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4章 探险类型综述(10)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 作者:文龙

第24章 探险类型综述(10)

  冰川和冰坡上的冰体,由于本身运动以及重力、压力等作用,加上河床和坡面的坎坷不平,很容易形成各种裂缝。裂缝的深浅与冰层的厚度有关,一般都在十几米,有的深达百米以上。显露的裂缝称为明裂缝,有的裂缝被浮雪覆盖,称为暗裂缝。明、暗裂缝对人们的威胁都很大。

  要学会观察冰川和冰坡上裂缝的走向。找准落脚点,缓慢前行,尽量避开或少在冰川侧面行动。通过裂缝区要结组行动。结组行动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拉大,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也应远一些。遇到明裂缝可以跨越时,要做好相互保护的准备。宽一米以上的明裂缝,一般借用硬金属梯跨越,或者绕行。

  新雪后暗裂缝面上的浮雪成褐色,在裂缝上覆盖的积雪明显下沉。在通过暗裂缝时,先将覆盖在裂缝上的积雪清除,显露出裂缝,然后做好相互保护再通过。

  在山谷中行进,应靠近山谷中心线,以避免山坡滚石。不要接近雪檐,更不要在雪檐下行走,以免触发雪崩。雪檐向棱线或悬崖的下风处伸展。上风处坡缓,容易形成雪檐,45°左右的陡坡则不易形成。在风向不定、棱线侧面的坡度各不相同的地域,要特别注意。

  4.冰川路线的选择技巧

  如沿冰川方向行进,路线应选在冰川侧迹和冰川之间的排水沟中;进入冰川表面平缓的高度时,应由排水沟转到冰川表面。要尽量避免在冰川消融的地区,如冰塔区中行动。横穿冰川时,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路线应选择在粒雪盆与冰舌交界处的上方,即冰塔上限,也就是雪线,这里冰川较窄,冰面坡度较为平缓,是常年积雪与消融区的分界线,是粒雪盆的出口,冰雪在这里受到地形的限制,大量冰裂缝在这以下开始产生,比较安全。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的6300米处,中绒布冰川的5800米处。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短小冰川,例如博格达峰北坡的冰川,横穿冰川时,则应选在光滑平坦的冰舌部分,而不宜在陡峭多裂缝的粒雪盆地区通过。高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冰舌部分仍然消融强烈,冰崖陡坎布满冰面,冰舌部分不容易横穿,适用低纬度地区在粒雪盆出口处横穿的原则,例如开山托木尔的冰川,就是这种类型。

  冰迹地形中的路线选择,要注意到冰迹的分布规律。冰川表迹,冰迹石一般为20~40厘米厚,其下为冰体,起伏较大,不易行走。终迹是冰川退却时留下的表迹、中迹形成的,为古老冰迹物,其中已无冰体,上面甚至覆盖了少量植物,发育了土壤,比较坚实安全,冰川中迹呈弧形条带分布在冰川的舌部下方,较易选择路线。

  对于冰川的侧迹,如果不选择冰川的排水沟,则应在侧迹台阶上选择路线,一般来说,比较新的侧迹,即靠近冰川最低的一级台阶,保存得比较好,而古老的侧迹,则由于风化、滚石、泥石流的作用,切割的比较严重,破坏较大,不便行走。

  中迹堤是两条冰川侧迹在冰川运动中组合形成的,是沿冰川选取路线较为理想的地形,中迹堤一般可由冰舌末端延伸到冰川的粒雪盆附近,由于它在两条冰川之间,在上面选择路线不容易受到山坡上冰雪崩塌和滚石的袭击,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5700~6300米路线就是在东绒布冰川与北峰冰川的中迹堤上选取的。

  二、雪山生存法则与技巧

  1.雪山生存法则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对周围情况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严格遵循雪山生存法则,登山者在任何山峰上都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

