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由是,我们经由不同道路,达到了同一结论。节足动物的进化以昆虫——尤其是膜翅类——为其顶蜂;脊椎动物的进化则以人类为其顶蜂。如果我们发觉昆虫的本能最为发达,而膜翅类和蚂蚁又是尾虫世界中本能最发达者。我们就可以说,动物世界的进化,除了退向植物生活者外,都沿着两条不同路线发展:一是走向本能,另一是迈向知性。因此,植物性麻痕状态、本能与知性是动植物共有的生命冲动中同时产生的三大要素。在动植物采取意外形态出现的发展过程中,这三大要素遂因其成长而分裂。植物生活、本能生活和理性生活从来就被认为是同一倾向相继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亚里士多德以来相承相继的最大谬误,毒害了大部分的自然哲学。其实,这三种生活是一种活动逐渐扩大而分裂的三个方向。三种生活的差异并不是强度的差异;更普遍地说,也不是程度的差异,而是性质有所不同。

  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向:麻木、知性、本能挖深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前所述,植物生命与动物生命彼此互相补充,又互相对立。现在则需显示:知性与本能也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可是,在这之前,必须先指出,知性和本能并不属于同一秩序,亦非相继而起,也不能賦予等级,但是人们为什么会认为两者中某一活动高于另一活动,而倾向居于上位者呢?

  这是因为知性与本能起初互相渗透,保有一些共同的起源。两者皆非纯粹状态。如前所述,植物中,沉眠的动物性意识与动性有时也会觉醒;即使动物,也常生活在随时可能转换为植物性生活的威胁之下。植物与动物这两种倾向起初就常互相渗透,所以不曾完全决裂。看来一方不断接近另一方,处处都有混同的迹象。不同的只是比例而已。知性与本能亦然。知性含有本能的痕迹;本能更常笼罩在知性的晕轮下。因有知性的晕轮,以往才会造成许多误解。因为本能常带有一些知性,人们才下结论说,知性与本能属于同一秩序;两者只有复杂与完全的程度之差,尤其其中一方可用另一方的术语来表现。其实,两者相连是因为两者互补;两者互补是因为两者相异。本能之所以为本能和知性之所以为知性,方向恰恰相反。

  我们即使强调这点,也不值得惊讶,因为我们认为这是重要的论题。

  必须先说清楚,往后所要建立的区别极其显然,因为具体的本能中杂有知性;真正的知性中亦有本能渗透进去,但是我们想就本能来界i兑本能,就知性来界定知性;而且知性和本能都不能妥切地嵌入严格定义中。这是两种倾向,不是已完成的事物。总之,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三章内,只想以初步状况考察生命自动孕生的本能与知性。生命展现为有机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生命看成从一般物质获取某种事物的奋勉之力。所以,在本能和知性中使我们惊异的即使是复杂多样的奋勉之力,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再者,我们即使在这两种心灵活动中看到两种利用无生命物质的不同方法,也不必觉得意外。这看法也许有些狭隘,但在分辨本能与知性的客观手段这一点上,却是非常卓越的。然而,在这看法中,无论就一般知性或本能来说,都只能显示中间位置。因此知性和本能都不断在这位置的上下摆动。以此观之,往后要叙述的只是图式化的素描而已。知性和本能难免会过分显现其轮廓;而且,我们可能会忽略两者混融及互相侵蚀所导致的阴影。在这暖昧的问题上,我们追求光明的努力不管多大,也不为过。描绘之后,要缓和形状的僵硬,或重画大几何式的素描,亦即以柔软生命取代僵硬图式,可能就比较容易。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该追溯到什么时代?大概可以追溯到开始制造武器、开始制作工具的时代。因布雪德·培特在穆兰·基纽(Moulin—Qaignon)采石场发现的石器而展开的历史性论战,于今记忆犹新。问题乃在于所发现的是真正的石斧,还是燧石偶尔碎成这种形状。如果这是手斧,那么谁都会相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确是知性,而且是人类的知性。再翻开有关动物知性的轶闻集来看,许多行为都可用模仿形象的自动联想加以解释,其中也有可断定为知性的行为。首先引入注意的是显示制作此——观念的行为。动物有时也会自制粗陋的工具;偶尔也会为自己而利用人所制造的东西。从知性观点来说,次于人类的动物,如猿与象,都能应时之需制造器具。其下(差距并不大)则为能分辨制作物品的动物。例如狐即深知网罟之为网罟。的确,有推理的地方即有知性。但是,推理是使过去经验转向现在经验才产生的,已是发明之端。发明是采取具体形式,制作器具,才算完成。此即动物知性的理想。通常,动物的知性即使还不会制作或使用人为器具,也会在自然赐予的本能上加以种种变化。从这事实可知,动物的知性已在准备发明器具的阶段。至于人类知性,机器的发明是人类本质上的进步,我们的社会生活迄今仍然环绕着制作并使用人为器具而活动,打开进步之路的发明决定了进步的方向,这些现象以前并不十分引人注目。我们也不容易察觉,因为人性的变化经常晚于器具的变化。个人习惯自不待言,就是社会习惯也由环境所创出,却比环境长存。因此,发明的深刻影响往往在失去其新鲜感时才获得承认。自蒸汽机发明以来,过了一世纪,我们才开始感觉到此一发明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其实,这项发明在工业界造成的革命已使人际关系发生了大变化。新思想逐渐萌发;新的情感相继展现。几千年后,当遥远的过去只能看出其主线时,我们这一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即使偶尔还留在人的记忆中,也不会被当做大事。但是,蒸汽机及随之而来的各类发明却势必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就像我们谈论青铜器和打制石器一般。蒸汽机似有助于决定一个时代。如果我们放弃一切傲气,而在界说人类时,严密局限于历史时代及先史时代所提示人类与知性的不易特性,那么,我们也许会把人类称为“工作人”(homofabel),而不称之为“知性人”(HomoSapiens)。要言之,所谓知性,若从其根源性之进步来考察,则是制造人为物品的能力,更是为制作器具而制作器具的能力;同时也是可促使这种制作无限变化的能力。·

