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精神疾病1000问》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常见症状(下)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精神疾病1000问》 作者:王高华

第3章 常见症状(下)  

  26

  什么是智能?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及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其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智能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

  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临床上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与操作,来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力、一般常识的保持、计算能力、记忆力等,可对智能是否有损害进行定性判断,对损害程度作出粗略判断。另外,还可通过智力测验方法得出智商,对智能进行定量评价。

  27

  什么是智商?

  智商(IQ)是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计算智商有两种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比率智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L.M.Terman于1916年修订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时提出。比率智商为心理年龄(MA)除以生理年龄(CA)所得到的商数。计算公式:IQ=MA\/CA100。其中,心理年龄是在智力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年龄,生理年龄指实际年龄。如某5岁儿童通过了智力测验6岁组的测验题目(心理年龄6岁),IQ为120。离差智商根据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所得的分数与同龄正常人群的平均分数做比较后得出,由美国心理学家D.Wechsler提出。人群中各年龄组的智力测验得分呈正态分布,各年龄组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常模。

  28

  什么叫精神发育迟滞?临床如何分级?

  它是指先天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有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WHO根据智商将精神发育迟滞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9~12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85%。患者在幼儿期即可表现出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如语言发育延迟,词汇不丰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抽象思维不发达等。就读小学以后学习困难,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或者留级,最终勉强完成小学的学业。一般是在上小学以后教师发现患者学习困难,建议到精神科就诊后被确诊。患者能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差。通过职业训练只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可学会一定谋生技能和家务劳动。

  (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6~9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0%。患者从幼年开始智力和运动发育都明显比正常儿童迟缓,语言发育差,表现为发音含糊不清,虽然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以致不能完整表达意思。计算能力为个位数加、减法的水平。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就读。能够完成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在指导和帮助下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

  (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3~6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3%~4%。患者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经过训练最终能学会简单语句,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不会计数,不能学习,不会劳动,日常生活需人照料,无社会行为的能力。可同时伴随显著的运动功能损害或脑部损害。

  (4)极重度:智商在20以下,成年以后可达到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2%。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危险不会躲避,不认识亲人及周围环境,以原始性的情绪如哭闹、尖叫等来表达需求。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常合并严重脑部损害,伴有躯体畸形。

  29

  什么叫痴呆,有哪些类型?

  痴呆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1)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及自知力缺乏。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呆等。

  (2)部分性痴呆: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部,如侵犯大脑血管的周围组织,患者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见于脑外伤后以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但当痴呆严重时,临床上很难区分是全面性或部分性痴呆。

  30

  什么是假性痴呆?

  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预后较好,可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

  (1)心因性假性痴呆:即Ganser综合征,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一位20岁的患者,当问到她一只手有几个手指时,答“4个”,对简单的计算如1+1=9以近似回答。患者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回答内容不正确。行为方面也可错误,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如能下象棋、打牌,一般生活问题都能解决。

  (2)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自称自己才3岁,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抑郁的体验可予鉴别。抑郁消失后智能完全恢复。

  31

  什么叫定向力和定向障碍?

  定向力是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就是定向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种:

  (1)时间定向障碍:患者分不清具体时间,如分不清上午、下午等。

  (2)地点定向障碍:患者分不清自己所在的具体地点,如把医院认为是自己的家,把工厂认为是学校。

  (3)人物定向障碍:患者分不清周围其他人的身份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如把同事认为是医生,把儿子说成是孙子等。

  (4)自身的定向障碍:患者对自己的姓名、年龄等分不清,如一个76岁的老人,认为自己45岁;一个农民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人等。

  (5)双重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如一患者将医院认为又是医院又是监狱,或认为这里表面上是医院而实际上是监狱等。

  值得注意的是,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

  32

  什么叫自知力?判断自知力有何作用?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洞悟力,是指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对病态的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哪些是属于正常的。判断患者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的完整程度,对评估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判断患者有无自知力的作用有几点。

