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怨诉胡笳,乐谱史书——蔡文姬(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作者:王翰 陈锋

第18章 怨诉胡笳,乐谱史书——蔡文姬(1)

  蔡琰,字文姬,是我国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独生女儿。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音乐家、书法家。她虽然出身名门,却十分不幸。早年随父亲度过了一段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又被掳到匈奴,被左贤王册封为妃。12年后,蔡文姬又被曹操赎回。因此,她的诗“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砂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由情深也”。由于这个缘故,毛泽东非常喜欢她的诗,多次阅读,多次圈点。

  Δ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呼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嗥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套小圈,标题后连画三个小圈,表示重视。对这首诗的最后五句,每句都画着圈,句旁加着密圈。对诗末编者的注释“……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砂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由情深也”等句旁,也画着曲线。

  1.蔡文姬小传

  Δ随父流亡他乡

  东汉末三国初,文坛涌出了一颗明星——女诗人、音乐家、书法家蔡琰。蔡琰,字文姬,她是大文学家、东汉中郎将蔡邕之女,祖籍陈留(今河南杞县),大约于178年(一说是177年,又一说是174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说起她的父亲蔡邕,也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非常博学,爱写文章,又精通音律,擅长弹琴,书法艺术造诣也很深。据说蔡邕住在陈留的时候,他的邻居准备了酒食,请他赴宴。他到达时,客人们唱得正高兴,有一位客人弹起了琴。蔡邕走到门口,偷偷听了一会,说:“啊!请我来听音乐,而乐声中却含有杀机,这是为什么呢?”没进门就回去了。奉命邀请他的人回来报告了主人,主人亲自追上去询问蔡邕为什么要返回去。蔡邕就把听到琴声的事告诉了主人。来到席上,询问弹琴的客人,客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只螳螂要去捕捉一只鸣蝉,蝉将要飞走,螳螂着急得一时进一时退,我心里惟恐螳螂抓不到蝉,这难道就是有了杀机而流露于琴声吗?”蔡邕感叹地说:“你讲的这些足以说明琴声含杀机的原因了。”因此,蔡邕早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很有名声的文人。虽然如此,但他生性孤傲不结交权贵,乐于在家闲居,从事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

  建宁三年(170年),蔡邕38岁时,汉灵帝下诏拜他为郎中,让他在东观(国家文史馆)校书,不久,提拔他为议郎。熹平四年(175年),他和杨赐等上疏,奏请正定六经文字,汉灵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蔡邕亲自书写,并把它刻在许多块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以正六经在传抄中的讹误,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在写这些经文时,蔡邕发挥了他书法家的才能,字体遒劲挺拔,笔锋超然不群,所以,碑立之后,观看及摹写者络绎不绝。据《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把书法艺术传之崔瑗以及蔡文姬,蔡文姬后又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由此可见他的书法功力是多么地深厚了。

  蔡邕为人正直清廉,鄙俗恶邪,不畏权贵,敢于诤言直谏。光和元年(178年),蔡邕因天灾上书汉灵帝,其中,有些言辞得罪了当朝宦官杨球等人,他们便在汉灵帝面前污蔑蔡邕“私怨废公,谋害大臣,叵心在君”,汉灵帝竟听信馋言,将蔡邕打入死牢。蔡邕虽然多次上书申冤,但均被扣压,幸而有中常侍吕强竭力向汉灵帝面奏:“邕素行清白,孝德兼备,有功于汉。”汉灵帝才又下一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徙朔方(今内蒙古抗锦旗北),不得以赦令除。”

  可是,杨球并不甘心,决意杀之而后快。蔡邕一家被流放朔方途中,他派人追赶,企图在路上刺杀蔡邕,哪知被派去的人很有正义感,没有下毒手。杨球仍不甘心,又想用金钱收买五原郡安阳县部主,要他毒害蔡邕,但这位部主不但没有听他的话,反而把这件事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由于处处有人帮助照顾,因此,蔡邕在流放时期才得以保全性命。

  当蔡邕还在东观校书时,就和卢植、韩说等人开始补写《后汉书》,恰遇下狱和流放,写书计划没有完成,这件事成了蔡邕最大的遗憾。虽在流放之所,他还是向灵帝上了一封奏章,说明自己著书的动机、目的和书的内容,甚至连书的目录都附到了奏章上。灵帝看了奏章,“嘉其才高”,光和二年(179年),天子大赦天下,蔡邕也在被赦之列。他在归还本郡前,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酒酣、王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由于蔡邕没有跟着王智等人发酒疯,他们便认为这是极大的无礼,王智的哥哥王甫(太监)便拂袖而去。王智因此也恼恨蔡邕,就向专权太监告黑状,说蔡邕在流放期间“怨于囚放、讪谤朝庭”。蔡邕为了避祸,未敢返回故乡,而是“亡命江海,远迹吴会”,隐蔽到江浙一带。12年之后,方才回到故乡。

  蔡文姬的父亲没有儿子,40多岁时才有了她这个独生女儿,故被视作掌上明珠,虽然是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蔡邕还是把他的全部学问悉心传授给了爱女。所以,蔡文姬很小就十分博学,精文通史,多才多艺。她不仅会写文章,善于言辞,尤其精通音律。据传,蔡文姬幼年时,一天夜里,蔡邕正在弹琴,琴弦忽然断了一根。蔡文姬在一边听见了,凭着声音,立即判断说:“断了第二根弦。”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说对了,便故意弄断另一根琴弦,再来考问她。蔡文姬又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第四根弦。”果然说得一点不错。蔡邕这才相信她真能分辨琴音。蔡文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天赋由此可见一斑。

  蔡文姬虽然出身名门,又有极高的文化教养,可惜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幼年时,随父亲度过了12年(一说20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领略了人世艰辛,目睹了世态炎凉。

  Δ远嫁匈奴为王妃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立。董卓率军杀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他听说蔡邕文名很大,想召他出来做官,蔡邕“称疾谢辞”。董卓宣称:“再不就职,就灭其族。”蔡邕只得重入官场,开始被州郡举为祭酒(主管地方文教),不到三天,便入朝相继担任补侍御史,侍书御史、尚书,可谓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未赴任,仍留洛阳)。初平元年(190年)他又被提升为左中郎将(诗歌、戏剧中蔡中郎称呼即由此而来)。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后,自为太师,封蔡邕为高阳乡侯。这一时期,蔡邕备受董卓器重,接连升迁,可谓官运亨通。每次饮宴或议事,董卓总是让蔡邕参加,令他鼓琴助乐,并参谋政事。蔡邕也每每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但董卓为人刚愎自用,没有采纳。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用计杀了董卓,蔡邕听到董卓的死讯后曾叹息了一声,此事被王允知道,王允说他有“怀卓”之罪,诬其为“董党”。蔡邕因此遭到株连,被捕入狱。不久,他上书申冤并请求:“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以效司马迁“受宫廷之辱,而作史记”,但王允执意除之,遂被害于狱中,时年60岁。蔡邕人称“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可惜他的《后汉记》未能完稿。经学家郑玄听到蔡邕死讯后叹道:“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翰 陈锋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