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4章 民族英雄——血荐轩辕,他们永远是民族的骄傲(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作者:院萍

第44章 民族英雄——血荐轩辕,他们永远是民族的骄傲(4)

  1923年秋天,时任陆军检阅使兼第11师师长的冯玉祥,率军驻扎在北京南苑。张自忠当时在学兵营当营长。部队开始冬季大练兵,适逢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有一天,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攻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现在,请大家都把棉衣脱了,跟我一起跑步!”说完,他竟自脱了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在张自忠身后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绰号就不胫而走,在西北军中传开了。

  ○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孙中山——民主革命先驱

  国籍:中国

  出生地:今广东中山

  生卒年:1866—1925

  身份: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尊称:中华民国国父

  代表作品: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前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发生了不少的影响。

  ——周恩来

  1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2孙中山的一生是战斗的革命的一生。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紧紧相连,他始终不渝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百折不挠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的光辉经历折射出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是对近代中国最具影响的伟人之一!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920年孙中山夫妇在广州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24年孙中山在天津张园留影,

  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影像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三镇。自此以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运动。为全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清廷终于最后被赶下台去,两千年封建专制政体至此告终。

  起义军占领武汉之后,孙中山立即回国,当选为首任大总统。但他任职时间很短,因为真正的权力落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手中。袁世凯是一个大军阀、大官僚,直到清廷退位他一直是清朝的奴才。在保守分子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迫使孙中山辞职,由袁继任。

  袁世凯利用总统职权建立起军事独裁,后来居然还想当皇帝。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它的前身即同盟会)被宣布为非法,国会被解散,许多袁的政敌被暗杀。1913年,袁派兵南下,进攻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崛起的军队。孙中山想使这些军队坚持抵抗,但他们都因势单力薄而告失败。孙中山不得已之下只好和许多同志避居日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这个新党是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通过这个新党,孙中山在1914年和1916年两次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第二次是他秘密回国亲自领导的。在他的影响下,在上海的海军部队发动了另一次革命起义。正在这时,袁世凯猝毙,其他军阀纷起争夺他的权位。

  1917年,孙中山率领起义的海军舰只由上海去广州。他同南方军阀结成联盟,并建立了一个反对北方军阀的政府。被袁世凯宣布解散的国会重新召开,选举孙中山为广州护法政府的大总统。之后,孙中山立即筹划和准备北伐。1921年,北伐军自湘桂出动。1922年,南方军阀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进行叛变,使北伐军的后方受到威胁。1924年,受英国汇丰银行津贴、由买办陈廉伯率领的雇佣军广州“商团”反对广州政府。孙中山领导革命军队打败了敌军。

  这时,北方奉直两系军阀交战,自相残杀。孙中山立即动员军队,准备再度北伐。冯玉祥推翻了军阀“总统”曹锟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了邀请,但抵天津不久即告病重。在病床上,他接见了当时占据着北京的军阀段祺瑞的代表。段祺瑞坚持在北方军阀邀请孙中山参加的圆桌会议上,不谈反帝。孙中山怒不可遏地表示,如果这样,他宁愿回广州,不主持这次“统一”会议。他说,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应该是会议的主要议程。这同他在北上前对英文《粤报》记者谈话中所公开和明确宣布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他在那篇谈话中说,“帝国主义……不仅是我们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而且是我国的反革命中最强有力的因素。”

  1925年3月12日,不治之症胆囊癌夺去了孙中山的生命。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挽联:上联是“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下联是“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孙中山去世后,安葬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妙联入官府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卫随即将名片呈上,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卫来者何人?门卫回答是一儒生。

  张之洞于是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让门卫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孙中山微微一笑,对出了下联,又请门卫呈送给张之洞,张之洞看见上书:“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心里不觉暗暗吃惊,“呀,这个儒生不可小视!”于是,急命门卫大开中门,亲自迎接孙中山。

  孙中山用名趣闻

  孙中山先生一生曾用过或被人称呼过很多名字,而且大多具有深意,下面三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帝象

  孙中山刚出生,其父就找命师相命,相师说:此孩为非凡之命,大富大贵,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孙中山的乳名称之为“帝象”。

  中山樵

  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为防清政府追杀,隐姓化名为中山樵,人称中山。后来章士钊将“中山”二字缀于“孙”姓之后,这便是人们后来普遍称呼的孙中山的来源。

  逸仙

  1883年,孙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记册上,孙中山署名为“孙日新”,取《大学》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而“逸仙”是奥语“日新”的谐音。在孙中山1886年报名香港雅丽氏医院西医书院时,孙中山就使用“孙逸仙”报名注册。此后他在国外多使用此名。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院萍作品集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