  (1)用于判断患者病情属于重性,还是属于轻性:由于精神病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患者,在疾病的严重时期,对疾病缺乏自知力,不承认有病,无主动治疗要求;而一些轻性精神病(如强迫症、焦虑症等)患者能感受到自己的不适,具有主动求治的要求。因此,自知力的有无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的一个标准。

  (2)自知力能判断患者好转的程度: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系统治疗,精神状态逐渐消失,自知力可逐渐恢复。因此,自知力恢复的程度及变化,往往被看成是判断精神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一个标准。

  (3)判断疗效: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来说,自知力的恢复是临床痊愈的一个标志。

  33

  什么叫情感?它有哪些特征?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爱、悲、憎、忧等体验和表情。情感活动分为正性情感(如高兴、喜爱等)和负性情感(如悲伤、痛苦等)两类。情感活动的特征有以下几个:

  (1)情感的倾向性: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又是由什么而引起的。

  (2)情感的稳定性:情感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程度。如情绪的变化反复无常,这种情感是不稳定的。

  (3)情感的深刻性:情感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普遍性和深入的程度。

  (4)情感的效能性:情感有鼓舞人们行动的作用,如“化悲伤为力量”等。

  34

  与情感活动有关的几种状态有哪些?

  (1)心境:是较为持久但强度不太大,对起因自觉程度不高的情绪状态。它是在一段时间内人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2)激情:是突然产生的猛烈、爆发的情感,如愤怒、恐惧、狂喜、绝望等。病理性激情则是一类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但又较短暂的精神障碍。发作时患者常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出现部分遗忘。多不能意识到由此产生的冲动行为的后果,也不能对其发作加以控制。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残酷的暴力行为,往往导致严重的伤害后果。多见于癫痫性精神病发作后、严重的脑外伤或中毒性精神病及精神分裂症。

  (3)病理性心境恶劣:是无任何外界原因而突然出现的低沉、紧张、不满情绪的发作。一般持续1~2天。常见于癫痫。

  35

  情感性质的改变有哪些?

  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3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情感性质的改变可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正常人在一定的处境下也可表现上述情感反应,因此只有当此种反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

  (1)情感高涨:患者情感活动明显增强,有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往往表现为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等症状。若表现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则常见于躁狂症;若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时,则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2)情感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自觉前途灰暗,重者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如食欲不振、闭经等。情感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3)焦虑:患者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或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表现为忧虑不安、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感,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震颤、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常体验到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紊乱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十多分钟。多见于焦虑症、恐怖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是患者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常导致逃避。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症的主要症状,如患者不敢进入空旷的广场,若勉强进入,则出现心悸、气短、出汗等。

  (5)欣快:常在器质性精神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不协调的快乐心情。这类患者的表现与情感高涨患者的表现不同,尽管患者表现得比较高兴、比较幸福,但不能引起其他人的情感上的共鸣,其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及意志行为活动之间互不协调。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

  36

  情感波动性的改变有哪些?

  (1)情感不稳:表现为情感反应(喜、怒、哀、愁等)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的情感不稳可以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人格改变及癫痫性精神障碍。

  (2)情感脆弱:患者可在细微的外界刺激下容易发生情感的波动,表现反应迅速,强烈,无法克制,有的易于伤感、流泪;有的易于大哭大闹,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及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3)情感爆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患者突然发作爆发性的情感障碍。表现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损物,有时则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狂笑不已,多见于癔症。

  (4)易激惹:一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因一些极细小的事,就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等。

  (5)情感迟钝: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平时对亲人不体贴,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和某些脑器性精神病的早期,可继续发展成为情感淡漠。

  (6)情感淡漠: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如生死离别、久别重逢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熟视无睹,可表现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7

  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有哪些?

  (1)情感倒错: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或在描述他自己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父亲出殡时,不但不哭,反而大笑不止;有的患者在其家人结婚时,大哭不已。这种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矛盾情感:患者对同一件事情同时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并且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如一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对父母既爱又恨,对儿子既喜欢又讨厌。但患者对这些矛盾的情感体验无认识能力,也不加以批判和分析,也不感到痛苦、焦虑和矛盾。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情感幼稚: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38

  什么是意志行为?有何特点?

