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智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曾国藩的齐家之略(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智慧全集》 作者:陈浩

第21章 曾国藩的齐家之略(3)

  其实,曾国藩对家人的关照特别多,对弟弟的教育更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批评指正,丝毫没放松过。弟弟们成年后,他仍然把自己的处世做人的思想灌输给他们。曾国藩有深深的家族情结,着力打造清朝“臣民第一家”。“家国一体”是儒家的伦理纲常原则。家庭不和谐,社会将失去和谐的基础。所以,慎重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也成为曾国藩“敬”字功夫的内容之一。

  无论身在京城忙于公务,还是征战疆场戎马倥偬,曾国藩都对湖南老家的亲人十分牵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听说老乡朱啸山将回湖南探亲,急忙跑去,托他带一百两银子、一斤半高丽参、一包书共九套给父母兄弟。不久,朋友冯树堂告诉曾国藩,他将回湖南,问有没有什么事向家人交代。曾国藩托他带寿屏一架、狼毫笔二十枝、鹿胶二斤,还有对联、堂幅一包。对联、堂幅送给哪些人他还做了安排:

  金耀南年伯四条,朱岚暄四条,萧辛五对一幅,江山母舅四条,东海舅父四条,父亲横批一个,叔父折扇一柄,等等。他还捎信交代,送江岷山东海高丽参六两,送金耀南年伯参二两,都是一定要送的;弟弟们要禀告父亲大人再送。

  曾国藩的四妹因习惯性流产,生育很难。由于农村人的愚昧,种种闲话给四妹的精神造成了压力,常往娘家跑。曾国藩写信说,生育这件事最大,断断不可用人力勉强为之。他听说四妹每天起得最迟,往往是她的婆婆来服侍她。曾国藩最讨厌懒惰之人,生气地说:“反常之事,最足折福!”他希望弟弟们在家里晓之大义,时时劝导四妹,使她改变过来。

  曾国藩敬家人,有一个“道德精神”的前提。何为道德精神?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根据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可以达到人和而天和、人合而天合、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过得去就行了。饮食方面,不需要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居室无所谓雍容典雅、富丽堂皇;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平时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会到有学问、有教养的仁人志士那里去请求帮助,向他们讨教做人的标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学习永远不晚,奋起永远不晚。如果在逆境中重新审视自己,端正人生态度,生活上低标准,在学习、工作、道德上对自己高要求,皇天不负苦心人,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全新的感受。

  基于这种观念,曾国藩敬重家人就包含了一种道德的责任。

  曾国藩曾下决心做一部《曾氏家训》,他与弟弟们详细地谈论过。

  后来因为要采择经史书籍,他发现如果不是对经史烂熟于胸,那么选择起来就会割裂先哲的思想,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缺乏逻辑。至于要选择诸子各家的言论,工作量非常大,而他政务、军务缠身,用零散的时间写怕收不齐。他明白古人写《大学衍义》、《衍义补》等书是作者心中早就有了编着的条例和理论意见,而后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并非是翻阅别人的书来抄写成书的。曾国藩感到着书的艰难,所以就不打算写《曾氏家训》,如果将来掌握了很多处世的道理,对诸子百家、先贤智士的理论观点融会贯通,再写不迟。

  曾国藩尽管没有写《曾氏家训》,但他给家人写了1400多封家书,坚持记日记达200多万字,着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直到临终的前一天才搁笔。他的家书构成我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一种景观,其价值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人。

  谦:仗势欺人,败家之道

  曾氏名言

  以贵凌物,物不服。

  译文:凭借高贵权势欺凌别人,别人难以服气。

  在封建社会里,一家中出了个有权有势的,家里的人不免要仗势欺人。曾国藩在这方面非常注意。尤其是家里与其他人发生纠纷的时候,他更是让家里以谦退为怀。

  有一次曾家相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准备将先人改葬在这里,不想另一家也看中了这块地,两家于是就争了起来。曾家的人便写信给曾国藩,让他出面摆平这件事。然而曾国藩却写信劝家里人放弃这块地。他说,不是我不想要这块地,如果这块地经过争执之后才到了我们家里,就没有什么吉祥可言了。改葬先人是求得福气,这样与人争执,哪里有什么福气可言?先人改葬在那里,也不会心安的。在他的坚持下,曾家主动让出了这块地。

  还有一次,曾家建了一座新宅,为了地界的事情与邻居家发生了争执,将官司打到了湘乡县。曾国潢将此事写信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之后,立即写了一封信,并附了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大学士做的。曾国藩将这首诗转送给家里人,就是要家人以宽容为怀。他的家人于是将地退缩了三尺。

