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名著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线阅读 > 正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萨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标题: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作者认为,冷战之后,全球政治趋向多级和多文明化,世界将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行为的主体将是文明的核心国家。这一看法类似与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以文明为研究历史的单位而不是国家或民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第二部分,标题:变动中各文明力量的对比。作者旨在强调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权利平衡正在变更。传统意义主导世界进程的西方文明正在衰落。与此同时,亚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正日益壮大。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西方文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正日益缩小。

    第三部分标题:正在行成的文明秩序。作者认为,全球政治秩序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在文化上相似的民族和国家正在融合。反之亦然,世界逐渐远离由意思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来界定的时代,新世界的基础是文明。

    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即文明的冲突。作者从不同层面上提出了可能发生冲突的两种形式,断层线冲突和核心国家之间的冲突。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在全书中很重要的概念,断层线,通俗解释即文化分界线,代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两端。

    第五部分即文章终尾:文明的未来。作者对全球文明的未来做了展望,并对如何避免冲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人类如何在多极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本书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全面的争议浪潮,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作者看到世界文明有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组成。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其次我想谈一下自己对西方国家并没有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的理解。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自由经济的危机后,西方国家尝试着让市场在一定的规范下运行,并没有让其“自由放任”下去。因此,我觉得市场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护的,正如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最关键的是建立规则的人如何做,最理想的状况是可以平衡好自由市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可是这需要一个“超级大脑”的保障,不然很容易产生决策失误而走上奴役或者自由市场大混乱的结局,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西方国家往往采取多党制来避免决策的偏颇,尽管执政党在更换,一种稳定的制度却演变出来,这种制度一方面

    优化了市场秩序,即保证了有效的第一次分配,另一方面建立基本保障制度,实现第二次分配。

    此外,反向的社会保护运动并不是和经济体系自身无法兼容的。立法的干预和法律的导向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此外,波兰尼没有考虑到人是集体性动物,是需要互帮互助的,并不能说获利是唯一的目的。另外,西方人还有宗教信仰,这种信仰某种程度上可以让西方人拥有道德底线,在西方的文化中,普遍还有一种责任意识,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一种对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每个人都应感到、而且确实也感到了这种义务。至于职业活动到底是什么,或许看上去只是利用个人的能力,也可能仅仅是利用(作为资本的)物质财产,这些都无关宏旨。

    正如前文所说的,我认为西方的经济体系的维持有三点很重要的东西:一是多党执政的民主政治,二是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三是宗教支撑的道德情操。而这三点我认为恰恰是当今中国所没有的,这就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1.民主政治:对西方人来说,评价一个国家政局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民主制度,而民主的标准就是看民众是否具有普选权,以及该国是否存在多党制。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维持民族和谐,减少腐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这些方面与民主建设相比,至少应是同等重要的任务。因此,民主也应放在恰当的历史和发展大环境中来考量,如果缺乏相应的环境,民主不但不会奏效,甚至还会带来灾难。中国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在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存在一种集权主义——为了实现某个单一目标而将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调动起来的需求。

    2.法律制度:在中国,任何民主政治制度都必定会体现中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这就意味着,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方面的某些责任;人际关系在中国极为重要;儒家思想更倾向于通过调解而非诉讼来解决争端,因此中国的法律和司法程序远不如在西方那样受到重视,而价值观和道德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最大。这些古老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

    3.道德情操: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经济行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现象,即人们以自身获利为动机,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功利,拜金,冷漠之类的现象在当今中国越来越明显,道德情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然而中国却在现在化的进程中渐渐失去这部分引以为傲的东西,这是十分让人担忧的。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最直观的原因,想是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偏差,这里且不细究。

    当然书中作者的深刻思想深邃的见解以及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无可辨别地奠定了作者的地位。文章明言西方文明无普世性,并认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已经没落。出自一位西方文明的中西美国的作者,已是难能可贵的中肯。由此我联想到保加利亚学者利洛夫的著作《文明的对话》,全文似乎就是为批判亨氏而写,文章随处可见反驳亨氏观点的论断,并且文章的题目顾名思义,持与亨氏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核心文明的对话而非冲突(利洛夫也认同亨氏关于以文明划分未来世界的论断)。孰对孰错无法明言。我想着可能与两位作者的出生背景有关。亨氏生于美国,无需多言,而保加利亚出生的利洛夫90年代经历了东欧剧变的大事件,并担任过社会党主席的职位,对于自由明主的西方世界自然看法偏驳。

    而全书最为关键的思想在于作者对西方文明未来的担忧。而这一点作者并未在文中清晰表露。联想到美国这些年逐渐兴起的多元化主义对于美国本土文化的

    影响,例如大量涌入美国的拉美移民,甚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是非洲肯尼亚人。等等示例无不印证作者的担忧。非西方文化从西方文化中学到了很多,并且随着今年来非西方文明人口的激增,与之相对的却是西方文明人口的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些都引发作者的忧虑。作者担心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将被黑人亚洲人拉美人同化。

    作者的思想实际上代表了一批人,一批对于西方未来恐惧的人。所以作者认为文明的冲突是有可能发生的,作为解决未来文明争端的一种方式或者无奈之举,战争是不可排除的手段。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西方的视角看待世界及未来。我想,综合原来的观点,形成全面而客观的看待世界的方法,这是最大的收获。至于作者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为解释冷战后的国际世界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新范式这种新范式就是文明的范式。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冷战后的世界将以“文明”划线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一方面亨廷顿对自己提出的文明的范式相当自信他认为这一范式为理解: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范式应该能够导出预测对范式有效性的检验可以通过对不同范式导出的预测的准确性加以对比来进行。他认为文明的范式能比其他范式更加准确的预测冷战后国际事态的重大发展。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任何范式都不可能永远有效。早晚有一天文明的范式必将像冷战的范式一样被新范式取代。

    勿庸质疑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为解释冷战后的国际世界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新范式。 作者以文明的冲突作为线索来分析国际事物为我们以后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至少反映了一种新式的国际问题分析方法。我们不妨从亨廷顿的理论出发在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去发扬我们的文明去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因为一种排他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文明。作者在文中还充分肯定了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所有文化都在为现代化而努力着西方世界和其他世界的差距在一步一步的缩小。现代化加固了现存的文化因而使文化之间的不同或者差距也永远的存在了。作者在书中关于文化对政治经济的重要作用的表述也非常的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非常有见解的一种视角。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萨缪尔·亨廷顿作品集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