  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采取的制约和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行动,称为意志活动。与本能如食欲、性欲、防御等有关的活动则称为意向。直接推动意志的力量叫动机。所有行动所指向的目标叫目的。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叫做行为。动机和目的受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并影响客观实际。一定动机和目的,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这种心理过程叫意志。在意志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具有六大特点。

  (1)意志的指向性:意志行为是由动机开始,动机推动行为,又制约行为的倾向性,所以动机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行动的质和量,只有这种具有一定的动机和明确的指向性,才能按要求去进行到底,否则一事无成。

  (2)意志的目的性:目的是行为所要到达的目标,目的越明确、越深刻,对行为的要求就越具体,它的社会意义就越大,它就越能被人所理解,而且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强。

  (3)意志的坚强性: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主要看是否能执行他自己所采取的决定,只有坚决执行,才能使其意志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4)意志的自觉性:即人行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自觉地确信自己所认定的目的是正确和重要,才不至于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定。

  (5)意志的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和采取决定的能力。

  (6)意志的自控性:一个人掌握、控制或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既善于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也善于控制自己避免感情用事。

  39

  常见的意志障碍有哪些?

  (1)意志增强:指意志活动增多。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而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检查;有疑病妄想的患者到处求医;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夜以继日地从事无数的发明创造等。多见于躁狂症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及偏执性精神病。

  (2)意志减弱:即意志活动的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严重时日常生活都懒于料理。工作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开始做某事也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不能工作,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患者一般能意识到,但总感到做不了某事。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意志缺乏:患者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没有什么确切的企图和要求,不关心事业,也不要求工作和学习,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讲卫生,不洗澡,不理发,甚至吃饭也要他人督促。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的痴呆状态。

  (4)犹豫不决:患者表现为遇事缺乏果断,常常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两可之间的事,更是不能作出选择和决定。矛盾意向表现为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例如,碰到朋友时,一面想去握手,一面却把手马上缩回来,这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5)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向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致患者的某些活动和行为使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患者伤害自己和身体,吃一些人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泥土、大便、草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0

  常见的动作行为障碍有哪些?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态思维及情感的障碍,常可导致动作及行为的异常。

  常见的动作行为障碍有以下几点。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整体精神活动增强,动作和行为的增加。①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和环境密切配合。患者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躁狂症。②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患者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整个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与外界环境也是不配合的。如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兴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愚蠢淘气的行为和装相、鬼脸等。谵妄时也可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性行为。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患者整体精神活动降低,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有:①木僵:患者的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作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动大小便。严重的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称为紧张性木僵。较轻的木僵可见于严重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②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不动,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此时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默症:患者言语活动受到抑制,缄默不语,主动及被动言语活动均消失,患者不回答医生问题,有时能用手势来表达对问题的回答。见于癔症及紧张型精神分裂症。④违拗症:患者对于他人的要求,不仅不作出任何反应,甚至加以抗拒,包括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主动性违拗是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被动性违拗是指患者对他人的要求一律拒绝。例如要求患者张开口时他反而紧闭口为主动性违拗,若患者对医生的要求都加以拒绝而不作出行为反应,则是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3)刻板动作:患者持续地、单调而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可同时伴有刻板言语。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4)模仿动作:患者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模仿周围人的动作。有时同时存在模仿言语。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5)作态:患者的动作和姿势显得幼稚、愚蠢,让人感到是故意装出来的。如患者尖声怪气地和别人谈话、用脚尖或脚后跟走路。多见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6)离奇行为、古怪动作:患者的动作和行为离奇古怪,难以理解。如患者做怪相、扮鬼脸、学狗叫,突然钻到床下,过一会又将垃圾筒扣在头上等。多见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1

  什么是意识?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哪些?

