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探险类型综述(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 作者:文龙

第19章 探险类型综述(5)

  如果陷入流沙后,大力挣扎或是猛蹬双腿只会让人下陷得更快。人们误以为通过摇动身体能使周围的沙子松动,从而有利于从流沙中脱身。其实这种运动只能加速黏土的沉积,增强流沙的黏性,胡乱挣扎只会让人越陷越深。此时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渗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分开,因为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够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

  4.与骆驼建立好关系

  进行沙漠探险时,要与骆驼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骆驼是你在沙漠中最可信赖的朋友。骑骆驼时,为防止骆驼站起来和卧倒时将人甩下,要抓紧驼鞍或驼峰。平时不要靠近骆驼的后腿和头部,以防它踢人和用嘴喷人。骆驼虽然温顺,但受惊后却很危险,突然的响声和刺目的颜色都会刺激到骆驼。长途骑骆驼不要绷着劲,要顺着骆驼的步伐自然骑坐,随时调整坐姿,并适时下来步行一段。

  5.应付草蜱子的技巧

  夏天,沙漠里会出现一种非常可怕的小生物——草蜱子。它们的嗅觉异常灵敏,只要闻到人身上的味道,就会从四面八方爬过来,一个劲地往人的身边凑。草蜱子的身体本来只有绿豆大小,呈暗红色,但吸完血后就会比先前膨胀5~6倍。它们嘴像锯一样把人的皮肤切开,把整个脑袋伸进皮肤里去吸血。吸一次,就可以好几年不用再吸血了。而且,草蜱子在吸血的时候,会同时分泌一种麻醉物质,使人在被吸血时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等到发现身上满是大包的时候,才知道已经被草蜱子吸了好久的血了。对付这种虫子的技巧就是要做好防护衣服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空隙,衣裤之间要连得很紧,像石油工人经常穿的连衣裤最好。

  当发现有草蜱子吸血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千万不能生拉硬拽。由于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人的皮肤里,使劲拽的话,会把它的头部留在皮肤里,导致皮肤感染从而引起溃烂。这时,可以点燃一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草蜱子吸血处附近的皮肤,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6.对付沙漠里的动物的方法

  不要随便招惹野生动物,你不去主动袭击它们,它们也不会攻击你。如果一旦把它惹火了,它就非得和你拼命。另外,沙漠里的一些小动物,如野兔,也不要打死它吃掉。因为这些动物往往都携带有很多病菌,吃了之后难保安全。不要在很热的时候,图一时的痛快,脱了衣服就往水里跳,河湖里也许有很多危险的东西。

  在沙漠中可能会遇到几种有毒的昆虫,不小心被他们咬到可能会危及生命。要时刻注意预防,免受有毒昆虫的侵袭。

  (1)树皮蝎子

  这是一种小的浅色蝎子,成年个体的体长略超过5厘米。被它蛰到后,皮肤摸起来会很疼,还常常在伤处周围引起麻木感。过敏症状可能包括舌头肿起和呼吸困难。出现这种症状应该立即进行治疗。

  (2)黑寡妇蜘蛛

  被它咬伤的话,可能会引起肌肉抽搐、恶心、呕吐、头痛和高血压等,其他症状包括伤口附近溃烂,以及类似流感的症状。

  (3)毒蜥

  这是一种稀有动物,受到野生动物法的保护。尽管它毒性很强,却也是很容易可以避开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人们想去捕捉它而被咬伤的。如果被咬到了,最危险的事情就在于毒蜥咬住不放,不断把毒牙上的毒液排到伤口里。所以首先要让毒蜥松开口,可以把毒蜥的头浸没在水中,也可以用打火机灼烤它的颚下。待毒蜥松口后,要用水冲洗伤口,让伤口出血后再进行进一步治疗。

  (4)蜜蜂、黄蜂、蚂蚁和其他虫子

  被它们叮到后,伤口会发痒、发肿,还会伴有恶心、头疼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为防止被昆虫咬到的,不要把你的手和脚放在任何你看不到的地方。在把手伸到衣服里和穿鞋里面之前要都抖一抖,千万不要赤脚行走在沙漠里,也不要喷香水或穿亮色的衣服。

  由于有可能不知道咬你的是什么,在对付一般昆虫咬伤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操作:用肥皂水清洗伤处,或者用冰敷,在冰和皮肤之间垫一层布,布厚度不要超过10毫米。如果可能,要将伤处抬高,以防止肿起,以便于进行治疗。如果你过去十年都没有打过破伤风针,那么在被昆虫叮咬后72小时内应该打一针。

