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5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赵月华

第35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8)

t,x\t,小,说天,堂

《三国演义》里曹操献刀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断朝政,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恨。曹操想方设法得到了董卓的宠信,想乘机刺杀董卓。

书中写道:"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安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直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拣一匹赐予孟德。"布领令而出。曹暗忖思:

 

"此贼该死!"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而向内。操又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思董 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蹦问:"孟德何为?"时吕布已骑马至阁外。操惶惧,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 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 去。"

 

曹操拔刀欲刺董卓,而被身肥力大的董卓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场面。在这一"大事"面前,曹操基本上保持了镇静的心绪。虽然小说说他"惶 惧",但那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不自觉的心理,总的看,他保持了"静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能从容地由"刺杀"改为"献刀",否则,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 间,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合情合理无懈可击的答案呢?

 

宋代文学家苏洵曾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也说明遇变应不惊,临危应不乱,要善于自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遇变和临危之时,动不动就鲁莽行事,

动不动就发怒或不知所措的人是无事不败的,从政尤其如此!

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可是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危急情况发生时,因为人们大 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要处理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才 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势态紧急,只有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仅仅是第一步,紧接下来是善 于顺势而行,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凡事以忍让为怀

曾国藩语录:邻里乡亲,万不可造成仇隙,凡事必以忍让为怀!

怎样与乡亲邻里相处,对于治家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与乡亲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则可以使家庭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有困难的时候得到帮 助,而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仇隙,制造一些事端,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来处理这些矛盾的呢?在这方面他奉行的原则就 是:让他三尺又何妨!

 

这个话含有一个典故,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 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 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闻名中外的六尺之巷也就因此而成。

 

咸丰初年,曾国藩父与几个兄弟还未分居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至要打官司到湘乡县府。曾国满在家将这一情 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兄长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古人的这首诗便写了一封长信,并将这首诗附上。曾家父子兄弟读过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胸襟 豁然开朗。

"让他三尺又何妨"!用这一思想,将地退缩了三尺。

据说,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不仅未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见解,转让给了曾家扩建黄金堂新宅。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赵月华作品集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