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名著 > 《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在线阅读 > 正文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裘德教我的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 作者:托马斯·哈代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裘德教我的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裘德教我的

    讲个太喵

    《无名的裘德》看完了,觉得自己看书是如此之慢,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看完这本书远没有阅读中间的过程兴奋激动。

    这本书让人不由想到一些激进愤慨的字眼——追求真理的意志。自然,本能。

    什么才是真正的荒谬?有种人不需要宗教,也受不得社会规范的管制,这种人被看作离经叛道的自大之人,自以为是先行者的狂人。裘德到底是这样的人。他是个孤立起来就能自给自足就能生存的人,当然必须是在与淑合为一体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他。爱是最真实的事物,爱是能敲醒人长久地沉浸在大脑中整齐利落的早先就摆放进脑子里的固定见解与观念的东西。爱是让一个人有勇气去追求陈规之外的天伦之乐的事物。

    一个懵懂少年,在情窦初开的时候走错了一步,然而规则就要求他要继续错下去,把‘错’用一生的时间拖沓成所谓的‘对’。永不得‘改正’么?

    当一个人终于在爱的怂恿下作出了本能的自然的选择却无一例外地要受到周遭世界的打压与批判。什么才是通情?达理?本是自然,人要的是顺应自然,向本能提问,让本能来作出最真实诚实的答案。

    然而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裘德一个人。唯一的胜利者,唯一的英雄,即使经历了所有人生苦难也从未动摇过裘德那颗追随自然,追求真理,真爱的意志,直到死也依然坚信自己作出的判断是正确的,知道世界人类发展的真实方向,知道自己仍然拥抱着真理。

    当然除此之外,我在书中更大的愉悦是看到感情中最细微的洞察,最微妙的变化都丝丝入扣,句句深入人心,把那些笼罩在我脑中的一团团乌云逐一化解,但我这样的人并不敢就此下定论,就我这样的学识年纪就对所见现象下定论是太过轻率的,我只是把所见所得作为一个可能性储存到脑子里,但我的这种态度究竟是否正确呢?

    就拿一部在大概同一段时间走进我视野的东西来打比方,如果我是一条道路的话,那么这本书与这部我要说的电影就像一条道路的同行者,然而这部电影和看完之后相关发生的事让我对自己那样的态度有些动摇。上个月看的一部电影——《革命之路》,电影看完后我说我知道电影在讲什么或试图说明什么,但我也说我无法切身体验,像我这样的年纪是无法身临其境体会中年危机的,糊里糊涂地也就看过去了。对电影有一二看法,但也不觉得有说一说的必要,偶然听说林奕华说《革命之路》,说到电影里的那个神经病说的其实是剧作者的话。但是具体是不是林奕华说的也不清楚,只隐约记得,也知道他说过这个电影,也喜欢看个女主角——琦溫絲莉。很巧的是琦溫絲莉也演过电影版的《无名的裘德》。谁说的不管,首先那个神经病确实在说所谓的真理。由此让观众感觉出世事的颠倒,这样来煽情,来产生共鸣。而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同样猜出那是剧作者鄙视观众智商,又急于把事情说清楚,或是急于对事情下出自己的判断结论,所以才弄出来的一个戴神经病帽子的智者。我当时看的时候却对自己的猜测没有信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确实高估了这部电影的表达水平,觉得这样一部被那么多人推荐的电影不该用这样幼稚的烂招吧,也许有别的意思可看或另有所指,不过顿神想想这毕竟只是一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而已,好莱坞的大多导演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企图,他们企图拍出一部能够马上让观众得到幸福的启示,让观众看完出去从此以后就能正确面对生活困恼。这样的震动快地甚至都让我们不敢马上确定这震动到底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我敢说这样来地越加迅速的启示带来的内心动荡,它本身被遗忘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这类电影里总出现一个乞丐或病人或老者或落寞的清洁工,总之他们总会把本该观众内心作出的结论大声宣告出来,说出所谓的真理,其实就是帮着观众总结电影,生怕谁谁误会了他。

    那么再回头看看这本书,裘德是出自谁之手呀,其中的内敛气质与对人性的洞察和精准的表达。这位伟大作家与一群电影走在我这同一条时间大道上,这条追求真理的大道,就像一个神童与一位智障并肩同行,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显然,他们是不同的。

