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教育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创造性及培养(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教育心理学》 作者:罗屹峰 刘燕华编著

第21章 创造性及培养(1)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一词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目前,心理学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这里的“产品”,当然包括思想的及物质的两个方面,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判断这种“产品”,是否是一种创造,其标准有三个,即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社会和个人价值。

  二、创造性与智力、人格

  (一)创造性与智力

  对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家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是智力的构成因素,有人认为创造性和智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性与智力(往往用智商表示)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智力的个体,如果没有后天环境中良好的教育的影响也难以形成较高的创造能力。概括地说:创造力与智力有所不同。智商高,创造力不一定高,而创造力高的人,智商也较高。中等以上的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限于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有高创造力。相反,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创造能力却很高。

  (二)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展开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活动。聚合性思维则是尽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信息引导到有条理的逻辑推理中,通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解答。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想出较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变通性是指思维灵活,遇到阻碍能够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性是指能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三)创造性与人格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具体表现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强地克服困难;敢于冒犯错误的风险而标新立异,独立性强。创造型学生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自信心强,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即使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改变信念,情感丰富。创造型学生办事热心,对创造活动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有时比较调皮,甚至放荡不羁,似乎精力过盛,一丝不苟。创造型学生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依赖于某个集体。高分数的时候不如别的同学多,提问明显多于非创造型学生,思维极其灵活。诙谐、幽默。

  三、创造性的评定

  (一)创造性评定的原则、方法

  1.创造性评定的基本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即要求所用工具应与测量者对“创造性”的定义(尤其是“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一致。如果认为个体创造性的高低程度表现在发散性思维方面,那么,就应选用以测量发散性思维为核心的测验;如果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仅是创造性测验分数高,并且还具有创造性人格,那么在测验时还应辅以创造性人格测验。

  第二,多样性原则。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只限于某一方面。这就要求测量者应该使用多种手段来实施鉴别,否则,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

  第三,适用性原则。包括年龄适用性、专业适用性等等。

  2.创造性评定的基本方法

  创造性评定不等同于智力测验,其方法多种多样,实施时要充分注意创造性结构的多维度多层面性,要从不同角度予以测验和评定。基本的方法有:

  第一,创造性测验法,即通过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施测,然后将测验成绩与被试所在年龄段的常模作比较,从而评定个体的创造性程度。

  第二,创造性实验法,即通过给被试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控制和改变一些条件,记录其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测评方法。

  第三,作品分析法,即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一种方法。

  第四,主观评定法,即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试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二)创造性的评定工具

  目前创造性测验法主要是用国外一些较权威的测验量表,如南加利福尼亚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等。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是吉尔福特根据其1957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编制的发散思维测验。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由此他将该测验发展为一套创造力测验,该测验由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部分组成,共十四个项目。言语部分有十个项目:字词流畅性(迅速地写出包含某一指定字母的词)、观念流畅性(迅速列举出属于某一类事物的名词)、联想流畅性(迅速列举同义词)、表达流畅性(列举出每个词都用指定的字母开头的语句)、非常用途(列举出物体非同寻常的用途)、解释比喻(用不同形式来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物体用途测验(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一种物品的用途)、故事命名(为故事命出题目)、推断结果(列举出某一种假设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结果)、职业象征(举出某个指定符号或物体所象征和代表的职业)。图形部分包括四个项目:组成对象(根据给定的图形画出指定的物体)、略图(将简单的线条复杂化,使其成为物体的略图)、火柴拼图(通过运动一定数量的火柴来完成各种指定的人物)、装饰设计(附加修饰物体的轮廓图)等。这套包含十四个分测验的测验适用于初中生。另一套包含五个言语分测验和图形分测验的测验适用于初中以下的学生。这两套测验都根据被试反应的数量、速度和新颖性,依照记分手册的标准记分。

  2.托兰斯创造性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测验于1966年编制而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人。托兰斯测验由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构成。这些测验均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言语测验由七个分测验构成。前三个测验是根据一张图画推演而来,他们分别是:A.提问题;B.猜原因;C.猜后果。后四个测验是:A.产品改造;B.非常用途测验;C.非常问题;D.假想。图画测验有三个,都是呈现未完成的或抽象的图案,要求被试者完成它们,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三个分测验分别是:A.图画构造;B.未完成图画;C.圆圈(或平行线)测验。

  声音和词测验的指导语和刺激都用录音磁带形式呈现。它包括两个分测验:A.音响想象;B.象声词想象。这三套测验的记分有所不同,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记分;声音和词测验只计独特性得分。

  3.威廉斯创造力测验

  威廉斯创造力测验包含三个部分,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力倾向量表、创造性思维与倾向评定量表。

  第一,创造性思维测验。这部分测验是让被试者完成有意义的图画,从而测验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方面的能力。这部分测验类似于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第二,创造力倾向量表。创造力倾向量表则是测量被试者的创造性格,该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战性等四个方面。

  第三,创造性思维与倾向评定量表。由家长和教师依观察结果评定被试的创造行为,包含八种发散性思维与情意因素,有四十八题为三选一短句。另有四道开放式问题可做定性分析,了解教师或家长对儿童创造力的态度。

  四、创造性的培养

  人的创造性或创造力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予以培养,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加以训练。

  (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

  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是指教师根据思维及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形成与提高他们良好的创造性素质,引导他们掌握实现创造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创造能力和思维水平,以更好的从事创造活动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遵循有关基本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对学生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科学性,而且也将有助于达到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目的。

  第一,协同性原则。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应同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其他活动协同进行,充分发挥创造性培养与训练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培养等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意识、创造性人格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第二,主体性原则。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在整个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全体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主动参与创造和独立进行创造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地接受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自觉地去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尝试独立地解决问题。

  第三,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在形式多样的发明、制作、实验、论文等各种科技创造活动或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意义更为重大。

  第四,整体性原则。人的创造性有它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高,不只反映在掌握了有效的创造方法上,还表现在创造性意识的增强、创造性动机的激发、创造性心理的完善、创造性人格的成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方面综合构成了一个人创造性的整体结构。因此,从整体上去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要比让一个人单单掌握几种创造方法更加有价值。

  第五,兴趣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采取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在培养与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和谐协调、合作竞争的心理氛围,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活动的热情。

  (二)创造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

  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罗屹峰 刘燕华编著作品集
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