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唐太宗李世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废立太子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唐太宗李世民》 作者:何君

第37章 废立太子

  在封建王朝,太子被称为“国本”,每一位皇帝对立太子的问题总是非常小心,可谓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难以预测的祸患,甚至有导致亡国的可能。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能使大唐江山延续下去,对以后的接班人在选择上是慎之又慎,确实费了不少心血。

  唐太宗即位之初,就立8岁的承乾为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于承乾殿而得名。幼年的承乾聪明敏惠,很得唐太宗的喜爱。太宗对他充满了期望,选派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少师,教之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承乾也是虚心接受师教,每次听讲时都能恭谨守礼,唐太宗也很是满意。

  为了进一步培养承乾的办事能力,唐太宗在承乾年长一些后,又下诏令他听断庶政。承乾果然不负所望,处断国家大事时也“颇识大体”。因此,唐太宗每次行幸离京时,都会让承乾居守监国,处理日常政务。

  可是,世事难料。太子承乾年龄稍长之后,渐渐地染上了诸多恶习,常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漫游无度。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欺骗唐太宗。在太宗面前他总是张口闭口什么忠孝之道,仁义爱民,太宗也一时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住了,难以察觉承乾的真相。承乾对朝廷的贤臣也是百般嘲弄,视其为玩偶。

  后来,唐太宗对承乾的种种劣迹有所了警觉,可是仍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仍是继续对他进行培养教育。在太子少师李纲去世后,太宗又选用于志宁、李百药等人共同辅导太子承乾。唐太宗还特别嘱咐这些人说:“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不骄逸乎?卿等不可不及谏!”

  尽管如此,唐太宗的这番苦心还是白费了,太子承乾仍是不思悔改,把老师的教诲当做耳边风,我行我素,不思进取,最终使得各位受命辅导的大臣皆拂袖而去。后来,承乾患上了足病,一时不能朝谒,一些屑小之徒便乘机接近承乾,引诱其进一步误入歧途。当太宗知道这件事后,渐渐地对承乾失去了信心,父子之间的关系也由此疏远开来。

  正在承乾在政治上失宠的时候,其同母弟、魏王李泰却得到了太宗的异常宠爱。李泰年少时就以才学盛名,为人聪明绝伦,且相貌俊美,一直深受太宗的偏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又受封其为魏王。现在太子承乾辜负了太宗的一片厚望,太宗渐渐地生了废立之心,准备以李泰将太子承乾取而代之,太宗为此还专门给李泰制造了一些有利条件。

  比如:唐太宗先是以李泰喜好文学,又能礼贤下士,特命其于魏王府别置文学馆,让其可以自行召引学士。虽然此举跟当年唐高祖武德年间秦王府设文学馆的故事很相像,但太宗的一片良苦用心,意义却是极为深远,这无疑为魏王李泰成功地替代承乾加上了一颗有利砝码。难怪后代学者评论此事时称“为(李)泰立东宫张本”,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李泰自从有了文学馆后,他延请了许多文人学士,其中有一名叫司马苏勖的人出面劝李泰仿效古代贤王,请宾客著书。于是李泰奏请父皇之后,便派肖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撰著《括地志》。该书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完成,太宗诏令付秘阁,赞赏魏王及肖德言等人有功,赏赐千两黄金,然后每月又赏魏王府“料物”,其所得要比太子府的还多,这足以显示出太宗对魏王李泰的一片关爱。

  李泰腰腹肥大、行动不便,太宗为了方便和李泰见面,就把李泰移居皇宫中的武德殿,甚至特许他乘小舆至朝所。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唐太宗更换太子的决心,看来魏王李泰登上太子宝座的日子简直是指日可待了。

  可是,太宗更换太子的主意遭到了朝廷重臣的强烈反对。由于李泰恃宠骄纵,常常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对于太宗过于诌媚,朝中大臣早有反感。魏征向太宗进谏道:“自周朝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

  朝中大臣褚遂良也劝道:“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至乱国。”

