙。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羊快疫及羊猝狙混合感染,根据在我国观察所见,有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两种临床表现。

  1.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行走时后躯摇摆。喜伏卧,头颈向后弯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现。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呼吸急促。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做游泳状,迅速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2~6小时。

  2.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病羊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其中杂有黏稠的炎症产物或脱落的黏膜;或排油黑色或深绿色的稀粪,有时带有血丝;一般体温不升高。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1天左右,也有少数病例延长到数天的。发病率6%~25%,个别羊群高达97%。山羊发病率一般比绵羊低。发病羊几乎100%归于死亡。

  混合感染死亡的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尸体迅速腐败,腹围迅速胀大,可视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处常见有白色或血色泡沫。最急性的病例,胃黏膜皱襞水肿,增厚数倍,黏膜上有紫红斑,十二指肠充血、出血。急性病例前三胃的黏膜有自溶脱落现象,第四胃黏膜坏死脱落,黏膜水肿,有大小不一的紫红斑,甚至形成溃疡;小肠黏膜水肿、充血,结肠和直肠有条状溃疡,并有条、点状出血斑点,小肠内容物呈糊状,其中混有许多气泡,并常混有血液。肝脏多呈水煮色,混浊,肿大,质脆,被膜下常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肝小叶结构模糊,多呈土黄色,有出血,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呈深绿色。肾盂常储积白色尿液。大多数病例出现腹水,带血色。脾多正常,少数淤血。膀胱积尿,量多少不等,呈乳白色。部分病例胸腔有淡红润。肌肉出血,肌肉结缔组织积聚血样液体和气泡。肩前、股前、尾底部等处皮下有红黄色胶样浸润,淋巴结及其附近尤其明显。

  (四)诊断

  羊快疫和羊猝狙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一类疾病。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和毒素检查。

  羊快疫的病原腐败梭菌虽然可产生毒素,但直到目前,还没有直接从病羊体内检查出毒素的有效方法。它的微生物学诊断,是根据死亡羊只均有菌血症而检查心血和肝、脾等脏器中的病原菌。本菌在肝脏的检出率较其他脏器高。由肝脏薄膜作触片染色镜检,除可发现两端钝圆、单在及呈短链的细菌之外,常常还有呈无关节的长丝状者。在其他脏器组织的涂片中,有时也可发现。但并非所有病例都能发现这种特征表现。必要时可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实验动物(小鼠或豚鼠)感染。据报道,荧光抗体技术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羊猝狙的诊断,是从体腔渗出液、脾脏取材作C 型魏氏梭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用小肠内容物的离心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检测有无β毒素。

  羊快疫、羊猝狙与羊肠毒血症、黑疫、巴氏杆菌病、炭疽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别。

  (五)防治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发生本病时,将病羊隔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实行对症治疗。当本病发生严重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和停止发病的效果。因此,应将所有未发病羊只,转移到地势高且干燥的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1~2次羊快疫、猝狙二联菌苗或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由于吃奶羔羊产生主动免疫力较差,故在羔羊经常发病的羊场,应对怀孕母羊在产前进行两次免疫,第一次在产前1~1.5个月,第二次在产前15~30天,但在发病季节,羔羊也应接种菌苗。

  十、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又称为“软肾病”。本病在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

  (一)病原

  魏氏梭菌,优势菌为A 型魏氏梭菌,少数为C 型和D 型魏氏梭菌。

  (二)流行病学

  D 型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春末夏秋季节从干草改吃了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草料之后,本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大量E 原毒素,经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E 毒素,引起肠毒血症。因此,病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

  羊肠毒血症的发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

  本病多呈散发,绵羊发生较多,山羊较少。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发病的羊多为膘情较好的。

  (三)症状

  本病的特点为突然发作,很少能见到症状。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去为其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缩,往往死于2~4小时内。后者病程不太急,其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小时内静静地死去。搐搦型和昏迷型在症状上的差别是由于吸收的毒素多少不一的结果。

  (四)病理变化病变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回肠呈急性出血性炎性变化,心包常扩大,内含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左心室的心内外膜下有多数小点出血。肺出血和水肿。胸腺常发生出血。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

  (五)诊断

  初步诊断可以依据本病发生的情况和病理变化,发现高血糖和糖尿病也有诊断意义。但据报道,绵羊患地方性黄疸的末期,以及当绵羊食入过量尿素后,也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注意区别。确诊本病需依靠实验室检验。

  据报道,仅从肠道发现D 型魏氏梭菌,或检出β毒素,尚不足以确定本病,因为D 型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ε毒素即可存在于有自然抵抗力的或免疫过的羊只肠道而不被吸收。因此,确诊本病根据有以下几点:肠道内发现大量D 型魏氏梭菌;小肠内检出ε毒素;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 型魏氏梭菌;尿内发现葡萄糖。

  魏氏梭菌毒素的检查和鉴定可用小鼠或豚鼠做中和试验进行之。

  (六)防治

  当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可立即搬圈,转移到地势高且干燥的地区放牧。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肠毒血症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在牧区夏初发病时,应该少抢青,而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末发病时,可尽量到草黄较迟的地方放牧;在农区针对引起发病的原因,减少或暂停抢茬,少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要加强羊只的饲养管理,加强羊只的运动。

  十一、羊黑疫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一)病原

  诺维氏梭菌和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的病原一样,同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成芽孢,不产生荚膜。

  本菌分为A、B、C 三型。A 型菌能产生α、γ、ε、δ四种外毒素;B 型菌产生ε、β、η、ζ、θ五种外毒素;C 型菌不产生外毒素,此型菌与脊髓炎有关,但无病原学意义。

  (二)流行病学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营养良好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

  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三)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等极其类似。病程十分急促,绝大多数情况是未见有病而突然发生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天,但没有超过3天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左右,呈昏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