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精神疾病1000问》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其他疾病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精神疾病1000问》 作者:王高华

第13章 其他疾病

  1

  什么是偏执性精神障碍?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定义,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该病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偏执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起病年龄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病前性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一般认为本病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外界刺激(包括社会、心理、躯体各方面的刺激)而诱发。由于性格上的自负和敏感,在遭遇挫折的基础上,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歪曲的理解而逐步形成妄想。而在妄想的影响下则容易和环境发生冲突,反过来又强化其妄想。正是由于该病的发生与性格及外在诱因有关,导致该病在疾病早期不太容易引起患者及周围人士的重视,常常被认为仅仅是“个性不好”或者是“受了刺激”。生活环境的改变如移民、服役、被监禁及社会隔绝状态,可能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3

  偏执性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

  本病发展缓慢,早期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逐渐发展为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内容可为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妄想等。妄想持久时间长,甚至持终生。该病很少出现幻觉、被控制感、思维被广播等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被害妄想往往与诉讼妄想相伴随。患者认为社会中存在针对他的恶势力,不择手段、不惜代价、有计划地迫害他。随着时间推移,其妄想内容日益系统,妄想所涉及的对象日益扩大,从最初的对手扩展到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甚至包括自己的家人。谁不相信他讲的话,谁就是被敌人收买了。为此患者会一次次、一级级上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他们无端怀疑配偶的忠贞,千方百计搜集所谓证据,逼迫配偶“招供”、写“保证书”,甚至不惜跟踪对方。患者的这种行为常常令配偶苦不堪言,夫妻关系严重受损。有时患者会在妄想支配下发生家庭暴力,或其他伤害自已或他人的行为。

  钟情妄想多见于未婚中年女性。她所认定的“爱人”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名声,也有妻室。患者坚信对方通过各种暗示传达爱意,并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幸福。

  4

  怎样诊断偏执性精神障碍?

  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并排除相关疾病即可诊断。

  5

  怎样鉴别偏执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精神障碍除了症状不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外,情感一般保持完好,在不涉及妄想内容时,行为态度和言语均正常,很少出现精神衰退,还可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

  6

  偏执性精神障碍治疗和预后如何?

  抗精神病药可以起到镇静情绪、缓解妄想的作用,但药物治疗最大的障碍是患者常常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问题而拒绝用药。必要时可使用长效针剂。若能坚持适当的药物治疗,患者也可能获得较好的缓解。心理治疗对妄想的作用几近无效。

  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能终生不愈。但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

  7

  什么是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包括一组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的精神障碍:①起病急骤;②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包括片断的幻觉、妄想,片断,言语行为、紊乱,或紧张症;③多数患者可缓解或基本缓解。

  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性症状为主,如果病程不超过1个月,临床可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

  有的患者在路途中发病,病前有明显精神应激、过度疲劳、过分拥挤、慢性缺氧、睡眠缺乏、营养水分缺乏等综合因素作用。常可出现意识障碍,片断的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停止旅行和充分休息后,在数小时或数周内自行缓解,俗称为“旅途性精神病”。

  8

  自杀的危害你认识吗?

  自杀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十大死因之一,并已经成为15~35岁间的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WHO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则可能是自杀死亡者的10~20倍。这说明自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问题。自杀行为不仅伤害本人,还会对其有关的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产生巨大心理冲击。同时,还可能对其他有潜在自杀危机的人产生示范效应。2010年发生在深圳富士康公司的连续跳楼自杀事件就是一个例子。除此之外,自杀行为也会给当事人所在的家庭、社会造成社会交往及经济上的消极影响。

  1999年我国卫生部首次对外公布了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我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中每年有22人轻生,估计还有每年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

  9

  何谓自杀,有哪些表现形式?

