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精神疾病1000问》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治疗、康复及护理(上)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精神疾病1000问》 作者:王高华

第14章 治疗、康复及护理(上)

  1

  治疗精神疾病有哪些主要方法?

  当前治疗精神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躯体治疗。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普及、最有效、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精神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焦虑药、健脑与增智药和中医中药等。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精神科新药被不断开发出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精神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好,毒副作用越来越小,服用越来越方便,为患者的康复与回归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精神疾病以前被认为是很难治疗的一种疾病,但现在已经是相对容易治疗得多了。

  心理疗法主要是用于治疗心理障碍和神经症,从治疗形式来分,心理治疗包括个别治疗与团体治疗、家庭治疗3种。从心理学理论取向来分,它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治疗、心理支持治疗、认识领悟治疗、催眠治疗及森田疗法等。

  躯体疗法主要包括电休克疗法、胰岛素疗法、人工冬眠疗法、精神外科疗法和内分泌治疗。躯体疗法均有一定的适应证,现在临床一般少用。电休克疗法主要用于严重的躁狂、抑郁、木僵和兴奋患者。目前已有改良的电休克疗法。与传统的电休克疗法相比,改良的电休克治疗在保持电休克疗效的同时,对病人来讲,新方法更舒适、心理上的副作用很小,病人的接受度更高。但是它需要在麻醉的引导下进行,因而具有与麻醉相关的风险与副作用。

  2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有哪些?

  目前,在我国,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定期门诊、社区康复治疗。

  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住院治疗是一种高效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形式,尤其对首次发病、病情诊断不明确、长期反复门诊治疗效果不好、伴有复杂的躯体疾病的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

  门诊治疗是另一种重要的治疗形式,因为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来巩固住院治疗的效果,防止复发。门诊治疗适合病情相对稳定、有一定依从性的患者。门诊治疗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几个方面:①评估病情,并根据病情与治疗中的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②完成各种检查,包括体检、化验与特殊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治疗方案;③针对患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咨询意见与建议;对一些特殊的疾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抑郁症、家庭婚姻问题、学习与人际关系问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社区康复治疗是精神疾病的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方式。患者在社区康复站,在专业精神康复人员指导下从事康复治疗,如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其目的在于帮助患者保持一定的工作与社会交往能力,防止或延缓精神衰退,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在精神卫生预防与治疗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有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专门为患者设立的工疗站、庇护工厂或农场、便利商店等设施与机构,配备专门的精神卫生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较完善的服务。

  3

  什么是精神药物治疗?精神药物包括哪些?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应用精神药物来改变病态行为、思维或心境的一种治疗手段。它是目前精神疾病最主流、最有效、在全球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医学科学对大脑精神活动的机制、精神疾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现有的药物治疗只是针对精神障碍的某些机制而展开的。所以,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从总体上讲是对症性的、经验性的。近十多年来,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是临床医学领域内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品种繁多、结构各异的各类新的精神药物正在不断地开发上市。

  精神药物在传统上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分为:①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偏执性精神病、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②抗抑郁药物,是一类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药物,但不会提高正常人情绪,部分抗抑郁药对强迫、惊恐和焦虑情绪有治疗效果;③心境稳定剂或抗躁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碳酸锂和某些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④抗焦虑药物,主要有苯二氮类,还有丁螺环酮、普萘洛尔、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新型抗抑郁药以及部分抗精神病药(小剂量使用)均有抗焦虑作用;⑤精神振奋药和改善脑循环及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的脑代谢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痴呆等疾病。

  4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有哪些异同点?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治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而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联系非常紧密,两者的理论方法基本一致,但有很大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5点。

  (1)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而心理治疗对象是心理障碍者。

  (2)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等。而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以及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3)心理咨询费时较短,一般咨询一次到几次即可。而心理治疗费时较长,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甚至更多,需经年累月方可完成。