  一次唐太宗问侍臣:“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褚遂良立刻站起身来,回答说:“即日四方仰德,不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此最当今日之急。”

  在重臣们的坚决反对之下,唐太宗表面上接受他们的进谏,但还是请名臣魏征任太子太师,并一再向群臣表示:“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疑。”可见太宗选用强烈反对废嗣态度的魏征为太师,其用意明显是想打消大臣们在废立太子问题上的疑虑。

  面对父皇唐太宗态度的转变,魏王李泰及其党羽们也感到了空前的紧张。他们一方面散布流言,称太子承乾有足疾,魏王李泰将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又大力培植私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伺机夺权。

  太子承乾在听到唐太宗明确立嫡长的消息后,与其党羽乘机发动了攻势。为了铲除魏王势力,承乾集团制订了一整套暗杀计划,派刺客纥干承基谋杀李泰,但是未遂人愿,阴谋没有得逞。承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准备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唐太宗放弃废立太子,并逼其退位。

  为了发动政变,承乾广结私党,培植自己的势力。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纷纷投到他的麾下,成为其心腹亲信。此时,太宗的弟弟汉王元昌也很快与承乾结为友好。原来李元昌因多有不法行为,常常受到太宗斥责,怀恨在心的他,便想助承乾一臂之力,对太宗进行报复。朝中的大臣们虽然反对废立太子,但是对太子承乾的所作所为也很是失望。当然也有例外的,吏部尚书侯君集,因征伐高昌私取战利品,被人告发下狱而对太宗深感不满。出狱后,侯君集侍命女婿、宫廷宿卫贺兰与承乾暗中往来,并亲自与太子承乾密谈,表示愿意为他谋反效犬马之劳。

  在党羽的唆使之下,承乾加速了谋反的步伐。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承乾集团策划出了一套颇为具体的谋反方案。当天晚上,凡是同谋者全都以刃割臂,以帛拭血,烧灰和酒饮下,发誓同生共死,准备引兵攻打唐太宗居住的西宫。为了坚定承乾的信心,驸马都尉杜荷还说道:“天文有变,当速发以应之。殿下但称暴疾危笃,主上必定会亲临探望,可以乘此机会得志!”

  就在承乾集团准备发动政变的时候,齐王李祐(太宗第五子)在齐明反叛。承乾大喜,对纥干承基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然而,齐王之乱很快地被平定了下来。朝廷在审理此案时,株连纥干承基。承基在受审时,一同供出了承乾谋反的事情。颇为震惊的太宗立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组成专门机构审查,查得的结果是“反形已具”。面对承乾的逆行,太宗伤心以至愤怒之极,本想处死承乾,后听从通事舍人来济之言,将其废为庶人,徒放黔州。其他参与谋反人员也均没落得好处。汉王元昌赐死,侯君集以下皆斩首,承乾之乱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李泰以为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便天天入宫侍奉太宗,同时暗中派大臣在太宗面前为自己美言。可是,朝中的两位最有权势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仍是坚决反对立李泰为太子,他们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认为李治比起李泰来要“仁孝”许多。俗话讲:“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尽管唐太宗并不太喜爱李治,可是他不能不考虑到君臣共治天下的重要性,唐太宗再次陷入矛盾之中。他内心倾向于立魏王李泰,但又不得不认真考虑长孙无忌等重臣的意见。李泰虽有才学,但得不到朝廷元老大臣的支持,“贞观之治”的政策显然难以继续推行。要想把“贞观之治”发扬光大,新一朝的君主就必须有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有鉴于此,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于贞观十七年四月,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同时,大赦天下。

  贞观二十三年,当唐太宗病死时,遗诏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辅政大臣,帮助李治共同治理国家,继续推行贞观政策。最后,他也果真如愿以偿,李治在这些大臣的辅佐下,使得国家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了永徽初年的继续繁荣,史称“永徽之治”,与“贞观之治”可以相提并论。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源,可谓能远谋矣!”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司马光这一评价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由于唐太宗正确的选择继承人,才最终保证了“贞观之治”的延续。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君作品集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