    是我对这样一部电影的要求过分了吗,这部电影的投资是需要广阔观众群的,对呀为了观众我们能原谅它么,原谅这肤浅直白的表达。那么让我们回头看看,这本书出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时的长篇小说不能直接出书,必须首先用杂志上连期的方式发表,之后才出书。哈代的裘德当然也逃不过这样的发表方式,可是注意,这是一个局限性,是一个尴尬境地,因为杂志的读者大多为家庭妇女。这两个不同的作品都在面对着让人汗颜的观众群这是事实。

    呵,当然小说能与电影这样作比较么?毕竟一个是文字抽象的,一个是视觉具象的。当然,我也见过同样优秀的伟大的属于电影的表达,与哈代不分高下的表达水平,属于视觉的表达。

    而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作家对于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如何处理的吧,这是他在最后的一章中表达思想的方法,注意,他这样一个人是个作家,一个运用文字的人,看看他都怎么处理这些内敛的思想。

    他在重要的关头运用了些什么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其中绝无所谓的华丽辞藻。

    首先哈代为裘德的死选择了一个绿叶成荫的夏季中极其欢腾的日子——纪念日赛船会。

    先是钟表声与艾拉白拉的关系。接着是音乐会上的宏亮乐音与裘德的咳嗽和喘息的关系——“乐音由开着的窗户,穿过摆动的黄色窗帘子,在房顶上回旋,和街巷里的沉静空气混合,这种声音远远地传到裘德躺着的那个屋子里。正在这个时候,他有咳嗽起来,从梦中惊醒。”那欢腾声与他微弱的嘟囔声。嘴唇几乎看不出活动的打着喳喳,每一句话后都唿啦一阵掌声。还有色彩,裘德脸上的惨白,再看画船上那花枝招展的绿色,粉色,蓝色,白色,红色,五光十色的船。裘德的冰冷僵硬与‘奖先举直了然后才落下来,热气蒸腾,万头攒动,尘土飞扬’。场景的转换,裘德与艾拉白拉的交替描写,和交叉剪切有什么区别。这个不反对不反对跳舞的太太,与她那在家一动不动的丈夫。棺材里躺着裘德又听到‘年纪又青,肺量又好的青年的跺脚声’。 这样的调度,这样的表达与电影有何不同,声音,色彩,运动。哈代在重要关头调动起来的全是具体的实际的事物,可是体内蕴涵的思想受到丝毫的损伤了么,非但没有,反而极其内敛,内力十足。这些听觉,视觉都在被一个作家调动,而这些难道不是电影赖与生存的东西吗?在今天还有多少电影记得电影之所以为艺术的原因。

    我看时倒没能马上觉察出来,只是合上最后一页书伸了一个懒腰,倒吸一口气望向窗外时,只见窗台上窗帘被微风拂动,外头传进若远若近的男女嬉戏声,内心才泛起书中的回韵,就像刚刚打响的发动机愈发地猛烈翻滚起来,这才体会到裘德。才发觉,自己不正是这样一个青年么。

    好吧,随便比不比,我的看法算得什么呢?

    对呀,看呐,看上面的那句随便的话,真为说这话的人丢脸,一个裘德的读者,声称爱他,认同他,可是对于世界的态度呢?毫无力量吧,我自己听了都泄气,想给真理一个拥抱,但我这可怜虫连哪个是真理都不敢确定,如此容易地动摇。好吧,我要信你。 一个人是该有一些坚持的东西,好比东海需要定海神针一般,只有坚持着,相信着某种事物或态度,人心才得以安宁,才有底气,才有信心,才能从容。我要相信爱,相信真理,人世间的一切都无法转移我对爱的注意力。人类追求真,追求爱的意志才是存活一刻的意义所在。我不要那些放任的自由,我要你捆绑我,永远绑在一起,做最老最好的一对。

    我在妄自尊大的时候就会嫉妒哈代这样洞察真理的人,以至于在激动的同时产生一种软弱的自恨,但今天我不,我拿另一句话安慰自己——“让别人去为写出了什么而得意吧,我却得意于我看到了什么”。虽然说出这句话的那位天才的初衷并不是为安慰,但到我这就只能这么用了。这样一个看待世界的态度,我拿来对付这个作家。不为过。

    对的,我想,我该为遇见裘德而感到高兴。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托马斯·哈代作品集
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还乡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哈代诗选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时间的笑柄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