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非语言沟通很重要(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 作者:凉月满天

第11章 非语言沟通很重要(2)

  握手,给叛逆期的女孩成人感和成就感我一个好朋友是幼儿园的老师,她说每次带孩子们到外边玩,那些幼儿都喜欢抢当排头,还有为此打架的。后来,她明白了,孩子们之所以想当排头,是因为排头可以和老师手牵手,一起带队往前走。

  后来,朋友就在一次出发前,让乱成一团的孩子们安静下来,说:“来,伸出你们的小手。”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伸出手,她就挨次一一地握下去,一边握一边附在孩子们耳边说一两句悄悄话,对这个孩子说:“你的手真热乎。”对那个孩子说:“你的小手真软。”又对另一个孩子说:“你的小手真白,天天洗吧?”小孩就羞涩地点点头……这样一路握完之后,再整队,就没有孩子抢占排头的位置了,乖乖地按照大小个儿站好。

  可见,即使对于幼儿来说,握手这么一个看似很成人化的动作,也是非常诱人的,这种亲近的皮肤接触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大人的关爱。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两只手的相握,看似平常,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开始摒弃隔绝、孤立、防卫而走向交流、共享与合作,这是谁都拒绝不了的诱惑——即使是追求独立、行为叛逆的青春期女孩也拒绝不了。而且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这种诱惑更强烈,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大了,总想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长大,为此不惜和家长顶撞,不惜挑战规则。而成人化的握手会给她一种和对方是平等的、双方都是大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她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这和被父母摸着头叫“乖”,或者被父母夸奖“真听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

  可惜的是,中国的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向不长于表达,在外面和人握手也许很自然,但是和自己的孩子却想不起握手这回事。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老舍先生学习。1945年,老舍只身去了美国,与家人分别四年,直到1949年才回到祖国,回到北京,他的家人当时都还生活在重庆。1950年春天,老舍决定把家从重庆搬到北京。

  那时舒乙已经15岁了,坐在从重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他心里忐忑不安,想象不出会和父亲怎样见面。

  火车到了北京,透过车窗,舒乙远远看到了接站的父亲,舒乙回忆说:“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一下火车,他一一跟大家打招呼,抚摸妹妹的脑袋。但是当我走到他面前时,父亲并没有像对妹妹们那样拥抱着亲热,而是大步迎上来,突然把手伸出来:‘舒乙,你好!’

  接着用一双大手有力地握住了我的手。这一下把我弄得手足无措。因为这以前,在家里,父亲永远是叫我小乙的,叫舒乙就显得很正式了。”

  舒乙还说:“再说了,长这么大,还没有人跟我握过手呢。”看来,握手这个动作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这个动作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孩子,你长大了,理应获得一个成年人应当获得的尊重。而舒乙也很明了这一切,所以父子俩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那时候,舒乙才读初三,通常看来,不过是一个青涩未退的少年,但是他却从握手中感知到父亲的尊重,以后开始像大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了。

  的确,两个陌生人尚且可以通过握手拉近彼此的距离,更何况亲子之间呢?孩子梦寐以求的独立平等以及友好和谐都可以在握手中被父母传递过去,这样的做法远胜于父母口头上说的“来,我们做好朋友吧”。这样更有助于他从心理上认可父母,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

  真诚地和孩子握握手,在那一瞬间会有心与心的交流。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很为难,和自己的女儿握手,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其实,这样想的父母虽然从理论上接受了和孩子是平等的这一说法,心理上却仍旧放不下高高在上的家长的架子。一旦放下架子,就会觉得和孩子握手是很正常的事。你伸出去的手可以带孩子进入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纵容和溺爱,但是却有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当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当孩子需要表扬的时候,当孩子需要肯定和认可的时候,伸出你的手吧,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坚定地看着她,孩子就会觉得你的信任和支持像一股暖流,源源不断地传给她。而且,现在你对孩子主动伸出你的手,将来孩子会对别人主动伸出她的手,而这,是她进入自由的交际世界的奇妙通道。

  沉默,给女孩自我反省的机会和空间我女儿小时候有个毛病,吃馒头也好,吃油条也好,铁定是要剩“尾巴”的,就是吃到剩下一口的时候就不肯吃了。我告诉她这是浪费粮食,下次不要这样了,可是她当时答应得挺好,到下顿的时候还那样。我生气打她一巴掌,罚她把那油条屁股吃掉,她眼泪汪汪地把那一小块油条塞嘴里了,结果再吃饭的时候,毛病照样……

