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千锤百炼 起死回生(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 作者:宋树理

第4章 千锤百炼 起死回生(1)

  ——艰难创业的突破

  李嘉诚创业伊始,运用了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商场如战场,李嘉诚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度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然而,他既不屈服,又不退缩。竟以短兵相接,将计就计,全面出击,回天有术,再次创业,再造辉煌。

  一、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独立创业,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1950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

  40年代后期,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万。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一切在客观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上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

  不过这时的香港却谣言四起,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这一切都显示着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李嘉诚坚定地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固执地认为: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他拥有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他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这个时候的李嘉诚是塑胶公司的总经理。20多岁的李嘉诚全盘负责整个塑胶公司的日常事务。

  在这以前,他干的是推销工作,而且业绩是惊人的好,对此他是十分内行。初为总经理时的他对生产及管理却一窍不通,极为陌生的。

  李嘉诚天生不怕不知道,就怕不学不干。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李嘉诚亲自下工厂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这里面或许也有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这时的李嘉诚,在内心里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等到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李嘉诚却微笑地说:“大概不好这样地说吧,那一切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以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则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已是塑胶公司的台柱,是一位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才20岁出头,就已爬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上了。

  在别人看来已满足的情况下,李嘉诚却毅然辞工了,他要抓住机遇,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机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马,成就人生的转折。走向辉煌。

  李嘉诚正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港英政府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出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塑胶业当时在世界上也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自然也适用于商界。

  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天机。像李嘉诚这样,在打工的顶峰撤退而最早进人了塑胶花的领域,开创自己的事业,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占尽先机。只有敢于放弃的商人才能前进。

  顺应时势,时势造英雄。

  二、胸怀大志始于足下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也仅仅只有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而且时间也不算太长,其中较大的那一笔还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把他所赚的钱全部都交给自己的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七拼八凑筹借而来的。据他以往的同事朋友们回忆说:“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服更是没有一件能上档次的。”

  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赚来的、省出的,他总是对别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赚的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他却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端倪,大家都看好他,自然有许多人也就乐意资助他创业了。

  李嘉诚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叫“长江”其意义为: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但同时李嘉诚也是一位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

  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其志当存高远的博大理想为基础的。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

  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三、量体裁衣稳扎稳打

  创业的首要问题那就是必须先有一个立足点——厂房。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湾找到了一座差强人意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至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几乎吓死人。李嘉诚的资金紧张,只能量体裁衣,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价一点的厂房。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厂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没有钱呢?所以一切力量应该放在生产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入到市区吧。李嘉诚这一做法与毛泽东抗战时“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

  厂里的压塑机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破旧不堪。

  这样,李嘉诚尽量节省有限的资金,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勤能补拙”。

  就让我们先看一下李嘉诚创业之初的工作日程吧。

  刚刚开创自己的工厂,李嘉诚保持的依旧是“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沟,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闻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是环境造就的。如今李嘉诚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说,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时,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初创时的艰苦环境。

  在商业社会里,要稳定人心,是不能让工人长期受大苦大累之罪的。

  李嘉诚也明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当长江厂稍有了盈利的时候,他就抽出钱来,改善改善工人们的伙食和就餐条件,让工人们轻松一下,这样做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

  当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的时候,李嘉诚就像中年得子般兴奋异常。节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带工人们一起到小酒家聚餐以庆贺。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与塑胶同行如是说。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而他的部属们却说他“悭己不悭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难共当。

  李嘉诚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基本上没有工人跳槽。

  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待员工,是很重要的一条赚钱术。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赚家当然是老板了。

  最初创业,要尽自己的能力,尽最大能力做最精最多的事情,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为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都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大脑,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外国厂家联系购买。

  他发现,这种机器需要订购,而到外国订购,价钱又十分昂贵。但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确实诱人。于是,创业之初资金过分紧张的李嘉诚果断地决定自己去钻研,自己去制造这种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嘉诚终于造出这种机器。

  “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看好潜质、人无我有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创业之初,资金有限。李嘉诚为了节省资金并且赢得时间,果断地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为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资金,也注入了活力。

  在这里,我们联想到篮球鞋的改进故事。

  50年代,日本的鬼的新型球鞋打败了所有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抢购热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与李嘉诚的故事一样,就是看清楚市场的潜力,然后去仔细研究,认真开发,抢占市场,稳扎稳打。

  四、面对挫折沉着应战

  依靠对推销轻车熟路的技巧,李嘉诚把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地卖了出去。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

  他把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地扩大了。他又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就是他自己也没有想投产后会是如此的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但就在创业不久,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李嘉诚便遭到了当头棒击。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年少气盛的自己,只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数量,却把企业信誉的关键——质量给忽略了。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又谈何容易?再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的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一天比一天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实在是太严重了,质量就代表着信誉,信誉又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甫扬风帆,就遇到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沽,而把困难设想得太少。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宋树理作品集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