  自杀是指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根据自杀发生的情况,一般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3种形式。自杀意念是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是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自杀死亡则为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了死亡。从有自杀意念到真正发展为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仅仅为少数,但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却是自杀致死的10~20倍。我国以服毒(药)、自缢和跳楼较多。

  10

  与自杀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1)精神应激: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自杀行动前的3个月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多于正常人。这些生活事件大多具有“丧失”的特色,常引起个体明显的情绪反应,如个体遭遇重大的健康与财产危机、人际冲突、被拒绝、失业、社会地位改变、名誉受损、重要亲人生病或死亡等多重生活事件等。当个体处于某种慢性痛苦时期,这些应激事件常起到“扳机”作用,导致当事人采取极端行为。

  (2)心理特征: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①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②认知偏差: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等等。“概括化”指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关注某项困难而忽略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③冲动行为:青少年或农村女性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④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⑤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3)性别:一般情况下,在自杀死亡者中,男女性别比约为3∶1左右,而在自杀未遂者中男女性别比约为1∶3。

  (4)年龄:总的来说,自杀率是随年龄而增加的,进入老年后上升更加明显,14岁以下儿童自杀死亡者罕见。一般男性的自杀死亡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而女性则为55岁左右。在老年人的死因构成比中自杀所占的比例虽因躯体疾病的增加而降低,但其自杀率仍然高于青壮年。自杀未遂的高发年龄明显低于自杀死亡者,据估计,31%~69%自杀未遂者的高发年龄在30岁以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自杀的特点为:①农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3~4倍;②20~35岁的农村妇女、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年龄越大农村老年男性的自杀率越高。③农药是农村人口自杀的主要工具。

  (5)婚姻家庭: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于婚姻状况稳定者,混乱或冲突性的家庭关系自杀率高,关系和睦、气氛融洽的家庭自杀率低。在已婚者中,无子女者的自杀率高于有子女者。

  (6)职业与社会阶层:社会各阶层的自杀率两侧高,呈“U”字形,失业者、无固定职业者、非技术工人及高社会阶层的自杀率较高。

  (7)地域与信仰:世界各国的自杀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欧洲的纳维亚半岛及原苏联自杀率较高,而地中海地区较低。在城乡之间,一般情况下城市高于农村,但在我国的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宗教对死亡的认识态度及教徒与社会的整合程度,会影响教徒对自杀的态度。

  (8)神经生物学因素:对自杀者死后的脑研究揭示脑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活动降低,尤以腹侧前额最为明显。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脑脊液中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降低,且下降程度与致死性或自杀未遂的严重性成正相关;抑郁症患者对芬氟拉明激发的催乳素分泌反应越迟钝,患者的自杀企图越强烈。

  (9)遗传:家系中有自杀者自杀风险较高。

  (10)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据统计,自杀行为95%具有心理障碍。从自杀人群中分析,有45%~70%自杀者有明显的情绪抑郁,故抑郁症为最常见的导致自杀的心理障碍。此外,酒精依赖、滥用药品与毒品、精神分裂症以及痴呆都是常见的导致自杀的心理障碍。

  (11)躯体疾病: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者占25%~75%。当今最令人产生悲观绝望的病症,诸如艾滋病、晚期癌症、反复发作的心、脑血管病症和各种消耗体力或无法治疗的慢性疾病均可使人丧失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其自杀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12)其他因素:包括以往的自杀经历、社会支持系统及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战争、移民、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会认可度等,均为自杀相关因素。

  总之,单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杀。Mann等提出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他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应激与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激因素则包括精神障碍、物质的滥用、负性生活事件或家庭危机等,素质因素则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

  11

  自杀的动机是什么?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和对自杀者留下的遗书进行分析,曾有学者描述过各种各样的自杀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而牺牲自己;②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③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④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

  12

  自杀前的征兆有哪些?

  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出现的行为信号有:

  (1)向朋友谈到过要自杀或与自杀相关的事情。当然,有些人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如许多人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自杀念头,向亲朋好友“拜托”一些身后事。

  (2)以前有过自杀的企图和行动。有关资料表明,3\/4自杀成功的人,以前曾有过自杀的尝试。

  (3)放弃贵重的或自己一直很珍爱的物品,如玩具、宠物,或者分发自己的财产等。

  (4)盲目而不必要的冒险行为。如把生命看得很轻,缺乏充分考虑的冒险行为,很容易因事故导致自杀。

  (5)心头充满了死亡和濒死的念头。可以表现为反复想到死亡的事情,拒绝求医和帮助,反抗治疗,故意不遵医嘱,与医生唱对台戏。

  (6)明显的兴趣减退。对于过去的爱好、学习和工作失去了兴趣,行为反常,习惯突变。

  (7)饮食与睡眠变化。如食欲不振、大量饮酒或大量服药、吸毒或长久的绝食,失眠,尤其以早醒明显。

  (8)明显的情绪行为变化。如哭泣、悲观、情绪不安定、焦躁、沉默少语、不出门、卧床不起。有时候,当事人会突然出现情绪与行为的改变,好象一切都“想通了”一样。这种突如其来的戏剧性变化常常是采取自杀行动的先兆,不要误以为是病情好转。

  13

  评估自杀有哪些基本线索?