  (1)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在恶劣的登山条件下,不要指望依靠任何人,应该牢牢掌握好自己的装备,冷静决策。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有时候及时地放弃登山会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保留再次尝试机会,因为放弃了还可以重新来过。实际上,越是缺乏经验的登山者,越有可能在第一次尝试时就登顶成功。这只不过是因为无视风险的存在而抓住了机会,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可能会有一次、两次运气好而逃脱危险,但是对于长期攀登者来说却没有任何意义。

  (2)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在登山过程中,仔细阅读天气预报,并且认真地考虑天气变化,可以避免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没有这个条件保证,和一群登山者在一起攀登带给你的安全感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天气的变化经常是十分迅速的,可以把一次阳光下的攀登变成一次可怕的、致命的地狱之旅。

  在漫长的攀登过程中,坏天气可能不期而至。自然界有着自身的天气法则,这种天气的变化无法根据当下的天气情况精确预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系统的预测,另外还要密切的关注山峰本身的变化。在有可能的地方放置固定的绳索,带上指南针,营地必须有安全的灯光。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以降低危险系数,保障生命安全。

  (3)要善于使用绳索

  攀登过程中不要着急,要随时随地把自己挂在主绳上。如果用旧绳索固定,要同时挂上几条主绳保证安全。随时检查岩锥和绳索。千万不要一大群人尝试同时依靠一条绳索攀登。也不要太依靠绳索,在斜坡地区时,可以使用冰爪攀登。在没有绳索保护的阶段,最好是队员之间互相结绳保护。

  (4)及时补充大量的水分

  许多高海拔病症例如头痛、水肿、冻伤往往都是由于脱水而不是因为缺氧而引起。在前文我们已有很多的文字叙述水分补充的重要,在登雪山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补水的问题。只有适量的水分才能补充足够的体力,完成登雪山的行程。

  (5)时刻关注自己的感觉

  在高海拔地区会有许多奇怪的感觉、反应和症状出现。例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移动,人的脑子会缺氧,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向低海拔地区转移。给大脑供氧可以使你兴奋起来,但给大脑供氧也有可能引起精神疾病。在危险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有些人冷静,有些人慌张,有些人理智。时刻关注自己的感觉和身体反应,才能及时加以应对。

  (6)随时检查自己的装备情况

  要了解自己的装备、氧气和高山药品、登顶时需要多少氧气、这些氧气的数量、流量控制的方法以及操作系统失灵时的备用方案等情况。节量阀被冰塞住了怎么处理,冰爪掉了用什么代替,雪盲会是什么症状,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在体温过低时人为什么会把衣服脱掉叠得整整齐齐等事项。要想到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最坏的打算和备用方案。

  2.雪山生存技巧

  在暴风雪来临的时候,一个结实的雪洞能够提供很好的防护。挖一个雪洞不仅需要挖的诀窍,还需要看雪的深度、斜坡的陡峭程度以及雪的密实程度是否适合开挖。

  在雪地上挖一道渠沟并用树枝编成屋顶,再用雪覆盖。记得在雪中扎一树枝并留出缝隙,让壕沟适当通风。

  情况紧急时,可以直接挖穿雪堆,入口处以雪块塞住,在墙壁上钻一小孔保持通风。

  在积雪的针叶树下,可以找到的现成遮蔽所,不过要提防树枝上的积雪往下掉落。

  (1)挖雪洞技巧首先要挖一个足够大的能使攀登者爬行通过的入口。正对着坡面挖1米深,入口要比主室低,防止风吹进主室去。接着直接从入口朝上挖主室,不要向下挖。外墙壁厚不要少于30厘米。挖的时候要把挖下来的雪往门口推,另一个队友要帮着把雪铲出洞外。继续挖掘,直到空间能够容纳所有的队员舒服地坐卧或者站立。主室的地面要挖平整。雪洞挖好后要用冰镐做一个通风孔,等所有的人都进来后再用雪把入口砌起来防止风吹进来。

