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父母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 作者:凉月满天

第23章 父母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1)

  妈妈要做好女孩的心理医生

  湖北枝江市女神童覃瑶4岁开始读小学,连跳两级后8岁读初中,12岁又以刘巷初中第二名的成绩保送入枝江市最好的中学——她在当地被视为传奇,当地媒体至少报道过3次。这个神童本来有望在15岁那年成为大学生,却在14岁那年溺水自杀。她在留下的遗书中称:“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覃瑶的悲剧既让我们为年轻生命的逝去而叹息,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家长,尤其是妈妈,应该怎样做好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医生,以避免类似的悲剧,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专家指出,在现在的社会,青少年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女孩,情绪波动幅度大,耐挫能力较差,更是心理疾患的易感人群,患神经衰弱、抑郁症的青春期女孩也不在少数。如果心理疾病能够被妈妈细心察觉,及时干预,孩子就可能豁然痊愈,健康成长。如果连和孩子朝夕相处、关系亲密的母亲都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其后果往往极其严重。覃瑶就是这方面的极端的例子。

  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呢?

  青春期女孩对自我的评价普遍不高,或者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皙,或者觉得自己长相不够美丽,或者觉得自己身材不够苗条,或者觉得自己的脑瓜不够聪明,或者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不待见自己,朋友也排斥自己……如果妈妈对女儿的这种心理不了解、不理解,觉得孩子大了就好了,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患上严重的心理疾患。要想根治,就需要妈妈真挚的、恰到好处的赞美和发自内心的尊重。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都有被欣赏和被夸奖的需要,假如孩子十分自卑,也即意味着她还没有学会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妈妈可以按方施治:你不肯定自己,就由我来肯定你;你不悦纳自己,就由我来悦纳你;你不欣赏自己,就由我来欣赏你。这样孩子就会在成年人的尊重中学会尊重自己,在成年人的赞美中学会赞美自己。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妈妈都会干一些践踏孩子自尊的事,或者不分场合地训斥和打骂孩子,或者随便私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雇私家侦探跟踪查看孩子的交往情况,这样不但不能校正孩子自卑的心理,更会让孩子陷入沉重的自卑的泥潭。

  如果青春期的女孩整天讲究吃喝穿戴,或者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一些明星的八卦绯闻上面,我们可以判定孩子缺少生活的方向和目标。这种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很要命,它会消磨掉孩子的青春和斗志,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没有追求的、庸俗的小市民,甚至在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会放弃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做的,是把自己对孩子的合理期待“种”

  进孩子的脑海。有一个故事说我国的鲁西南有个小村子,被称为“大学村”,村里出了好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其原因是一个大学教授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这个村子里,他号称自己能掐会算,给每个孩子都算了一卦,说这个孩子能当数学家,那个孩子能当作家,这个孩子能当音乐家……其结果很神奇,孩子们一下子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标,学习起来格外带劲,若干年后,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此后,接任的老师从这个大学教授那里学到了这个法宝,就一级一级地传承下去,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的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对于青春期女孩而言,妈妈的使命之一也是要给孩子播下恰如其分的希望,让孩子在远大前程的“诱惑”下奋斗不止,最终成材。

  不过,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名成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名牌大学,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硕士、博士,所以,我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否则不切实际的希望会使孩子最终又开始质疑自己、否定自己,陷入更深的心理泥潭。

  我的女儿很多疑,无论大人答应什么,她都要再三确认,生怕上当受骗,这是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要做的是给她提供温暖的怀抱,告诉她在外面受了委屈没有关系,妈妈在这里;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有关系,妈妈在这里;和朋友的交往出现困扰也没有关系,妈妈在这里。妈妈爱你,理解你,永远不会抛弃你。

  这种定心丸十分有效,只要孩子知道她往前奔跑的时候,回过头,妈妈就站在那里望着自己,随时都可以张开怀抱迎接自己,她就会心里踏实,脚步也迈得更坚定。

  还有,青春期女孩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一旦受了挫折或者欺负,就会觉得世界真丑恶。这表明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开始对生存其中的现实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心理不能任由它发展下去,否则很可能发展成为厌世倾向。妈妈一定要告诉她: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坏人,不过,坏人只是很少数。人是复杂的,好人也有坏的因子,坏人也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客观、公平、公正地看待周围的人和我们生存的世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伤害。

  当然了,妈妈毕竟不是专职的心理医生,如果孩子真的罹患了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不同阶段,妈妈要给女儿不同的爱