  虽然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标准用于预测自杀,但是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出现下面的几种表现时,自杀的风险就开始增加。

  (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自杀意愿者。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流露出相当多的征象,传递自杀的意愿,如反复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打听或谈论过自杀方法,在个人日记等作品中频繁谈及自杀等。另外,当有关人员与当事人讨论自杀问题时,当事人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亦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事件。“丧失性事件”常是自杀的诱发性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早期,容易自杀。在经过危机干预后,自杀的危险性虽然有所下降,但绝望的意愿仍可能使他们采取自杀行动。等到他们“习惯”以后,危险性才会逐步减少。

  (3)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既往行为是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当患者采取自杀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自杀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此外,在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此时自杀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

  (4)发生人格改变者,如易怒、悲观、抑郁、内向、孤僻等性格者;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突然整理个人事物或写个人意愿;有自杀家族史者等。

  (5)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出现“反常性”情绪好转,与亲友交代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

  (6)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有自责自罪、被害、虚无妄想,或有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抑郁、焦虑或惊恐等症状者。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如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追踪调查时发现,出院6个月36个患者中有42%自杀,出院1年中有58%,2年中有70%。因此,抑郁症的自杀并不一定只出现在疾病的高峰期,在疾病的缓解期同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比如,心情特别忧郁或抑郁;近期尤其是最近几天有严重的负面的生活事件;近一个月以来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工作或者心理压力;曾经有过自杀的行为或是亲友、熟人有过自杀行为,这些都增加了自杀风险。

  14

  如何挡住走向死亡的脚步?

  对于有自杀征兆的人,首先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静,耐心地倾听他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有研究表明,用“你是否感觉痛苦、绝望,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用这样的话语来询问一个有自杀意图的人不仅不会引起他的自杀行为,反而可以拯救他的生命。另外,要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对说要自杀的人认真对待。但是,如果有自杀意图的人希望你为他的自杀意图保密时,不要答应他。最后,应给有自杀征兆的人实质性的帮助,说服相关的人员共同承担起帮助他的责任,让其相信别人的帮助能缓解困境,并鼓励他们去寻求帮助。如果觉得他们的自杀意图非常强烈,不要让他们有独处的机会,而要送他们去精神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遇到刚刚出现服毒、割腕等行为的人要将其马上送医院急救。

  15

  哪些精神障碍易出现自杀?

  (1)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或心理障碍为主的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内因性抑郁症和心因性抑郁症。两者自杀率较一般居民高30倍。美国男性患这种病的竟占每10万人口中的400人;女性占每10万人中的180人。抑郁症患者之中有15%将以自杀为结局。

  (2)酒依赖:酒依赖人群预期自杀概率为15%,几乎与抑郁症相仿。据国外报道,酒依赖者人群中男性自杀概率为每10万人口中的180名;女性占每10万人口中的130名。可见酒依赖是仅次于情感障碍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推其原因,认为酒依赖者中2\/3被认定有情感障碍。此外,还有些人具有冲动,攻击与反社会行为或触犯刑律。也有些人是因为离异、分居或家庭破裂,从而成为自杀动机的促发性因素。

  (3)药物滥用:近些年来药品毒品滥用成瘾之风四起。随着药物的滥用,滥用人群中自杀率不断增加。人们所深恶痛绝的海洛因成瘾人群中的自杀率竟高于一般居民的20倍。据分析,自杀多发生在其心境恶劣,情绪沮丧或无节制滥用过量药物之后的情绪反常之时。

  (4)精神分裂症:本症患者病程冗长,其预期自杀率也占患病人群中的15%,多发生在恢复期的抑郁状态又缺乏社会支持的无助情况之时。或发生于病情加重、伴随抑郁、自罪的心态之中。本症自杀患者以患病前4年为多,慢性患者的自杀率则逐年减少。

  16

  何谓危机,如何确定危机?