  曾家的这一举动也感动了邻居。邻居见自家的地方确实方便曾家,便也“让它三尺又何妨”,将地方转让给了曾家。

  尽管曾国藩家教很严,但他的家人中不免还是有一些不听教导的。

  尤其是他的四弟曾国潢,更是在家乡里倚仗权势,飞扬跋扈。

  湘乡有一座桥叫定胜桥。这座桥是嘉庆年间一位名叫王佐的人独自出资修的。到了咸丰年间,因为时间太长,桥已经塌了。王佐的后人王友交出面,由王氏家族出资,将这座桥进行了重修。桥修了两年,最后终于修成了。修成之后举行试桥庆典,也就是由一个人先走过去。原来计划请曾国潢,结果议论之声四起。有人说:“将相之家,不一定会屈身来试桥的。”有的说:“姓王的修桥,为什么却要姓曾的来试呢?”

  王友交便决定自己试桥。结果刚一试完,曾国潢就来了。他见王友交已经试了桥,十分恼怒,顿时怀恨在心。

  不久,太平军打了过来,县令让县里的人组织团练,并推王友交为首。王友交因为重病在身,不能应命。曾国潢就乘机发泄宿怨,诬告王友交通匪。他命人用绳索将王友交捆在马尾上,然后策马狂奔。王被拖得血肉模糊,惨死在曾国潢的手下。

  曾国潢报复王友交的事情传开后,乡民十分愤怒。大家集资支持王姓上京告状。曾国藩闻讯后也十分恼火,寄了一根绳子、一把剃刀回家,让他自杀。只是后来有人从中斡旋,王姓放弃了告状,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同治年间,湖南的民间会党组织哥老会势力很大。特别是在曾国藩的老家湘乡,原来参加湘军的人很多。这些人退伍之后,无事可干,就纷纷参加哥老会。曾国潢在家乡里以剿杀哥老会为名,凡是地方上有他憎恶的人,他就捆到县府里,说是哥老会,要求杀掉。曾家势力很大,凡是他送去的人,县里不敢不从。有时曾国潢送去五六十人,也很难有几个可以生还的。当时的湘乡县令是个信佛之人。佛教讲究不杀生。每当曾国潢送人来的时候,不答应吧,害怕曾家的权势;答应吧,又要受良心的折磨。所以每当接受曾国潢送来的人,他都要号啕大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哭。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曾国潢在家乡为人所恨,曾国藩都听说了,他多次警告曾国潢不要作恶,但收效甚微。后来曾国藩回家的时候,听说曾国潢还是这样,很生气,趁曾国潢睡午觉的时候,用锥子猛刺曾国潢的大腿。

  曾国潢大喊:“疼死我了!”

  曾国藩质问他:“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

  此后曾国潢果然大为收敛,在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也好了很多。

  曾国藩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观《汉书》霍光传,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他的外孙女被立为皇后。霍光以皇后外祖父的身份专制朝政,权力非常大,甚至谁当天子都由他说了算。霍氏家族在朝廷中势力也很大。霍光的儿子霍禹和他哥哥的孙子霍云是中郎将;他哥哥的另一个孙子霍山掌握着兵权;他的两个女婿分别是东宫、西宫的卫尉;霍氏家族的其他子弟、女婿之类也都有相当的职务。霍光死了以后,霍禹成了右将军,霍山掌握了代理尚书的职务。然而霍氏一门奢侈无度,终于盛极而衰。结果,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则被处以腰斩之刑。因为受霍氏家庭牵连而被灭族的有几十家。

  曾国藩从历史上大家族,尤其是官宦之家兴衰的历史中,得出了“不旋踵而败”的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是很残酷的,但对于领导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警钟。大凡创业者都经历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所以深知家业来之不易。但下一代自幼生活于富贵之中,见惯了大排场,没有了吃苦的意识,而骄,而奢,而淫,而佚,而无恶不作。于是到了这一步,也就离败家不远了。这几乎成了官宦之家的规律。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月满则亏,日中则斜”。齐家之道,同样也是如此。如何对待权位和富贵,也就成了一个为官者家族命运的关键。

  曾国藩在曾氏家族最兴盛的时候,就提出了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提出不要干涉地方的公事,提出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这无疑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也是非常明智的持家之道。曾氏家族后来长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现。像曾纪泽成了杰出的外交家;曾纪鸿在数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广钧是着名的诗人。这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曾国藩的这些家训。如何治家,也是今天的领导者所面临的大问题。因此,曾国藩的家训,也就很值得我们三思。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执行力做最好的管理者别找借口找方法曾国藩智慧全集做情绪的主人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