  (4)心理咨询在意识层次上进行,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着重找出求助者自身的某些内在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或在现存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提供改进意见;心理治疗则会涉及患者深层的认知模式、人际交往模式、情感与行为模式、甚至无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对其固有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模式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扰动性、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患者的认知、行为、人际交往模式,甚至促成其人格的改变。

  (5)心理咨询的目标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而心理治疗不仅关注现实、具体的问题,更关注深层的心理活动与人格的改变。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1)两者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常一致。

  (2)两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相似。

  (3)在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相似。

  (4)两者都注重建立在帮助者和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5

  哪些疾病适合做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适应证较广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各种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心理障碍,如长期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情绪问题。

  (2)突发性生活事件引起的急性心理障碍。

  (3)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疾病所伴发的心理问题,如各种疾病导致的身体残障、疾病晚期的临终关怀问题、对难以接受的疾病诊断问题等等。

  (4)各种心身疾病,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的躯体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病、肿瘤等等。

  (5)各种精神疾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药物依赖与滥用、抑郁症、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

  (6)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如学习障碍、行为与情绪障碍、注意缺陷等等。

  (7)各种心理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多重人格或人格解体等等。

  (8)家庭婚姻问题。

  (9)正常人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修正个性、改善人际关系为目的而治疗。

  6

  对心理治疗的常见误解有哪些?

  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源于西方医学与心理学,心理治疗在我国并不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专业服务,心理治疗师对百姓而言,仍是一个相当新鲜而陌生的专业人员。因此,大家对心理治疗容易产生误解,这些误解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治疗:许多人会以为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通常是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能够受惠于心理治疗的人,其自身的心理功能不能太差,包括他至少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言语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因此,看心理治疗的人通常是一般没有精神病,但是有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人或是患有轻微精神疾病的人,如神经症、心身疾病等。

  (2)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许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师是专门替人解决具体心理与生活问题的人,例如以为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失恋的人重获爱情,帮助外遇的人回心转意,帮助父母寻回离家出走的孩子等。这样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因为心理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在帮助来访者自我了解,进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去处理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去为自己作最好的生活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3)心理治疗的谈话内容会绝对保密:基于职业道德,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加以保密,心理治疗师未经当事人同意,是不会将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告诉其他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保密是有限度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列的情形之下,为了保护可能受到伤害的相关人及公众的安全,通常无法继续保密,而必须通知有关单位与人员。心理治疗专业保密的例外情况如下:①来访者有明确的自杀倾向或有生命危险时。来访者企图要伤害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时。③当来访者的行为涉及家庭暴力、近亲乱伦或虐待儿童时。

  (4)心理治疗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心理治疗师既没有特异功能,也没有通心术,因此,心理治疗师并没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心理治疗师由于受过扎实的心理学与心理治疗训练,因此,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特别关心,对于来访者所述说、所表达的问题特别敏感。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基于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充分细致的交流、观察得来的,而不是靠“猜出来”的。如果想要获得心理治疗最大的帮助,来访者需要和心理治疗师充分地合作,愿意信任心理治疗师,向治疗师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

  (5)好的心理治疗看一次就会有效: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很少看一次就有效的。一般人求助于心理治疗时,通常是带着许多长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问题,因此,要有效改善累积多年的问题,便要花较长的时间,接受心理治疗。一般而言,心理治疗的时间不宜太短,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疗的时间与疗效是成正比的。

  7

  什么是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为动力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患者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患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经典精神分析过程在正式治疗前需经过试验性分析以确定治疗对象是否适合精神分析,然后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始阶段,其目的在于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患者必须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保持对治疗的基本信任。第二阶段是移情的出现及其解释阶段。随着移情的发展,治疗者要及时进行解释,使患者对他将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情况有充分认识。第三阶段是解释、修通阶段。这一阶段要使患者能识别医患治疗同盟和被移情歪曲了的现实,能区别医生的实体和他出自幼时情感歪曲的医生形象,并帮助患者对移情有更深刻的认识,着力克服其治疗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对其症状所隐藏的潜在的动机有更为清醒的认识。第四阶段是治疗的结束阶段。这一阶段中要解决患者对治疗者的依赖问题和拒绝结束治疗的企图,彻底解决患者对治疗者的移情。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少则半年,多则2~4年。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有学者将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发展分为四个支流:①新弗洛伊德学派,主要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②后弗洛伊德学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和柯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派等;③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派,主要指霍妮和弗洛姆的理论;④客体心理学派,主要指以梅兰妮为代表的客体关系理论。