  危机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既不能回避,也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即指个体运用通常应付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其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不超过6~8周。确定危机一般需符合以下3个标准:①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②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的改变,但均不符合精神病诊断。③当事人以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17

  什么是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度过心理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危机干预是短程和紧急心理治疗,本质上属于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为解决或改善当事人的困境而发展起来的,以解决问题为主,一般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塑造。危机干预的时机以急性阶段最为适宜,干预过程包括通过倾听和关怀,弄清问题实质,鼓励当事人发挥自己的潜能,重建信心来应付面临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

  18

  危机的类型与结局是什么?

  危机的类型有:①发展性危机,要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和转变,如升学、就业、移民、退休等。遇性危机,遭遇罕见或异乎寻常的事件,如交通事故、空难、洪水、地震与火灾、疾病等;③存在性危机,人生的重大问题,如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价值、意义等。

  危机的结局可以分为:①有效地应付和度过危机,获得经验和成长;②暂时度过危机,但并没有真正将危机造成的影响解决好,而是遗留下来一些认知、行为、人格问题等,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再次浮起;③心理、生理崩溃导致物质依赖与滥用、自杀、攻击或精神疾病等。

  19

  危机干预的目的和方式有哪些?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通过适当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性事件的认知态度,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当事人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感,预防发生更严重及持久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干预的方式包括电话热线、咨询门诊、家庭和社会干预、信函及网络、现场干预等。

  20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

  颅脑外伤所致急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有意识障碍、脑外伤后智能障碍、记忆障碍。

  (1)意识障碍:头部外伤轻微者意识障碍较短暂,可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严重受创者若丧失意识时间超过数小时,完全康复的机会可能降低。

  (2)脑外伤后智能障碍:昏迷病人会经过一段意识模糊和智能下降的阶段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除智能障碍外,还表现出易疲劳与精神萎靡或行为冲动,亦可出现谵妄状态。

  (3)记忆障碍:脑外伤后遗忘是一种顺行性遗忘,患者对脑外伤当时及其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发生遗忘。通常由数分钟至数星期不等。其长度可作为临床评估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即脑外伤后,遗忘愈长,脑损伤愈严重。逆行性遗忘是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它的长度是指由受伤一刻开始,直至受伤前最后一件能清晰回忆的事情为止。遗忘的时间通常只有数秒至数分钟,但伤势严重的患者,逆行性遗忘便可达数天甚至数周或更长。

  颅脑外伤所致慢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有智能障碍、人格改变、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和脑震荡后综合征。

  (1)智能障碍:严重的脑外伤可引起智力受损,出现遗忘综合征甚至痴呆。严重程度与脑外伤后遗忘的长短有关,对于闭合性脑外伤的患者,如脑外伤后遗忘长度在24小时以内,智力多能完全恢复;若脑外伤后遗忘长度超过24小时,情况便不容乐观。年长者和优势半球受伤者发生智能障碍的机会较大。

  (2)人格改变:患者的人格改变多伴有智能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易激惹甚至阵发性暴怒,也可变得孤僻、冷漠、自我中心、丧失进取心等。如果外伤仅仅损害大脑额叶,则可出现行为放纵等症状,但智力正常。人格改变也可以是患者对脑外伤及其后果的心理反应。

  (3)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部分头部外伤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行为紊乱、情绪不稳或情绪高涨、抑郁、焦虑等症状。脑外伤除了可能导致精神病性症状以外,还会对患者带来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如人际交往问题、工作与学习能力下降等等。当然,有些患者的精神病和脑外伤并无直接关系。一般而言,脑外伤和精神症状出现时间相隔愈久,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概率便愈低。

  (4)脑震荡后综合征:这是各种脑外伤后最普遍的慢性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对声光敏感、疲乏、情绪不稳及失眠等。

  21

  癫痫性精神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1)发作前精神障碍:表现为先兆或前驱症状。先兆是一种部分发作,在癫痫发作前出现,通常只有数秒,很少超过一分钟。不同部位的发作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前的先兆往往相同。前驱症状发生在癫痫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尤以儿童较多见。表现为易激惹、紧张、失眠、坐立不安,甚至极度抑郁,症状通常随着癫痫发作而终止。