  是则,非知性的动物也拥有器具与机器吗?确实拥有。但是,器具已成为使用者体一部分。而且,与此器具相呼应,而有一种能使用此器具的本能。当然,本能并不能说是使用天生器官的自然能力。这种定义不合罗曼尼斯所谓“一次”本能。即使是‘‘一次性”本能,也常常不符合此一定义。但是,关于本能的定义也和我们对知性所暂定的界说一样,至少决定了理想的极限,所定义的对象种种不同形态均向此极限趋进。本能大多是有机组织作用的延长,甚至是此一作用的完成。本能的活动由何而始?自然的活动终于何处?谁都无法说出。在幼虫化蛹,再变成虫的变态中,幼虫常被认为有适切的动作和一种自发性。但是在这变态中实在没有界线足以明确区分动物本能和生命物质的有机组织作用。我们可以说本能有意组合器具以供使用;也可以说有机组织的作用巳延长而成为利用器具的本能。即以昆虫的最精巧本能而言,它也只能让其特殊结构发展为运动。为了社会生活,不同的工作分摊给各个体,不同的本能也分配给各个体,这时即显现出与之对应的结构差异。蚂蚁、蜜蜂,大胡蜂、拟脉翅类等有多种形态,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因此,只要考察知性和本能各获完全胜利的极限事例,就可发现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即完全的本能是使用并组成有机器具的能力;完全的知性则是制作并使用无机器具的能力。