  自从孩子出生,“妈妈”这个身份就算正式上岗。如果生的是女儿,“妈妈”尤为重要,因为女儿的成长和妈妈的教养息息相关,所以妈妈就像个大号的营养瓶,需要给不同成长阶段的女儿以不同的心灵营养,这种营养有个名称,叫做“爱”。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和妈妈处于一种奇妙的共生状态,妈妈就像一个“奶瓶”,孩子渴了,饿了,妈妈有奶水;孩子困了,妈妈有怀抱,孩子的一切都由妈妈来操劳。妈妈的全副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妈妈的怀抱就是让刚从母体中分离的孩子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不感到恐惧和黑暗的法宝;而妈妈全身心的接纳是女儿放心接纳这个世界和融入这个世界的灵丹妙药。在这个阶段,只要妈妈保持稳定的情绪,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婴儿,小婴儿就会明白:“我是最重要的!妈妈最爱我!”

  但是,几个月后,孩子就开始有“我”这个概念,虽然还不会说话,却是高兴的时候会扭着身子要妈妈抱,刚抱不了一会儿,又扭着身子要下地自己爬。这个阶段中,孩子已经由和妈妈融洽无间的“共生”

  状态,逐渐尝试着和妈妈剥离开来。这种剥离的过程中,孩子有担忧,生怕妈妈突然不见了,只剩下自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注意孩子的反应,在她需要你的时候,及时给她回应。

  说白了,妈妈要当一支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拐杖”,只有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继续放心大胆地探索世界,长大成人后,也会很坦然地离开亲人去异地读书、工作,对外界的陌生生活也会适应得很快——而她的力量来源,竟然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她还是一个十来个月的小婴儿的年代,想想看,多么奇妙。

  孩子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举动开始变得奇怪,动不动就想挑衅,小嘴里不再肯甜甜地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是动不动说出惊人的话:“坏妈妈!”记得我的女儿刚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18个月,着实把我惊得够戗。而且给她递水,不喝;给她喂饭,不吃;让干什么都不肯,不让干的事干起来要多上劲有多上劲。有一次她吃香蕉,我替她剥开皮,竟惹得她大哭一顿,一边叫着“坏妈妈”一边把香蕉都给扔在地上,还要拿小脚丫去踩。妈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得很简单,只需要超常的耐心,就是充当一个“磨牙棒”。就像一个同事对待她的小女儿,孩子很矜持,出去玩也绷着小脸儿,妈妈就轻声细语地跟她说话:“宝宝,你看,这朵花多漂亮啊,我给你戴上吧。”

  然后把小花摘下来给她戴在发辫上,小姑娘一把揪下来扔地上,妈妈也不生气,笑着说:“宝宝不喜欢啊?那我还把花还给这棵小树吧,咱们去那边看小鸭。”孩子正在经历儿童叛逆期,而叛逆的过程,其实就是确立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妈妈对孩子大力配合,她将来长大后,就不会对周围的人过分依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和疆界。

  到孩子长到4~5岁,她需要的,不再只是妈妈全心全意的包容,而是需要妈妈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和肯定。这种赞美、鼓励和肯定是“有条件”的。比如孩子拿一个苹果,不光自己吃,还分给爸爸妈妈一半,妈妈就要及时告诉她:“你真慷慨。”如果孩子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妈妈就要热情洋溢地夸赞她:“你真聪明。”当孩子在街上看到乞丐并且主动施舍的时候,妈妈就要表扬她:“你真善良。”由此,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认可的,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这样孩子就会给自己立下一个尺度,在尺度内力争做得更好,然后在妈妈的关注中自信心大增。这样孩子长大后,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她也可以信心百倍地鼓励自己、赞美自己和肯定自己,而不会一受打击就一蹶不振。这个时候,妈妈的角色就是一个“自动提款机”,只要女儿达到要求,就会自动得到妈妈的表扬和肯定。

  孩子读小学了,开始正式求学生活的同时,也要开始学会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以及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这个阶段,妈妈对女儿的教育要做到身体力行。如果你的情绪稳定,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忽雨忽晴。如果你能够和人和谐相处,孩子也就会学会和人和谐相处。如果你掐尖要强,孩子也就会变得个性尖锐。如果妈妈做事毫无原则,像个软面团,孩子在班级生活中也会软弱可欺。如果妈妈有事闷在心里不说,女儿也很可能会变成锯了嘴儿的葫芦,默默无言。所以,在六七岁的孩子面前,妈妈一定要时时处处记得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这时妈妈提供给孩子的心灵营养,就是把自己变身为镜,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也就努力去做一个怎样的人。