  (2)发作时精神障碍:①自动症:指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的意识混浊状态。此时患者仍可维持一定的姿势和肌张力,在无意识中完成简单或复杂的动作和行为。自动症主要与颞叶自发性电活动有关,有时额叶、扣带回皮质等处放电也可产生自动症。80%患者的自动症为时少于5分钟,少数可长达1小时。自动症发作前常有先兆,如头晕、流涎、咀嚼动作、躯体感觉异常和陌生感等。发作时突然变得目瞪口呆、意识模糊、无意识地重复动作如咀嚼、咂嘴等,偶可完成较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事后患者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完全遗忘。②神游症:是指患者在轻度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无目的地外出漫游,甚至可出远门,亦能从事协调的活动,如乘车、购物、简单交谈。此种状况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异常行为较为复杂,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感知能力,亦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患者对发作的情况完全遗忘或回忆困难。神游症的发生率一般较低。③朦胧状态:是一种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通常持续一至数小时,有时可长达1周以上。在意识障碍的同时,还伴有情感和感知觉障碍,如恐怖、愤怒等,也可表现为情感淡漠,思维及动作迟缓等。

  (3)发作后精神障碍:是指患者在癫痫发作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精神症状,可出现自动症、朦胧状态,或短暂的妄想、幻觉等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4)发作间精神障碍:是指不出现癫痫发作期间的精神症状。以人格改变、情绪不稳较为常见。这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与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对大脑的损害程度、社会心理因素、长期使用抗癫痫药及病人原有人格特征等因素有关,其中,尤其以左颞叶病灶和大发作的患者较多见。它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多疑、思维黏滞等。少数长期、严重的癫痫患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注意困难和判断能力下降,可伴有行为障碍。值得注意的是,癫痫病人的自杀率是常人的4~5倍,因此应注意预防患者自杀。

  22

  什么是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它是由于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引起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精神障碍。主要发病机制常为毒素作用、能量供应不足、神经递质改变、缺血缺氧、酸碱平衡紊乱等。躯体疾病因素并非引起此类精神障碍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应激状态、环境因素、缺乏社会支持以及既往神经精神病史等均可能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功能受损。

  23

  不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哪些共同特征?

  (1)精神障碍在躯体疾病之后发生,而且,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呈平行关系,也就是说精神症状的轻重随原发躯体疾病的变化而变化。

  (2)精神症状的出现一般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形式。在急性期常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恢复期可能残留人格障碍或智力缺陷。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多种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言语杂乱无章等思维障碍;兴奋、躁动、木僵等行为问题以及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问题。

  (3)精神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与功能性精神障碍相比,这种精神症状的表现却往往呈片断性、不恒定性、反复性的特点,如,各种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变化,意识障碍的程度常常有波动,情绪变化极大,幻觉妄想也呈片断性出现等。

  (4)除了严重的躯体疾病导致长期昏迷,可能遗留人格或智力障碍以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常常是可逆的,一般不残留精神障碍。

  (5)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精神症状也随之好转,或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只需使用小剂量精神药物,精神症状便可得到明显改善。

  24

  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有躯体疾病的依据。

  (2)有证据显示精神障碍是由躯体疾病导致,如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在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有时间上和程度上的密切关系。但有时精神症状较躯体疾病早出现,如抑郁症状可发生于诊断胰腺癌之前。

  (3)精神障碍的表现不典型,难于构成典型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如患者在老年时才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或抑郁伴不常见的症状,如幻嗅或幻触等。

  25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病因治疗:首先必须治疗原发的躯体疾病,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等。

  (2)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维生素和水分。

  (3)控制精神症状:因年龄、躯体疾病、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原因,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使用精神药物要慎重,起始剂量应更低,剂量应逐渐增加,而当症状稳定时,应考虑逐渐减少剂量。对存在攻击行为或行为紊乱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抑郁患者可用抗抑郁药。严重失眠和焦虑的病人,可以短期、小量使用抗焦虑药。由于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用药比较复杂,应尽量选择副作用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的精神药物。

  (4)护理:除了针对躯体疾病的护理以外,尤其要重视对其精神症状的护理。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常常不能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拒绝打针服药,或者丢药、藏药、在治疗中乱动;有的还会从医院出走,甚至存在自杀、自伤、攻击他人的行为。应针对上述精神症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意外发生。需要保护性约束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还应注意预防褥疮和其他并发症等。

  26

  什么是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种类?