  (2)垒雪屋技巧

  首先找一块场地,用脚把那个区域的雪都踩结实,接着锯出一些大小规格相同的雪砖。

  雪屋的面积要足够大,能让四个或更多的人舒服地躺下。一个人在里面工作,需要不停地调校雪砖的位置,并把砖缝用雪填实。

  第二层的雪砖底部要有一个斜度,这样垒起来就会向中间收口。开始的时候里面的人一定要小心工作以防止雪墙倒塌,等垒到第三层的时候雪墙就能自己支撑住不倒了。继续向上垒直到有肩膀那么高就可以。

  垒到最后顶部只剩下一个小洞的时候,正好用一块雪砖填补,一个圆顶的雪屋就做好了。然后开始向下挖以扩大室内的空间,入口一定要挖得比室内低,就像挖雪洞一样,再挖一个到两个通风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就大功告成了。

  也可以用背包或其他装备堆放在一起作为雪屋的核心,然后用铲子将雪堆在背包上,压实,将圆顶表面修整平顺,让雪粒重新凝结在一起,再用一些树枝往中心方向插入圆顶,挖掘雪屋的边墙,将背包小心取出,再将内部的雪刨空,一个可以容身的遮蔽所就完成了。

  三、冻伤及其处理

  当皮肤接触到非常冷的空气或物品,会引起血管痉挛、淤血和肿胀,这便是冻伤。冻伤严重的可能起水泡,甚至溃烂。局部冻伤一般是在低温环境下局部热量丢失过多,体温降低所致。衣袖、裤管绑扎过紧,血脉流通不畅,热量摄入不够,也会加重冻伤。损伤所致的出血、休克造成局部热量减少也会造成冻伤。局部冻伤症状一般表现为部位冰凉、苍白、坚硬、麻木、红肿、刺痛、灼痛、水疱等;皮肤由青紫色、灰白色转为黑色、咖啡色。局部冻伤侵害的位置有面部、鼻子、耳郭、肘部、前臂、腕部、手指、脚趾、脚踝。

  在寒冷环境下逗留时间过久,保暖防寒措施不够,陷于积雪或浸在冰水中以及醉酒、饥饿等情形也会造成全身性冻伤。开始时皮肤苍白冰凉。随体温逐渐降低,患者感觉麻木、四肢无力、极度疲倦、神志恍惚出现幻觉。检查会发现,呼吸慢而浅,心跳过缓,最终昏迷。严重时心跳、呼吸停止。全身冻伤侵害的部分有骨骼、肌肉、肝脏、肾脏、胰腺。可引起心室纤颤,即心跳将达到200~400次每分钟,一般如此跳动1~2分钟人就会死亡,还会引发胃黏膜出血。恢复期可能有血栓形成或组织缺血坏死。冻伤通常发生在肢端,如手、脚等部位,耳朵和鼻子也会被冻伤。冻伤时软组织变白,会慢慢失去对它们的感觉,冻伤部分逐渐地变黑,最后溃烂脱落。身体裸露的地方容易受到风吹,末梢神经所在的脚被高山靴包着,手被手套包着,这样阻碍血液的流通,因而容易出现冻伤。全身冻伤非常危险,要多方面注意,在全身发生冻伤时,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发呆、嗜睡等症状。如果让病人睡下去,体温便渐渐降低,非常危险。

  1.冻伤的类型

  冻伤根据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即:红、肿、热、疱。

  ①局部皮肤红斑及轻度水肿时为一度冻伤。解冻复温后,局部皮肤立刻变红或变为紫红,并发肿充血。病人感到局部发热,痒或有灼痛感。症状数日后即可消失,皮肤上不留痕迹,功能不受影响。

  ②皮肤有水泡或大疱形成,泡内有黄色黏稠液体或黏稠血浆时为二度冻伤。解冻复温后,局部有较为剧烈的疼痛,并对冷热刺痛不敏感。症状可于数日后消失,皮肤上不留痕迹,功能同样不受影响。