  后来我到同事家去串门,她家的小孩9岁多,当着我们的面骂了一句:“妈妈妈妈大傻瓜!”同事沉默地盯着她家小孩看了一会儿,又继续和我们说话。但是那一眼的威力可大了,她的小孩刚开始嚣张得很,一副挑衅的模样,妈妈看了他一会儿后他蔫了下来,讪讪地自己去玩。一直到我们走的时候,他都一直是乖乖的。我嘱咐同事说:“别打孩子啊,他还小。”同事胸有成竹地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不会打他的。你们前脚走,后脚他就会来向我道歉。”“真的吗?”“当然!”同事说得笃定极了。

  结果我们到家没半个小时,同事的电话就打来了,说她的小孩道歉了。我很纳闷:“你采取什么措施了?”同事笑着说:“我只不过对他犯的错误保持沉默,让他自己反省罢了。”我感叹了一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然后灵机一动,我也有了办法了。

  于是,孩子再吃饭的时候剩下馒头、油条、包子,我只是自己捡起来吃掉,不再喋喋不休地教育她。刚开始女儿一边往桌子上扔包子尖儿一边偷眼看我,见我没反应又觉得放松,又似乎有一点失落。再后来,她就好像下了决心似的,一把把它全部塞嘴里了。

  这是她10岁以前的事。从那时开始,我就领教到了沉默这种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厉害。

  心理学家说,孩子的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做法,其实不过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你即使是责骂了他,他也会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而故意地“屡教不改”。如果你对他的出格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行若无事,他就会因为得不到回应而觉得无趣、无聊,渐渐也就把这种坏习惯忘掉了。

  就青春期女孩来说,这种沉默教育法可能更为适用,因为它可以给敏感、面嫩的女孩一个充分自省的机会和空间。

  在我任教的班里有一个“问题女孩”,简直是抽烟、喝酒、泡吧、跳舞、早恋“五毒俱全”。第一次请家长来,她的妈妈狠狠数落了她一顿,还打了她一巴掌。那女孩脸上一个鲜红的巴掌印,脸上却是满不在乎的模样,气得妈妈险些犯了心脏病。后来女孩仍旧不知收敛,当我第三次因为她跟男生一起翻墙出去上网而不得已再次受学校之命叫来家长的时候,我都觉得无可奈何了,她的妈妈脸上也是深重的无力感,垂着头,坐在椅子上,背对着女儿,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表情,只听见她深长地叹了一口气:“唉……”长长的叹息之后,我看向女孩,发现她脸色变得从未有过的忐忑不安。

  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站起身,摸了摸女儿的脸,一句话也没说,走了。看着妈妈那似乎有些伛偻的背影,女孩的眼睛里有些东西似乎复杂难言。

  从那儿以后,我惊奇地发现,女孩有了很大的改变。她很少再伙同男孩子无法无天地破坏校规校纪了,也不再嘴里动不动就衔着香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那种在大腿上剜洞的牛仔裤她也不穿了,小吊带背心也不穿了,头发从五颜六色重新染黑,看起来就是一个清清爽爽的大眼睛中学生。我抓紧时机,一次又一次地鼓励、赞许、表扬,到她毕业的时候,她的妈妈和她一起来领毕业证,她挽着妈妈的胳膊,笑得阳光、爽朗、健康。

  我问她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她说,妈妈从小就爱打她,骂她,也爱喋喋不休地教育她,对她管教很严,可是妈妈越说她就越烦,越想反抗。那次原本以为妈妈会拿鸡毛掸子狠狠抽她一顿的,没想到妈妈竟然沉默半天,一言不发地走了,这让她心里很难过,就好像面前放了一面镜子,往日的嚣张、叛逆历历在目,让她羞愧万分。

  怪不得名言说“沉默是金”,“沉默”,有时候真的可以起很大作用。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犯错之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对于性格好强的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

  知名作家莫言在这方面有很深刻的体会。他的女儿很有出息,有人问他:“为何能教育出这么一个既优秀又懂得感恩的女儿?”他说:

  “大爱无言,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少了一些聒噪和唠叨,孩子反而可能会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而身教重于言教,在默默无声的行为之中,孩子可能更愿意学习和模仿父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沉默所起的作用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沉默可以使孩子“不令而从”。沉默的家长大多是靠身教来教育孩子的,父母的良好作为会让孩子模仿,即使不用语言命令,孩子也能学会父母的优良品行。

  沉默可以使父母“不怒而威”。首先,在孩子犯的错较严重时,在孩子战战兢兢,随时等待父母火山爆发的时候,父母可以在掌握了孩子的底牌的情况下,给孩子打一个心理差,不发言,不发怒,让孩子在这种不怒而威的沉默中自觉压力,自我反省。另外,父母需要有一个和谐而稳重的常态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最容易破坏于自己的唠唠叨叨和电闪雷鸣。前者让孩子觉得父母啰唆,后者让孩子觉得父母是雷公。有时十句话的作用不顶一句话,一句话不说,可能能起到一百句话也起不到的作用。父母的沉默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一种让人敬畏的力量,想作怪的小孩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收敛。

  沉默是无言的批评。父母在气头上最容易前三百年后五百载地把孩子批判得一无是处,从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更加逆反;而沉默可以让孩子前三百年后五百载地自我反省,这种自觉的反省会促使她改正错误,努力向上。

  沉默是紧张气氛的缓冲。父母在和孩子起了冲突的时候,父母率先沉默下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会使孩子也变得理智和冷静。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成为一个理性而强大的人。

  很多事例证明,沉默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功效,如果家长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能给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当然了,沉默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不说话,也不等于任何时候都装糊涂,沉默是教子方式中的一种,需要家长潜心琢磨,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纸条、信件,纸上的关爱很入心

  记得在女儿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很心焦,因为她粗心大意的毛病太严重,怎么都治不好,再耳提面命和苦口婆心都不管用,上次期中考试她就因为这个丢了不少分。无奈之下,晚上她睡着的时候,我悄悄走进她的卧室,往她的铅笔盒放了一张小纸条。

  第二天,她放学回家后,雀跃着拿出纸条问我:“妈妈妈妈,这是你给我写的吗?”“啊,”我说,“怎么样,今天考试又犯粗心的毛病了吗?”她说:“没有!我按你的叮嘱,每道题都认真检查了,还真查出几处错误,有一个小数点点错,也被我查出来了。”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的小纸条上写着:“乖,做完题后记得认真检查,祝你考出一个好成绩。”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两句话,用嘴说出来可能就是风过水无痕,可是写在纸上,却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女儿接着说:“我给同学看,他们都说你的字写得漂亮,我要把它好好保存起来。”果然,一年后,女儿晾晒她的百宝盒,我那张纸条真的在里面乖乖地放着呢。

  而且,除了那张之外,还有好些张不同情境下写给她的纸条,有我在冤枉她之后向她道歉的纸条,有我在得知她取得好成绩后表达我的高兴与开心的纸条,有她误会我时,我表达我的伤心与难过的纸条,有彼此开一些小玩笑的纸条……这些纸条曾经像捉迷藏一样,有的放在她的铅笔盒里,有的夹在她的课本里,有的贴在她的书桌上,有的贴在她的椅背上。有一张甚至被我贴在冰箱门上,比如这一张“关注健康,少喝冷饮”,那是暑伏天气,她不停地喝冰水,我怕她把肚子喝坏,便写了那张纸条贴在冰箱门上。还有一张干脆被我趁她睡着的时候,悄悄贴在了她脑门上,第二天起床后她照镜子,一边往下揭一边笑,因为纸条上是我写的“美女,记得给你的牙齿做美容啊”。

  说实话,如果我把这些话用嘴巴说出来,无非是“少喝冷饮,不然肚子疼”,要不然就是“记得刷牙啊,不然有口气”,或者干脆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怎么回事,老这么粗心,怎么说都不听”等等,效果绝对不如写在纸上好。而且,相较于语言的稍纵即逝,文字被保留得时间更长,什么时候想重温都行,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自然就比较深。另外,现在这样一个电子邮件满天飞的时代,亲笔信已经成为稀罕物,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地给孩子写一封信,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别人羡慕,所以女儿那天才会献宝一样给同学们看,然后再把它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凉月满天作品集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