  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成瘾物质或成瘾药物。毒品则是社会学概念,它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兴奋剂等药物。

  根据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特性,可将精神活性物质分为以下种类: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苯二氮类、酒精等。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等。③大麻: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欣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主要成分为 9-四氢大麻酚。④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仙人掌毒素等。⑤阿片类: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二氢唉托啡、杜冷丁、丁丙诺啡等。⑥挥发性溶剂:如丙酮、苯环己哌啶等。⑦烟草。

  27

  什么是依赖和滥用?

  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强制性觅药行为是指使用者冲动性使用药物,不顾一切后果,是自我失去控制的表现,不一定是人们常常理解的意志薄弱、道德败坏的问题。

  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

  滥用也称为有害使用,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反之就是依赖状态。

  28

  什么是耐受性和戒断状态?

  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反跳。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不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酒精在戒断后出现的是兴奋、不眠,甚至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群。

  29

  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戒断反应有何表现?

  由于所使用阿片类物质的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程度、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途径、停药的速度等不同,戒断症状强烈程度也不一致。短效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一般在停药后8~12小时出现,持续7~10天。长效药物如美沙酮戒断症状出现在1~3天,性质与短效药物相似,极限在3~8天,症状持续数周。

  典型的戒断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另一类是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喷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

  30

  如何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

  入院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吸毒史及与吸毒有关的问题(如肝炎、结核、精神障碍、人格障碍、艾滋病等)和心理社会史等。在躯体检查中要注意一般情况、注射痕迹、瘢痕、皮肤的各种感染、立毛肌竖起、瞳孔扩大、流泪、流涕等。在试验室检查方面,除完成常规检查外,应注意性病检查、HIV试验、肝炎病毒检测等。

  治疗包括急性期的脱毒治疗和康复期的预防复吸及社会心理治疗。

  (1)脱毒治疗:即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药可能引起的躯体健康问题的过程。由于吸毒者的特殊性,阿片类的脱毒治疗一般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①替代治疗: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患者能较好的耐受,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如2~3周)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少,最后停用。目前常用的替代药物有美沙酮和丁丙诺啡。使用剂量视病人的情况而定,美沙酮首日剂量为30~60mg。丁丙诺啡为0.9~2.1mg,然后根据病人的躯体反应逐渐减量。原则是只减不加,先快后慢、限时减完。替代治疗:可乐宁开始剂量为0.1~0.3mg,每天3次,副作用为低血压、口干和嗜睡,其对渴求、肌肉疼痛等效果较差,主要用于脱毒治疗的辅助治疗。另外可使用中草药、针灸治疗。与替代治疗相比,中药在缓解戒药后的前3天的戒断症状方面较差,但能有效促进机体的康复、促进食欲,优点是不存在撤药困难问题。

  (2)预防复吸、社会心理干预:可使用阿片类阻滞剂,即通过阻滞阿片类的欣快作用,而达到防止复吸的效果。主要的药物有纳洛酮和纳屈酮,后者口服有效。心理社会干预可采用如下方法。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改变导致吸毒的行为方式;帮助患者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促进患者社会技能、强化患者不吸毒行为。吸预防。讨论对吸毒、戒毒的矛盾心理;找出诱发渴求、复吸的情绪及环境因素;找出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打破重新吸毒的恶性循环。③集体治疗。可使患者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能促进他们相互理解,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使他们有机会共同交流戒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在治疗期间相互监督、相互支持,促进他们与医师保持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吸、促进康复。④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强调人际间、家庭成员间的不良关系是导致吸毒成瘾、治疗后复吸的主要原因。有效的家庭治疗技术能打破否认,打破对治疗的阻抗,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

  31

  急性酒中毒有哪些表现?

  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导致急性酒中毒。急性酒中毒主要表现为冲动性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能受损,并有诸如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面色发红、呕吐等表现。如果中毒较深,可致呼吸、心跳抑制,甚至生命危险。醉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酒精浓度关系密切。

  32

  慢性酒中毒精神障碍有哪些表现?