  临床上常用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通常采用每周一次的会谈方式,治疗时间大约在12~50次之间,其结果能带来目标症状的解除,以及有限而显著的个性改变。其适应证为轻中度焦虑症和抑郁症、适应障碍和一些不很严重的人格障碍,另一些情况如自杀企图、酒精和药物滥用、冲动控制力不足、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或表演类人格障碍通常不适宜采用此法。

  8

  什么是贝克认知疗法?

  由A.T.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这种早期所形成的认知图式常常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面,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常见的负性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等。

  认知治疗的过程就是采用活动安排:①完成\/愉快的评定(M\/P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参与提高心境的活动。M(Mostery)表示患者完成活动的程度,P(Pleasure)表示患者对活动感到愉快的程度。每种活动均按照0~10分评定完成和愉快程度。②活动安排:这项作业的目的是在增加活动程度,最大限度地使病人控制感觉和获得愉快,着重于对每天活动作出计划,鼓励增加能获得愉快活动的比例,使患者获得对于生活控制的感觉。③等级任务练习:将任务分解为若干细小的容易完成的步骤,通过自身强化来增加成功机会的练习,用于克服患者拖拉,帮助患者对付迟钝感,提高面对应激情景的信心。④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想法。⑤识别和盘诘功能失调性假设,从而发现错误的观念及其赖于形成的认知过程,并加以验证,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用以彻底调整情绪和行为紊乱。

  9

  什么是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3种学习行为,即反应学习、操作学习和观察学习,其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治疗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来访者的非适应性的行为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二是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那些获得的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7个步骤:①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特别注意经常发生和很少发生这一问题的情境;②问题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③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④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⑤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⑥结束阶段,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⑦检验阶段,如有问题行为复发可给以辅助性处理。

  行为治疗不是用生物学手段直接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而是通过改变环境和社会相互关系而产生治疗效果。行为治疗的共同特点是:①治疗只是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进行;②治疗是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③治疗的技术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以实验为基础的;④对于每个来访者,治疗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及其适应证有:①系统脱敏疗法:适于治疗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考试焦虑等。②冲击疗法: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症等。③厌恶疗法:适合治疗酒精依赖、海洛因依赖、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强迫症等。性强化法: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10

  什么是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阿尔伯特·埃丽斯于上世纪50年代所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即信念(Belief)所引起,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患者往往有要求绝对化、过分的概括化及糟糕透顶等非理性信念,由此造成了病人的情绪障碍,因此本疗法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病人改变其认知,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的不良影响。

  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治疗者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病人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2)领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要顺序进行。首先要了解有关激发事件A的客观证据;其次,病人对A事件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要病人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性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病人对A事件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者区别开来;第五,将病人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性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

  (3)修通阶段:治疗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病人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提问要病人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A事件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病人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信念,什么是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这一阶段是本疗法最重要的阶段,治疗时还可采用其他认知和行为疗法,如布置病人作认知性的家庭作业,或进行放松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

  (4)再教育阶段:也是治疗最后阶段,为了进一步帮助病人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病人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的目的。

  11

  什么是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创立。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个人中心治疗”。它是以人格自我理论为指导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罗杰斯认为,人具有一种基本的实现倾向,人类积极主动地追求成长与发展,如果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人的自我即个体的真实的自己,追求一种实现的倾向,对于外界的体验,它是按照是否满足实现的倾向进行的有机体水平的评价。由于人们受一种积极关注的需要所支配,人们对于外界经验的评价往往受价值条件化作用的影响,由此形成的自我概念有可能与自我得到的经验、体验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自我概念受到威胁产生了恐惧,通过防御机制否认和歪曲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当经验、体验与自我的不一致有可能被意识到、知觉到时,焦虑就产生了。一旦防御机制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