  五、解决饮水问题的方法

  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所致。因此在沙漠旅行时,尽量多地了解水源的信息是很必要的。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可以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或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到地下水。在长时间没有水喝,最终于找到水时,千万不可拼命大口猛喝。快要脱水的人如果猛喝水,将会导致呕吐,而使体内失去更多的水分。

  1.保持体内水分不流失的方法

  一般人在缺水的情况下,如果一直在能遮挡阳光的地方休息,气温为48℃时能坚持两天半,21℃时则能生存12天。如果没有水,在白天气温48℃的情况下,采取白天休息夜里行进的方法,可以走40公里。如果必须在白天阳光曝晒下行进,则超不过8公里。在同样条件下,如果有2升水,则可以走56公里,并坚持3天。如果每天有超过4.5升的水,存活的机会才会大幅度增加。为了防止身体内水分的流失,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①多休息,少用力。

  ②不能喝酒,因为酒精也必须从身体的各器官中吸取水分才能得到分解。

  ③尽量待在阳光直接照射不到的阴凉处。如果找不到,也可以自己做一个遮挡阳光的东西。

  ④不要直接躺在燥热的地面上,那样会加快水分的流失。

  ⑤尽量不要吃东西,或尽量少吃,或只吃含有水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高蛋白食物会增加身体的热量,加速体内水分的流失。身体在缺水的情况下,会从各个组织器官中吸取水分来消化食物。

  ⑥不要用嘴呼吸,要用鼻子呼吸且不要多说话。

  2.沙漠寻水方式

  水在沙漠中是绝对重要的生命保证。人们不仅要知道如何保存体内的水分,还要学会如何在表面上看来滴水不存的地方找到地下水源。许多从沙漠中死里逃生的人发现,形形色色的仙人掌恰恰是天然的水库。一名美国飞行员脱险后讲述道:“对众多的仙人掌类植物品尝后,我发现一种瓶状的仙人掌含水量最为丰富,只需挤压一下就能畅饮一顿。”据说在沙漠中有一种仙人掌,一次可以挤出4升水。

  (1)根据沙漠生长的植物上寻找水源

  通常在沙漠中的一些植物都预示着水源的信息,如茂密的芦苇大都生长在地下1米多深就有水的地方;在芨芨草生长的地下2米左右的地方就能挖出水;红柳和骆驼刺生长在地下6~8米深处有地下水的地方;胡杨林则生长在地下8~10米有地下水的地方。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尾闾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以植物判断地下水的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他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个长15米,深5米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300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另外,沙漠植物的根部也含有一些水分,可以挖出榨取汁液饮用。

  (2)根据沙漠中的动物来寻找水源

  大部分的动物都要定时饮水。食草动物不会远离水源,它们通常在清晨和黄昏到固定的地方饮水,一般只要找到它们经常路过踏出的小径,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寻找,就可以发现水源。发现昆虫是一个很好的接近水源的标志。尤其是蜜蜂,它们离开蜂巢不会超过65公里,但它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规律,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大部分种类的苍蝇活动范围都不会超过离水源100米的范围,如果发现有苍蝇活动,那么有水的地方也就在你附近。还有很多动物的血和昆虫的汁液也可以用来止渴。

  在沙漠中根据动物寻找水源时要注意的问题是,肉食动物通常可以从它们的猎物体内得到水分,所以它们可以较长时间内不饮水,因此在肉食动物活动的区域不一定能找到水;肉食性鸟类如老鹰也可以很长时间不饮水;看到爬虫类动物时,也不能表示在它周围地区会找到水源,因为它们很可能靠吸取露水或从猎物身体内得到水分,会长期不饮水。

  用塑料袋罩在树枝或整株植物上,树叶所释出的水蒸气会在袋内侧凝结成水珠。这样做获取的水不多,但可以维持你找到更可靠的供水来源。

  (3)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由于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很大,因此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可以在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圆形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就会迅速升温,而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沙漠地区,用这种方法一昼夜可以得到1升多的蒸馏淡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蒸馏过滤无法直接饮用的脏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又苦又咸,人不能直接饮用,必须要用蒸馏等方法处理才能饮用。一些水洼子也会储存一些水。但是,这些水很不干净,会有一些动物在里面喝水或者洗澡。因此最好带上净水过滤器,或者是过滤净化的药片。

  挖一个约1米见方、60厘米深的洞,在底部放入一个容器。在洞口铺上塑料布,用石头压紧。在容器的正上方的塑料布中间放一块石头。当洞内的空气受热时,水蒸气会在温度较低的塑胶布下方凝结成水滴,落入容器中。在沙漠中使用此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夜里空气会使塑料布变冷,而洞中的空气则较暖和,所以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布上。当洞内的水汽用完,可以再挖一个洞。