  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1)酒精性幻觉症:酒依赖者突然停饮后(一般在48小时后)出现器质性幻觉,表现为生动、持续性的视听幻觉。

  (2)酒精性妄想症:主要表现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的妄想状态,特别是嫉妒妄想。

  (3)人格改变:患者只对饮酒有兴趣,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说谎等。

  (4)震颤谵妄:长期大量饮酒者如果突然断酒,大约在48小时后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分不清东西南北,不识亲人,不知时间,有大量的知觉异常,如看见形象歪曲而恐怖的毒蛇猛兽、妖魔鬼怪等。病人极不安宁、情绪激越、大叫大喊。另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肌肉粗大震颤。同时伴有发热、大汗淋漓、心跳加快。部分病人因高热、衰竭、感染、外伤而死亡。

  (5)酒精中毒性脑病:指长期(一般5年以上)或大量饮酒引起的严重脑器质性综合征。其有3种表现形式:①柯萨可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三大特征,患者还可能有幻觉、夜间谵妄等表现。②Wernick脑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大量补充维生素B1可使眼球的症状很快消失,但记忆障碍的恢复较为困难,一部分患者转为柯萨可夫综合征,成为不可逆的疾病。性酒精中毒性痴呆: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减退,表现为短期、长期记忆障碍,抽象思维及理解判断障碍,人格改变,部分患者有皮层功能受损表现,如失语、失认、失用等。病程持续数年,预后不良。

  33

  什么是酒精依赖综合征?

  它是指在完全或部分停止饮酒后所出现的一组症状。有震颤、一过性幻视、癫痫发作和谵妄等表现。酒精依赖综合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饮酒的强迫感,即一经开始饮酒就不能停止。

  (2)固定的饮酒模式,正常饮酒者的饮酒可因时因地而异,而酒精依赖者必须定时饮酒,以解除或避免戒断症状的出现,有时甚至出现清晨饮酒,或者在参与重要工作或活动前饮酒。

  (3)饮酒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如饮酒已影响事业、家庭、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娱乐等。

  (4)耐受量增加,对正常人有影响的血酒精浓度,酒依赖者不受影响。

  (5)戒断症状反复出现,通过饮酒解除戒断症状。

  (6)以饮酒解除症状,晨饮对酒依赖诊断有重要意义。

  (7)戒断后容易重新开始饮酒。

  只要具备上述2~3项特点,持续12个月以上,即可认定此存在酒精依赖综合征。

  34

  急性酒中毒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对于急性酒中毒治疗,关键在于加强监护、防止意外,大都无需药物治疗可自行恢复。确有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催吐、洗胃。若出现如下几种情况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理:①如果患者严重兴奋躁动,可用强安定剂(如氟哌啶醇)结合弱安定剂(如地西泮等)进行治疗,使之达到镇静、止吐和预防痉挛发作的效果。②当酒精抑制已经过深,要使用中枢兴奋剂,如咖啡因、利他林等。③如果有严重的呕吐失水或出现酒中毒性低血糖等情况,须静脉输液来补充机体所需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因患者有大汗淋漓、震颤,可能有体温调节问题,应注意保温。④胰岛素低血糖治疗能促进体内酒精的代谢,对持续酒醉者有帮助,每日一次,连用数日,至充分恢复为止。⑤急性酒精中毒有时合并外伤,有时除酒精外还兼服了巴比妥类药物,应引起注意。⑥遇到昏迷患者,要仔细检查,必须排除颅内血肿以及药物中毒等情况。⑦治疗急性酒中毒时要注意避免应用巴比妥类药物,因与酒精有协同效应。

  35

  常用的戒酒方法有哪些?

  (1)一次性戒酒:常用于体质好、年轻的患者,重症者可用药物替代进行。替代治疗可使用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及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有严重躯体中毒宜递减戒酒。

  (2)戒酒硫戒酒:在医疗监护下每天早上服用,一次用量0.5g,可持续应用一月至数月。少数人在应用戒酒硫治疗中即使饮少量的酒亦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死亡的危险,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和年老体弱者应禁用或慎用。在应用期间,除必要的监护措施外,应特别警告患者不要在服药期间饮酒。

  (3)支持治疗:补充大量维生素B、维生素C,补充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治疗:对戒断症状及慢性中毒患者的躯体及神经系统合并症,都要及时对症治疗。对于中毒性幻觉症及嫉妒妄想可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类药物;对于痉挛发作者可给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每2~4小时一次;对于抑郁状态者用抗抑郁药;对震颤、谵妄状态患者用地西泮30~60mg\/d,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戒断症状明显者也用氯丙嗪25~50mg合并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每日2次,两周为一疗程。

  (5)行为治疗:可使用阿扑吗啡或催吐剂土根碱做药物厌恶疗法,也可试用电针厌恶治疗。

  (6)康复治疗: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和戒酒组织,强化戒酒意识,可促进职业康复及社会适应。

  (7)其他:胰岛素低血糖治疗、中医中药疗法等。

  36

  何谓镇静催眠药?可引起哪些戒断及毒性症状?