  对于心理失调的治疗,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创造一个帮助来访者了解其自身的良好治疗氛围,激发个体中蕴藏着有实现倾向的、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成长,引导、调整、控制自己。治疗者在会谈时不以权威专家身份去分析解释,而是以朋友身份鼓励来访者发泄内心情感,不作任何评价,只对情感做出反应。在会谈过程中少提问,不解释,无条件的关心对方,使之感到温暖与真诚,从而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逐渐使来访者从消极被动的防御性情感中解脱出来,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该法认为来访者都有自我实现的健康态度,一旦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实质,就能发挥出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从而克服自己的心理失调,达到治疗目的。

  个人中心疗法主要治疗技术有:①真诚坦率的态度;②共情式的理解;③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12

  什么是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系由我国精神病学家钟友彬教授所创立。它借用了精神分析的某些观点,从改变患者的认识入手,创造的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心理治疗实践方法。认识领悟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源在于儿童时期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大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于用儿童的幼稚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期经历的恐惧在成年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然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初次会见让患者及家属叙述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以明确诊断,并简单直接地告诉患者,其病态症状是由于幼年的恐惧经验在成年人身上再现出来,或用幼年的方式来对付成年人的心理困惑或解决成年人的性欲。此后的会见中,可询问患者的生活史和容易忆起的有关经验,然后逐步对患者分析症状的性质,注意把握时机,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和症状中符合成年人逻辑规律的情感或行为,使患者认识到有些想法近似于儿童幻想,在健康成年人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值得恐惧,甚至是可笑的。再进一步向患者解释病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幼年期。

  治疗过程主要由治疗者和患者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采用患者易于理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解释,促使患者理解认识并相信其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不合理性,让患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下决心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从而抛弃原有的错误的态度,病态的行为,使症状得以消失。该疗法的适应证主要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性心理障碍。

  13

  什么是折衷心理疗法?

  折衷心理疗法是目前心理治疗领域应用最广的心理疗法。它是根据不同患者及其不同问题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不拘于某一种具体的理论流派及其治疗方法。它是从各种彼此相容或不相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系统中进行选择,试图发现所有分支理论中的有效成分并把它们结合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种结合是一种系统的、整合的和理论化的综合。

  折衷心理治疗与它所整合的各个理论学派在观点上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更具代表性,是对这些相对狭小或局限的理论中的有效成分予以整合;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相对松散、更加开放的治疗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特的机能性折衷心理疗法。这种方法包括很多不同的技术,注重实效,而且也有理论上的基础。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机能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促进患者的成长——保持心理的健康。哈特采用了心理健康、心理训练、整合与重整、情感瞬间以及表达动力学等概念。这些概念的使用赋予了哈特的心理治疗方法以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我国郭念锋主创的人性主义整合疗法也是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折衷心理疗法。

  14

  什么是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

  个别治疗是以单独的患者或咨客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多数治疗或咨询采取治疗师与求助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的形式。

  集体治疗则以多名有相似问题,或对某一疗法有共同适应证的不同疾病的患者为单位的治疗。按照系统论“总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论点,集体治疗不是个别治疗的简单相加,而是与家庭治疗一样,重视群体成员构成人际系统后产生的“群体心理动力学”现象,利用人际互动来消除病态,促进健康。

  15

  什么是家庭治疗与夫妻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对象,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其适应于有家庭危机、子女学习困难、子女行为障碍等。

  夫妻治疗(或叫婚姻治疗)是以配偶双方为单位的治疗。可以视为家庭治疗的一种形式。其重点处理影响婚姻质量,引起心理痛苦的各种问题,如夫妻适应困难、婚姻危机、性问题、性心理障碍等。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高华作品集
精神疾病10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