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小说 > 《书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永远的文化热土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书侠》 作者:郭万新

第5章 永远的文化热土

  郭万新

  小时候我曾经把一句名言抄到自己的日记本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算自我励志,但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句出自《周易》的名言,又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可见这么一句名言,不仅激励着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同样让到类似于我这样不曾上过大学的人奉为人生信条。还有曾经翻阅一本《中国最美散文》,看到许多散文大师的名篇,居然都写自大学校园,至今仍是中学语文的必学课文,诸如朱自清在清华园的《荷塘月色》,鲁迅在日本时的《藤野先生》、季羡林在北大燕园的《幽径悲剧》,等等,俯拾即是,甚至渗透到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有的大学存在的时间不长,比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但足以名垂青史,当我们一再阅读汪曾祺的《跑警报》,仍旧能够刻骨感受到汪大师在这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承载着的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无疑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所在。

  上述感慨,源自于近日我参与编辑了一本《村里有所大学叫师专》。

  上世纪五十年代,雁北师专(前身晋北师专)落户在朔城区神头镇吉庄村,到1986年搬迁大同继而更名雁北师院、大同大学。屈指算计,雁北师专在朔州的存在将近三十年,作为历史虽然短暂,但其文化影响力的深远,可以用雁北师专出身的一位学者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永远的文化殿堂。是的,学校虽然搬迁走了,但留下一片文化的热土,只能历久弥新,在历史的层面得以永恒。

  在近三十年间,雁北师专见证了时代的沧桑。无论大跃进时期我们民族对文化亟需爆发的渴望,还是文革时大学下马改办中学以及“造反”的阵痛;无论大学恢复推荐工农兵入校的反常,还是恢复高考吹响改革开放第一声号角的激荡,等等,每一位置身校园的师长和每一届走过校园的学子,无不在心灵深处留下清晰的不可磨灭的印痕,当他们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尽情表达出来,一段一段的岁月,确实是如歌如诗,高张起一面文化的旗帜,旗帜上写满了求知、明志、吃苦耐劳、知识改变命运……

  雁北师专为同朔地区培养了大批时代的栋梁之才,散布在各行各业,有的为官一任,带领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的接过老师的衣钵,在各种学校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学者、作家,戴上了“灵魂工程师”的桂冠。当他们为了整个社会奉献聪明才智的时候,其文化素养、其价值取向、其知识根本,不能否认是在师专打下的扎实基础。当我们在罗列许多出自雁北师专的成功人士时,可以发现一个又一个出现在媒体上的名字:原山西省政法委书记张秉法、原大同市副市长解廷香、现任运城市委书记白云、现任朔州市政法委书记李锦、山阴县委书记侯元、平鲁区委书记李俊,还有知名的学者教授,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刘斌、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金玉、山西师范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杨矗、天津师大博士生导师温锁林……报括朔州市纪委副书记胡伟、朔州市人民检察院纪检书记林蓉、审计局局长王勇、社科联主席熊高德、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李世唐以及几位靠前的作家比如杨培春、郭虎、孙莱芙、熊国章等,居然都是出自雁北师专,甚至数不胜数。他们身上,全都打着深刻而明显的师专文化印痕。

  编辑《村里有所大学叫师专》,我从每一位作者的文笔中,一次次经受了师专文化的熏陶。百年树木下,师道的正直无私;美学沙龙上,美者自美的表征;校外湖塘畔,青春与未来的沉思;哲学导师的课堂,“求真知者,承于师恩”;校园文学的小报,孕育梦想;一个平凡的小村,魂牵梦绕的眷恋……文化的构成,是风景?是人文?是思想?是传承?我没有足够的资格阐论,但我能够形容一句博大精深,实不为过的。我还知道,《村里有所大学叫师专》,有不少的精品问世,比如郑伯勤的《我的第二故乡》,杨矗的《永远的殿堂》,杨培春的《槐花如雪》,解连枝的《梦回吉庄》,李世唐的《枕着梦想成长》等等,或许那是对师专文化最好的诠释。朔城区委书记郭连厚把师专文化归之于马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师专的文化热土,必将在马邑大地孕育出更新更美的奇葩。

  说一句题外话。我没有进过大学,但我惊喜地发现,我初中的语文启蒙老师徐玉梅和我高中的语文老师王雄一,居然都在师专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过,是那里培养了他们,他们又培养了我。如果说我这个作家能够有一点成绩,还不是被灌输了来自雁北师专的文化营养?我怎能不由衷地感谢雁北师专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郭万新作品集
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