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走进小康丛书》编委会

第9章 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2)

  当前青少年的理想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没有明确的理想,今天想将来干这个,明天想将来干那个,很不稳定;二是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倾向的影响,讲究“实惠”,追求个人享受;三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四是具有符合自己特点又切合社会需要的理想。

  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理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对于还没什么明确理想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伟人传记,给他多讲一些伟人的理想,还可以引导孩子以他熟悉、佩服的品学兼优的同学为榜样。对于只讲实惠、追求金钱的孩子,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析这种短视行为给个人成长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理想追求。

  对有好高骛远倾向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分析实现理想需要的主观、客观条件,告诉他无法实现的理想等于空想的道理。对于树立了正确理想的孩子,家长要善于引导他把理想和日常的生活、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他心存目标,从今天做起,一步一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4)激发孩子实现理想的决心和行动。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情绪、情感丰富,家长可运用情感因素进行理想教育。列宁说,如果人没有情感,则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鲁迅先生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这使他立下学医济世的志向。学医期间,他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外国人屠杀自己同胞,同胞的麻木不仁让他震惊,他痛感救国之道不在医,而在唤醒麻木的民众,于是弃医从文。他的学生在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惨案中惨遭杀害,使他痛心疾首,从进化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情感在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家长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影视作品创设的情境,鼓励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如果家长成天搓麻将、泡歌厅,满腹牢骚,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缺乏雄心壮志的庸人。为此,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告诉孩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引导孩子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理想之路。

  40.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中学生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中学生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保持肃穆;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事;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2)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在养成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方面父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比如父母带孩子出门,自己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遵守公共秩序,乘公交车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爱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等。当孩子有意无意地违反了社会公德时,父母要及时提醒他改正。父母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使孩子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父母应告诉孩子,即使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放纵自己,也要严格遵守公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公德教育绝不是小事,父母应耐心地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切莫无视、放纵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轨行为”,以免酿成“蝼蚁之穴溃大堤”之祸患。

  41.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不能对别人的危难和不幸袖手旁观;要求每个公民都要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贡献。父母要给孩子作出榜样,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爷爷、奶奶等亲属,当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生病了,带上孩子去探望;当他们求助时,尽自己所能给以帮助。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邻居,关心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①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父母带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有得到父母关心、爱护的权利,也有关心照顾父母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权利。

  ②树立孝敬父母的道德准则。要让孩子在思想情感上热爱和尊敬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在行为态度上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恭敬有礼;在生活上体贴照顾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要使他们懂得,正是在父母无私的爱护抚育下,孩子学会说第一句话,学会走第一步路,逐渐认识周围的世界,享受成长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前苏联着名的巴甫雷什中学一进门的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标语:“要爱你的妈妈!”

  有人看了不解地问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却写“要爱你的妈妈”?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中学生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一语道出了爱父母与爱人民、爱祖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公民,一个战土,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一个准备为信念捐躯的人,是从忠实、慷慨和无私地爱母亲开始的。”当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会怎样用美好高尚的情感对待父母时,才能较容易地把这种感情转移到他人身上,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助人为乐,进而才可能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自觉地为国家富强而效力的崇高境界。

  ③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事家务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的义务。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理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孩子做家务,能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更好地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形成孩子自愿帮父母做事的责任感。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3)培养孩子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同学在生活上彼此关爱,在学习上共同探讨,在集体活动中献计献策,为集体荣誉尽力,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责任感。但在实际交往中,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班里的事、同学的事要少管,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如,班集体号召同学们要为希望工程或贫困生捐出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具或自己读过的书,有些父母就对孩子说:“父母挣钱不容易,谁爱捐谁捐,咱不捐,只有傻子才捐!”如此消极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对他人、对集体责任感的丧失。

  42.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是迈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长在这一变革时代的高中生,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必然会打上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而我们家长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这一代高中生?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关注、探询、思考较多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他们刚刚走过急剧变化的、“动荡”的少年期(青春期),即将完成从少年向成年的过渡,在生理和心理上日渐成熟、稳定。他们的身体无论从外部特征还是机能上来看,都已与成年人接近。他们的心理机能也成熟起来,他们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能够思考抽象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思想活跃、敏捷,紧跟时代的潮流,精力充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觉得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时间和精力,有无所不能的勇气和信心。他们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童年的稚气已远离了他们。但面对抉择、需要独自担当责任时,又表现出困惑,因为他们毕竟缺少经验,缺少对自己足够清醒的认识。当他们试图把一腔热情和能量倾注时,又有些茫然,因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已不再满足于“做”、“怎么做”,而是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做”、“值不值得做”。他们为寻求人生的答案,有时会苦苦地挣扎,渴望有人伸出手,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指引。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刚刚挣脱了父母和老师牵引的手,即将独立去面对社会和人生。众多的人生道路可供选择,把握好自己才能立足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此时,他们最想探讨的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以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获得动力。而这一阶段的思考、尝试、探索,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接纳和整理少年期身心的巨大变化和由此而来的纷乱思绪,为即将到来的升学、就业以及走向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准备,是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走进小康丛书》编委会作品集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