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9章 附则(1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39章 附则(12)

  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16548采取就地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4.3.9封锁令的解除

  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最后一只病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6个月内如未发现新的病例,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10处理记录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5预防与控制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5.2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史、母源抗体水平、禽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确定免疫时间及使用疫苗的种类,按疫苗说明书要求进行免疫。

  必须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疫苗。

  5.4监测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5.4.1监测方法以监测抗体为主。可采取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方法进行监测。

  5.4.2监测对象鸡、鸭、火鸡等易感禽类。5.4.3监测比例规模养禽场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父母代以上种禽场、有出口任务养禽场的监测,每批次(群)按照0.5%的比例进行监测;商品代养禽场,每批次(群)按照0.1%的比例进行监测。每批次(群)监测数量不得少于20份。

  散养禽以及对流通环节中的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批量活禽进行不定期的监测。5.4.4监测样品血清或卵黄。

  5.4.5监测结果及处理

  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中发现因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而造成的阳性结果的禽群,一律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阳性的有关规定处理。

  5.5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入种禽及其精液、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禽必须隔离饲养7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简称MD),是由疱疹病毒科α亚群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以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肿瘤为特征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立克氏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措施。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诊断。

  2.1流行病学

  鸡是主要的自然宿主。鹌鹑、火鸡、雉鸡、乌鸡等也可发生自然感染。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6周龄以上的鸡可出现临床症状,12~24周龄最为严重。

  病鸡和带毒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成熟型病毒可随着羽毛和脱落皮屑散毒。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

  2.2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4个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最早症状为运动障碍。常见腿和翅膀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表现为“劈叉”式、翅膀下垂;嗉囊因麻痹而扩大。内脏型:常表现极度沉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鸡表现厌食、消瘦和昏迷,最后衰竭而死。

  眼型:视力减退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皮肤型:全身皮肤毛囊肿大,以大腿外侧、翅膀、腹部尤为明显。本病的病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因感染的毒株、易感鸡品种(系)和日龄不同,死亡率表现为2%~70%。

  2.3病理剖检变化神经型:常在翅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处发生病变,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2~3倍,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可见神经淋巴瘤。

  内脏型:在肝、脾、胰、睾丸、卵巢、肾、肺、腺胃和心脏等脏器出现广泛的结节性或弥漫性肿瘤。

  眼型: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皮肤型:常见毛囊肿大,大小不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淡白色结节,在拔除羽毛后尸体尤为明显。

  2.4实验室诊断

  2.4.1病原分离鉴定(见附件1)

  2.4.2病理组织学诊断

  主要以淋巴母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及巨嗜细胞的增生浸润为主,同时可见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和雪旺氏细胞增生。2.4.3免疫学诊断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见GB\/T18643)。2.5鉴别诊断内脏型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易与禽白血病(LL)和网状内皮增生症(RE)相混淆,一般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

  2.5.1与禽白血病(LL)的鉴别诊断

  2.5.1.1流行病学比较

  禽白血病(LL)一般发生于16周龄以上的鸡,并多发生于24~40周龄之间;且发病率较低,一般不超过5%。MD 的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10~20周龄之间,发病率较高。2.5.1.2病理组织学变化禽白血病(LL)肿瘤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增生浸润。

  MD 肿瘤细胞主要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2.5.2与网状内皮增生症(RE)的鉴别诊断网状内皮增生症(RE)在不同鸡群感染率差异较大,一般发病率较低。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多以未分化的大型细胞为主,肿瘤细胞细胞质较多、核淡染。有些病例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

  现场常见MDV 和REV 共感染形成的混合型肿瘤,需做病原分离鉴定。

  2.6结果判定

  2.6.1临床诊断为疑似马立克氏病

  符合流行病学2.1、临床症状2.2和剖检病变2.3的。

  2.6.2确诊

  符合结果判定2.6.1,且符合实验室诊断2.4.1;或符合2.4.2和2.4.3的。

  3.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4.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发现疑似马立克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发病禽群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病禽及同群禽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对受威胁禽群进行观察。

  4.3当疫情呈暴发流行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4.3.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2处置要求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及同群禽,并对被扑杀禽和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和设施进行消毒;对粪便及其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按照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疫区内易感动物移动、交易。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4.3.3进行疫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4.3.4处理记录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5.预防与控制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免疫

  应于雏鸡出壳24小时内进行免疫。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

  5.4监测

  养禽场应做好死亡鸡肿瘤发生情况的记录,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

  5.5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入种禽时,应经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批准,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免疫接种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

  十二、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绵羊痘(Sheeppox)和山羊痘(Goatpox)分别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绵羊痘和山羊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羊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

  2.1流行特点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

  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他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

  2.2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1天。

  2.2.1典型病例:病羊体温升至40℃以上,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包。欧洲某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某些品种的山羊可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可引起死亡。

  2.2.2非典型病例: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

  2.3病理学诊断

  2.3.1剖检变化: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

  2.3.2组织学变化:真皮充血,浆液性水肿和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增多,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皮的棘细胞肿大、变性、胞浆空泡化。

  2.4实验室诊断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病原学诊断电镜检查和包涵体检查(见NY\/T576)。

  2.4.2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见NY\/T576)。

  3.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病羊,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的有关规定执行。

  4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的临床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发现或接到疑似疫情报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送检。对疑似病羊及同群羊应立即采取隔离、限制移动等防控措施。

  4.2当确诊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并通报毗邻地区。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