  孩子长到7~12岁,妈妈就会发现,女儿变得很爱争论,有的时候即使强词夺理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我记得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争论《西游记》里的人物,我说孙悟空戴的是紧箍咒,一个小女同学非说是金箍咒,因为是金子打的,所以金光闪闪。我们两个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的小孩在这个阶段也格外喜欢争论,时不时就会和小同学一起来到我面前,要求我评判孰是孰非。

  我会很认真地听取她们的意见,然后尽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无论她的答案是对是错,我都对她提出表扬,鼓励她学习新知识的劲头和精神,于是孩子即使争论输了也会多云转晴,把精力投入到更多的新鲜话题中去。在这个阶段,妈妈要既鼓励孩子积极学习新知识,同时又要给孩子当好裁判,让孩子学会通过探查新知识来寻找正确答案。这样的妈妈,其角色既是一个“鼓风机”,又是一本“百事通”。

  几乎是在12岁的后半年,女孩就开始渐渐步入青春期,身体和生理都发生显着的变化,思想也开始变得深刻,甚至有的女孩开始变得忧郁,思考生命是怎么回事。同时,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胸中的梦想也变得格外清晰,女孩开始强烈地希望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孩子几乎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妈妈的使命完成,相反,妈妈的使命格外重大,她要当百科全书,替孩子解答身体和生理上的疑问:要当暗夜里的明灯,当孩子对生命等玄妙的课题进行思考的时候,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引导孩子得出正面且积极的答案;要当孩子的“营养快线”,当女儿在追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的时候,拥抱她、安慰她、表扬她、鼓励她,带领她向着梦想冲刺,永不言败。

  女儿不断成长,妈妈的角色不断变换,从开始的“奶瓶”,逐渐成长为“拐杖”、“磨牙棒”、“自动提款机”、“百事通”、“营养快线”,无论在哪个阶段起到何种作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女儿一个快乐、亮丽、多彩、自信的人生。

  敞开心扉,妈妈是女儿情感的榜样

  小红16岁之前,从没看到过父亲,平时娴静的妈妈一提起他的时候,总是咬牙切齿地说:“他死了!”后来,小红16岁那年,爸爸找到了她。她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你说爸爸死了?”妈妈才终于向小红讲起她和父亲的故事。

  原来,小红的妈妈和爸爸相爱后结婚,可是妈妈怀上小红后,爸爸却有了外遇。妈妈和爸爸离婚,生下了小红;在小红4个月的时候,爸爸又来找妈妈,要求复合,妈妈同意了,又回到爸爸的身边。但是,很快爸爸又和别的女人再次发生婚外情,这次妈妈毅然决然离开了爸爸,带着小红一个人生活。从此妈妈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提到爸爸的时候,小红听到最多的就是诅咒,提到别的男人的时候,妈妈永远是嗤之以鼻地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现在,爸爸来到小红的面前,小红既恨爸爸当初离开妈妈,又可怜爸爸现在形单影只,没有亲人陪伴,于是瞒着妈妈偷偷和爸爸来往。小红长得很漂亮,18岁的时候就开始收到很多情书和鲜花,可是她牢记着妈妈说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始终不动心。但是后来,她却爱上了一个已婚的男人,这个男人在得到她之后又抛弃了她。她在这个男人的面前割腕自杀,男人把她送到医院之后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小红第二次仍旧爱上一个已婚男人,一年后这个男人出国了;第三次恋爱又爱上一个已婚男人,这个已婚男人却只想找一点刺激,根本不肯对她全心全意。她再一次割了腕,这次妈妈救了她,她却什么也不敢跟妈妈讲,只好一个人扛,久而久之,得了抑郁症。

  心理医生安排她和爸爸妈妈一起见了面,告诉小红的爸爸妈妈,父母虽然分手,但是都爱孩子,所以,做父母的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任何过激的指责和制止对方和孩子相见,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尤其是母亲,在女儿的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最安全和最自信的爱,而不是将夫妻间的恩怨倾泻到孩子身上,把对男人以偏概全的观感强加给孩子。

  心理医生说得对,其实,在小红第一次问妈妈“爸爸在哪里”的时候,妈妈就应该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她妈妈和爸爸分开了,但是即使分开,妈妈和爸爸仍旧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妈妈拿出实际行动,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对待失败的婚姻和那个给自己伤害的男人,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情感榜样。如果这样做,小红就不会在日后的情感经历中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凉月满天作品集
青春叛逆期,与女孩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