  从临床医学角度来分析,意识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是起着重要作用。当意识障碍时精神活动普遍抑制,表现为:①感知觉清晰度降低、迟钝,感觉阈值升高;②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性遗忘;③思维变得迟钝、不连贯;④理解困难,判断能力降低;⑤情感反应迟钝、茫然;⑥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⑦出现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力,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障碍为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但仍应根据以上几点综合判断有无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缩小及意识内容的变化。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有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其有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变化等。

  (1)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轻微降低。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但接受刺激后可以立即转醒,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只是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入睡。见于功能性及脑器质性疾病。

  (2)意识混浊: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患者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也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昏睡:意识清晰度水平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患者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如以手指压患者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此时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5)朦胧状态:患者的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患者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以及协调连贯的复杂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正确感知判断。表现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的情绪,有定向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妄想以及相应的行为。常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及癔症。

  朦胧状态有两种特殊形式:①梦游症:患者处于一种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多在睡后1~2小时突然起床,在室内外做些无目的、简单的动作,或简单、习惯的劳动,持续数分钟至十多分钟,发作后又上床入睡。次晨醒来,对夜间发生的事完全遗忘。游症:多见白天或晨起后突然发作,患者无目的地外出漫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常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的经历遗忘或部分遗忘。

  (6)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7)梦样状态: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外表好像清醒。对其幻觉内容过后并不完全遗忘。持续数日或数月,常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42

  自我意识障碍有哪些表现?

  自我意识即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意识障碍有4种表现形式:

  (1)人格解体:是对自身的不真实体验。此时患者可觉察不到自身躯体或精神活动的存在,如说“我的胃没有了”,“我的脑子变得不是我自己的了”等等。

  (2)交替人格:患者在不同时间可交替体验和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

  (3)双重或多重人格:患者同时可体验和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如同时在一方面以甲的而另一方面又以乙的身份、思想和言行的精神活动方式出现。

  (4)人格转换:患者否认原来的自身,自称已变为另一个人或动物,但其思想、言行等精神活动方式不变。

  43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综合征有哪些?

  (1)幻觉症:是指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大量幻觉,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常可发生与其相关的妄想并伴有恐惧或焦虑的情感反应,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2)幻觉妄想综合征:其特征是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幻嗅等,在幻觉基础上继发产生妄想,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特点是幻觉和妄想相互影响,一般幻觉消失后,妄想也会逐渐退化、消失。如患者没有幻觉,仅有多个妄想,妄想可以是单一系统的妄想,也可以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称为妄想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精神自动症综合征:即康金斯基综合征。在患者意识清晰状态下,精神症状包括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洞悉感、被控制感以及系统性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其典型表现是患者体验到自己的精神活动自己不能控制,而是由外力影响和控制。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提示预后较差。

  (4)情感障碍综合征:这是以情感障碍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可表现为抑郁状态及躁狂状态,主要见于心境障碍。

  抑郁状态是在情感低落的基础上,伴有思维迟滞和意志活动减退,所以患者在抑郁状态时,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滞和意志减退三主症。重度抑郁患者若表现为木僵状态,即称抑郁性木僵。有时抑郁症患者还伴有明显的焦虑、坐立不安,而运动性抑制表现不明显,称激越性抑郁。

  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主症。依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可有轻躁狂状态,高度兴奋时的错乱性躁狂状态,及伴有意识障碍时的谵妄性躁狂状态。躁狂状态多见于躁狂发作。

  (5)紧张综合征: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状态时,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木僵、缄默、违拗症、蜡样屈曲等,可持续数月。患者可在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转入紧张性兴奋。这种兴奋常突然发生,患者表现兴奋激动,出现冲动、毁物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后又转入木僵状态或缓解。不典型的表现如仅有木僵状态,且肌张力不高,可见于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

  (6)遗忘综合征:即柯萨可夫综合征。特征是患者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7)急性脑病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各阶段(意识清晰度降低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及谵妄状态。特点是起病急,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较短(非器质性所致)。多见于急性应激状态或继发于急性器质性疾病。

  (8)慢性脑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痴呆、人格改变和遗忘综合征且不伴有意识障碍。可伴有慢性精神病性症状,如抑郁、类躁狂或精神分裂症样表现。主要由慢性器质性疾病所致,或见于急性脑病综合征迁延所致的后遗症,此时患者意识状态已恢复正常。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高华作品集
精神疾病10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