  ③当全皮坏死时则为三度冻伤。解冻复温后,皮肤呈褐色或黑色,会出现明显的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待恢复后会留有斑痕和功能障碍。属于较为严重的冻伤表现。

  ④身体某部位如肢端,肢体坏死脱落时则为四度冻伤。在解冻复温后,皮肤会逐渐变成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现象。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皮肤上会留有斑痕和功能性障碍,可能会留有残疾。

  依冻伤的环境可分为战壕足、水浸手、水浸足等,若依冻伤的部位则可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两种类型。

  2.冻伤的处理

  发生冻伤后及时处理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等到医院后再处理,这样会很危险。要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并尽快复温。冻伤部位要浸放在冷水里,慢慢地加热解冻。如果解冻太快或直接放在热水里将会导致因血液循环没有恢复,软组织缺氧而立即坏死。在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复温后停止浸泡。复温后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涂冻伤膏。二度以上冻伤,需敷药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每晚要用大约体温的水浸泡冻伤部位,用雪搓是很不好的,冻伤严重时,用雪搓只会加重伤势。大致需要3个月才能确定冻伤导致的最终后果。全身冻伤者要用布或衣物裹热水袋、水壶等,放在腋下、腹股沟处迅速升温,或浸泡在34~35℃的水中5~10分钟,然后将浸泡水温提高到40~42℃,待伤者出现有规律的呼吸后停止加温。伤者意识恢复后可饮用热饮料,猝死时应立即做心肺复苏。

  全身冻伤时,体温降到20℃以下就很危险。此时一定不要睡觉,强打精神并适当活动很重要。当全身冻伤者出现脉搏、呼吸变慢的情况,就要保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要使伤者身体渐渐恢复温度,然后速去医院。

  3.冻伤的预防

  登顶时使用加热垫,别把靴子绑得太紧,不穿潮湿、过紧的鞋袜,不可长时间地静止不动。一定要在塑料靴外面罩上雪套或者最好穿连体的高山靴。银杏片剂可以起到扩展毛细血管的作用,增加血流量,从而抵御冻伤。

  要勤活动手脚,勤搓颜面,勤用热水烫脚。用茄子秆或辣椒秆煮水,搓洗容易冻伤的部位,或用生姜涂擦局部皮肤,有预防冻的作用。冻伤时不能喝酒,一般饮酒之后两小时才能产生热量。饮酒后马上感觉到的热,实际是皮肤上的毛细血管扩张,身体本身所具有的热量正在加快向外部散发流失。这样一来只能加重冻伤,因此登山的时候忌饮酒。

  在登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时地活动一下手脚,搓搓手和踢一踢靴子来增进血液循环。在帐篷中休息时,要用一段时间来给自己的脚按摩,这样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和加快血液的流通,可以有效地避免生冻伤。在行进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皮肤的裸露,脸部要尽量用手套罩住,避免脸部的冻伤。如果在攀登过程中脚失去知觉,要把靴子脱下来,让你的伙伴用腋窝等部位帮你暖一暖。在登山过程中要处处小心,不要大意,就算出去一小会儿,也要注意冻伤。

  四、登雪山的其他危险

  1.暴风雪天气

  暴风雪是指登山过程中突然袭来的狂风并携带着吹雪、或降雪的天气现象。暴风雪天气里很容易发生冻伤、滑坠、被雪掩埋、迷路等情况,给行进和宿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因此,登山时要科学地掌握和利用天气时机,掌握好宿营原则,尤其是高山营址的选择,还要组织好接应队伍。行进中遇到暴风雪,首先要做好固定保护,防止冻伤。露营时突然遇到暴风雪时,应加固好帐篷,严禁离营下撤或进行攀登活动。保管好防寒装备,计划好燃料、食品的使用。及时清除帐篷上覆盖的积雪,以防帐篷被积雪压塌。遇到较大的暴风雪天气,高空风强烈,帐篷必须留人管理以防风把帐篷吹跑。

  2.体温过低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龙作品集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