  这两种活动模式的优劣,一目了然。本能就近寻找适当的器具,这类器具是由自然造成,自然修复的。跟自然的所有作品一样,这种器具的细部无限复杂,其功能则极其单纯。这种器具能在所期望的刹那,轻轻松松完成所需要的工作,而且几无瑕疵,着实惊人。然而,这种器具几乎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的结构,因为种属不变,结构也不会变化。因此,本能只为特定目的而使用特定器具,故专业化。反之,依知性制作的器具乃是不完全器具,非努力无以获得;操作也颇为困难。但是,这种器具是用无机物造成,所以可变换为任何形态,也可用在任何方面;而且能让生物克服新发生的困难,获取无限能力。在满足直接要求上,这种器具不如自然器具,但在要求不紧迫的状况下,其优点便日益增加。这种器具更有一项长处,那就是会反过来影响制作者的本性,因为这种器具是使自然性有机体延长的人为器具,所以诱引制作者负起新的功能,而给制作者更丰繁的有机组织。这种器具每满足一种要求,即产生出新的要求。由此观之,若是本能,行动圈乃尚闭锁,动物只能在圈内打转。而这种器具则为制作者展开无限辽阔的活动范围,并一直往前推动,而且越来越自由。可是,知性优于本能的此一长处,是很迟才出现的。待这长处出现后,知性高度提升了制作能力,制造了工作器械。起初,制作的器具与自然器具,优劣点极其均衡,所以很难说哪一类器具使生物获得了对自然的较大支配力。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两者本来是互相涵盖的。根源性的心智活动同时含有两者之性质。如果追溯到相当遥远的过去,即可发现有种本能比现在的昆虫本能更接近知性,也可发现有种知性比现在脊椎动物的知性更接近本能;而原初的知性与本能皆受制于物质,还不能控制物质。如果内在于生命的力量是一无限力量,则此一力量也许可以在同一有机体中使本能和知性无限发展。但是,此一力量似乎有其极限,一发挥即已涸竭。而且要这力量向若干方向趋进,着实困难,因此,这力量必须有所选择。这力量在利用一般物质的两个方法中必选其一。它可以为自己制作有机的器具,并用这器具工作,以便直接发挥利用物质的功效。此外,这力量也可以借某种有机体间接发挥其利用物质的功效。这时,这有机体无需让自然具备必要的器具,自己可以就无机物加工,做出所需器具。由此乃产生本能与知性。本能与知性愈发展,就愈分离,但彼此决不致离得太远。其实,昆虫最完全的本能在选择巢窝的场所、时期与材料时,已伴随有一些知性的微光。蜜蜂在户外筑巢时,显然已发明知性的新装置,以适应新环境。但另一方面,知性需要本能的程度远超过本能需要知性的程度,因为要加工一般的物质,动物需有高度的有机组织;要提升到这地步,必须借助于本能。因此,节足动物向本能进化,而几乎所有脊椎动物却都在探求知性。构成脊椎动物心智活动基体的毕竟是本能,但其中含有知性,也希望知性能取代本能。这种知性还不能发明器具。但至少知性已尝试发明器具,以期尽量改变本能,免受本能局限。迨至人类,知性才完全拥有自己。为维护自己免受饥寒敌攻所使用的自然手段,对人类来说已不够用。这事实已证明知性的胜利。阐明此不足的意义时,自然手段的不备已获得了做为先史资料的价值。本能被知性解雇了,但是,自然仍须徘徊于这两种心智活动之间。一边获得了立即成功的保证,但其效有限。另一边虽图幸致,但一旦独立,其统治圈即可无限扩大。不过,最大的成就毕竟归功于冒大险的人。由此观之,本能和知性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案,两者都获得了同样完美的答案。

  本能与知性在内部结构上产生了许多基本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只讨论跟现在论题相关的部分。因此,我们要说,知性与本能中包含了两种基本上并不相同的认知。但是在谈到这不同的认知之前,必须先约略解释一下意识。

  本能到底有何程度的意识?这问题,我们可以回答说,其中有许多差异与程度之别。本能有时多少有些意识,有时却无意识。如后所述,植物有本能。但这本能就植物而言,是否带有感情,诚为可疑。在动物的复杂本能中,至少也有部分行为是无意识的。不过,在此我们必须指出,无意识也有两种,其间亦有差异,以前大家对此并不十分注意。其一是没有意识;其二是意识消失。无的意识(Consciencenulle)和消失的意识(Conscienceannulfee)都等于零。但第一个零是表示什么都不存在;第二个零是表示:两物量相等,方向相反,以致彼此相消,相中和。落石的无意识是一种无的意识(前者)。石子对自己的落下毫无感情表现。就本能无意识这个极瑞情况来说,本能果真如落石一样无意识吗?我们机械地做出习惯性行动,或梦游者自动表演其梦境时,其无意识是绝对的。但是此时的无意识乃起因于行为的表象为行为之实现所阻。行为与表象太酷似,又太与表象吻合,所以意识无法显现出来。表象被行为堵住了出口。其证据是,行为的实现为某障碍所阻时,意识有时也会展现。由此观之,意识仍然存在,只是行为填满表象而被中和了。障碍不会创出任何积极的东西。障碍只创出了空虚,打开了一道出口。这种行为与表象的不相称,我们称之为意识。

  挖深这一点即可知道,所谓意识是可能行为或潜在活动地带内含的光;而这地带则环绕在生物实际行动的四周。意识意指思虑或选择。许多行动同样被描绘成可能行为;却没有一件实际行动付诸实施(如思考后没有结果)时,意识的程度最强。实际行动是惟一可能的行动时(如梦游症或较普遍的自动行为),意识则近于无。表象和认识在后者依然存在,因为其中有一群已成体系的运动,而其最后的运动已先在最早运动中形成。如果遇到某种障碍,意识即可能从中涌现。因此我们可以下定义说:所谓生物的意识,即潜在活动与实际活动间的算术之差;而意识是测度表象与行动差距的尺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鲁道尔夫·欧肯作品集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