  (4)其他的取水方式高纬度的山地沙漠地区,空气稀薄,很少有植物生长。在高纬度的地方行进时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增加了身体对水的需求。

  多岩石的高原沙漠地面有许多坚硬或碎裂的岩石,还可能有一些沙丘,地势广阔、平坦,基本上没什么起伏,不过露出地面的岩石可以遮挡阳光,也可用来隐蔽和躲藏。还可作为天然的蓄水池,降雨之后可能会蓄有雨水,可以在这些地方仔细寻找水源。有时动物或鸟类的痕迹,如小径、粪便,或者飞行着的鸟,也会指出水源所在。

  洞穴探险

  一、洞穴探险的基本常识

  1.洞穴探险概述

  野外探洞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步会看见什么,会发现什么,能满足你无限的想象和不断探索的欲望。洞穴是人能进出的天然地下空间,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研究洞穴的形成、形态的特征、发展演化以及开发利用的科学就是洞穴学。地球上有15%的地形是喀斯特岩溶地貌。探洞是一项极度刺激的运动,但又极其危险,如果没有做好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就不要轻易尝试复杂洞穴的探险。

  洞穴探险要求参加人员要有充沛的体力,灵敏的反应并掌握必要的探洞技术,还应有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洞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在洞内的一切行动都要小心,要准备好了再探洞,事前要有大量的准备及调查访问工作,要集体行动,最好有专家陪同。相信热爱洞穴探险的朋友们,只要重视安全问题,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探洞者。

  2.洞穴类型

  在进行洞穴探险之前,一定要了解洞穴的类型。根据洞穴的定义,洞穴实际上由洞穴空间(洞腔)及围绕其四周的岩体(围岩)两部分构成。按不同的划分要求可以将洞穴分为多种类型。

  (1)按围岩性质划分

  ①碳酸盐岩洞,由岩溶作用形成,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②石膏岩洞,洞体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没有碳酸盐岩洞普遍。

  ③砾岩洞,形成于钙质胶结的砾岩中,在我国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太长。

  ④玄武岩洞,由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经差异冷却而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及海南岛。

  ⑤砂岩洞,由差异风化作用形成。

  ⑥冰川洞。

  (2)按洞穴与围岩形成先后划分

  ①原生洞,即洞穴与围岩同时形成,如熔岩洞、岩堆洞、礁洞、灰华洞。

  ②次生洞,洞穴形成于围岩之后,自然界大多数洞穴均属于此类,如岩溶洞穴、构造洞、风化洞、海蚀洞等。

  (3)按洞穴规模划分

  ①单一洞穴。

  ②洞穴系统。

  (4)按洞穴水文特征划分

  ①干洞,即渗流带(包气带)洞穴。

  ②水洞,包括地下水面洞和潜流带洞穴。

  3.岩溶洞穴形成的条件

  岩溶洞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溶蚀、机械侵蚀和崩塌过程。一个岩溶洞穴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①可溶性岩石;

  ②可溶岩能提供水渗透和运移空间;

  ③具有溶蚀能力的水流;

  ④水流必须具有流动性。

  岩溶洞穴只能发育在可溶岩体中,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可溶岩还必须具有能提供水流运移的空间,如裂隙,节理,层面,空隙等。同时,如果运移在可溶岩体中的水流是饱和的而不再具有溶蚀能力,也无法进一步溶蚀岩石扩大其原始空间;如果水流静止不动,也不能将水中溶蚀掉的岩石成分带走,就不能扩大岩体中的次生溶蚀空间。因此这四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当水流从空气、土壤、植被、岩石中获得具有溶蚀能力的碳酸或其他无机酸、有机酸通过可溶岩体中的上述空间时,即产生溶蚀扩大作用;水流量及流速又在这些溶蚀扩大了的缝隙中集中、增加,形成差异溶蚀,最后将其扩大形成超过人体大小的自然地下空间,即形成了洞穴。

  4.洞穴形态特征

  洞穴形态是洞穴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溶蚀、侵蚀与崩塌形态;洞穴形态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形态和小形态。

  (1)洞穴大形态

  洞穴大形态是指洞穴空间展布特征,包括平面形态、断面形态和三维空间组合形态。不同类型的洞穴在不同的洞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大形态特征。如流入型洞穴多为单一通道,其横断面多为裂缝形和三角形;流出型洞穴多树枝状、环状通道,横断面以矩形、椭圆形为常见。

  (2)洞穴小形态

  洞穴小形态是指发育在通道表面的各种小型溶蚀侵蚀形态,如洞顶天沟、倒石牙、天锅,洞壁边槽、波痕、角石、交织穴、洞底涡穴等。这类小形态,尤其是指向流痕类对洞穴古水文状况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洞穴沉积

wW w.Xia 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龙作品集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