  镇静催眠药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巴比妥类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及长效。短效及中效巴比妥类药物包括速可眠和戊巴比妥,临床上主要用于失眠。

  小剂量巴比妥类可抑制大脑皮层,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可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引起困倦和睡眠;中毒剂量可致麻醉、昏迷乃至死亡。由于巴比妥类药物能缩短快动眼睡眠时相,故服药时的睡眠做梦减少。长期用药者一旦减药会引起快动眼睡眠反跳,出现多梦、恶梦频繁,严重干扰睡眠,病人只好再次服用而产生依赖。

  苯二氮类药物(如安定、氯硝安定、硝基安定等)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抗焦虑、松弛肌肉、抗癫痫、催眠等。其安全性好,应用范围广泛。

  镇静催眠药中毒症状可表现为冲动或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判断失误、说话含糊不清、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记忆受损,甚至昏迷。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滥用的剂量和滥用时间的长短。在突然停药12~24小时内,戒断症状陆续出现,如厌食、虚弱无力、焦虑不安、头痛、失眠,随之出现肢体的粗大震颤;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出现呕吐、体重锐减、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或出现癫痫或出现高热谵妄。苯二氮类戒断症状虽不如巴比妥类严重,但易感素质者在服用治疗剂量的药物3个月以后,如突然停药,可能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抽搐。

  37

  什么是苯丙胺类药物,可引起哪些戒断及毒性症状?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指苯丙胺及其同类化合物,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MDMA,摇头丸)、麻黄素、芬氟拉明,利他林、匹莫林、伪麻黄碱等。

  在医疗上芬氟拉明用于减肥,利他灵、匹莫林、苯丙胺等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苯丙胺则治疗发作性睡病。非法使用ATS,如冰毒、摇头丸等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ATS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中等剂量可致舒适感、警觉增加、话多、注意集中、运动能力增加等,还可有头昏、精神抑郁、焦虑、激越,注意减退等。使用ATS后,特别是静脉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出现头脑活跃、精力充沛,能力感增强,可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快感,即腾云驾雾感或全身电流传导般的快感;数小时后,使用者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压抑、倦怠、沮丧而进入所谓的苯丙胺沮丧期。以上的正性和负性体验使得吸毒者陷入反复使用的恶性循环中,这是形成精神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ATS较难产生躯体依赖而更容易产生精神依赖。

  ATS的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轻度中毒表现为瞳孔扩大、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出汗、口渴、呼吸困难、震颤、反射亢进、头痛、兴奋躁动等症状;中度中毒出现精神错乱、谵妄、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重度中毒时出现心律失常、痉挛、循环衰竭、出血或凝血、高热、胸痛、昏迷甚至死亡。

  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分裂样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状态及人格和现实解体症状、焦虑状态、认知功能损害,还可出现明显的暴力、伤害和杀人犯罪倾向。

  38

  如何治疗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可以产生精神依赖,但与海洛因、大麻等毒品不同,在突然停吸后常不会产生像阿片类、酒类出现严重的躯体戒断症状。对于ATS的戒断及毒性症状,只需对症处理。

  ①精神症状的治疗:ATS服用者可出现急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妄想、意识障碍、伤人行为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在停止吸食后的2~3天内上述症状即可消失。对于症状严重者一般选用氟哌啶醇2~5mg肌注,或使用地西泮等药物。②躯体症状的治疗:急性中毒患者常出现高热、代谢性酸中毒和肌痉挛症状,处理的原则是足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尿、促进排泄。

  恶性高热是由于骨骼肌代谢亢进所致,多数中毒者是由于恶性高热和高乳酸血症及最终出现的循环衰竭或休克而死亡。降温措施可用冰敷、醇浴等物理方式。肌肉松弛是控制高体温的有效方法,可静脉缓注硫喷妥钠0.1~0.2g或用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注意呼吸和肌肉松弛情况。同时应畅通呼吸道,给氧,气管插管,安定止痉,有条件者可行透析治疗。

  ATS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常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吡啶缓解痉挛,改善心肌缺血。抗高血压药如 受体阻滞剂对冰毒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有良好作用。高血压危象时可用酚妥拉明等。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高华作品集
精神疾病10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