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千古枭雄朱元璋》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9章 废相制(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千古枭雄朱元璋》 作者:杨雪舞

第59章 废相制(1)

  最厚重的沉痛,莫过于英雄惨死于他自己的人手中,悲哉壮哉,令人扼腕长叹!为何就不去与之相搏?而只能冤屈的去死?“我只能如此!”仿佛从天边传来英雄声息。

  187、

  刘伯温第二次解官还乡,心里非常平和。每日里他早早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沿了屋后两旁都是竹林的一条小道,随心所欲地走上一刻钟。竹子还是他年轻时亲手栽下的,现如今已漫延有好几里,那逼人眼目的翠绿为刘伯温喜欢,那竹树独有高洁的韵味更令刘伯温所赞赏。他常常会一边散步,一边注视着某一株破土而出的竹笋,仔细地察看它,较前一日有什么变化。有时,他也会抬头仰望着竹子上的一只小巧玲珑而又非常美丽的翠鸟,可笑地学着它啁啾的脆鸣。一切都是这么的悠闲自在,一切都是这么安祥和谐,昔日的军师,安邦的勋臣,如今同那普普通通的乡间老人一样,静静地享受着自己淡泊的乡间生活。

  这日刚从屋后的竹林散步出来,刘运等几个好友来邀,同去小镇逛了逛。刘伯温感觉精神很好,这日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抱着了解一下久违民情的愿望,刘伯温点头答应。小镇名叫“谈洋”,地盘虽不大,因地处周围几郡交界处,非常的热闹,是个盐贩子聚集的好场所。小镇离刘伯温的家虽然很近,只因刘伯温走南闯北,跑遍了差不多整个中国,什么名胜风景,大山大河,他都曾一一游览过,对近在咫尺的小镇,却有很多年也没有光顾了。

  刘伯温与三五个好友,刚进小镇,便感受了小镇的繁华。喊价还价中,车来人往,诸多的盐商,不断地将大包小包的食盐推进拉出,买的卖的都忙着将这些食盐送往自己想送的地方。再往里走,突然听到大声地吵架,接着便见有两个汉子打了起来。然后是有人帮忙,接着是更多的人帮忙。倾刻间,酿成了较大的械斗,如同一场小小的战争。刘伯温与三五个好友,被退来的人群差点挤倒在地,他们只好赶紧退出小镇。社会秩序很乱,老百姓怎么能安心做生意?刘伯温这么想着,不由心里着急。

  曾亲历元亡明兴的整个过程的刘伯温,深知小乱会酿成大乱,一处地方治安不好会影响多处地方治安失控。再加上,刘伯温还知道谈洋从元朝以来就是个盐盗聚集的地方,管理得好了,不仅能保地方平安,国家还能多收许多税银。

  于是,“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的刘伯温,再也坐不住。从谈洋回来,又通过一番详细考查后,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千多字的折子,请奏朝庭在谈洋设立巡检司,既可使国家增加税收,又可保地方稳定平安。他的好友刘运知道此事后劝他说:

  “而今在朝庭主事的胡惟庸、汪广洋对都你都不满,你不如呆在家过自己的快乐日子,不去管他这些闲事。”

  刘伯温听了,沉思许久,最后,他还是将折子交给儿子刘琏,让他赶往京城,直接送给朱元璋。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掌管中书省的胡惟庸知道此事,竟然会非常愤怒。

  “这个刘伯温,还这样看不起我!”胡惟庸愤愤地想道,顿时萌发了再好好地整一整刘伯温的念头。为了谋求一个万全之策,胡惟庸特意去了李善长的家。

  李善长离了丞相任后,虽说有时还要到金陵去走走,但比往日却清闲了许多。轰轰烈烈地办完儿子的婚事,又解决了杨宪,还扶起来了胡惟庸,心里非常得意。这胡惟庸似乎是很讲义气,上任右丞相之后尽管公务特忙,也还是忙里挤出时间到李善长处走一走。有一次胡惟庸又来看望李善长,刚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也在,从李善长对李佑的态度来看,胡惟庸感到李善长很喜欢李佑,于是心思一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胡玖红嫁给李佑。李善长听了满心欢喜,好事一拍即成,半月后,李善长与胡惟庸便成了亲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李善长对胡惟庸更加信任,便将自己的旧属,都介绍给胡惟庸。一时间,胡惟庸感到做事顺手了许多。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亲家,胡惟庸又是李善长的亲戚,一下子,大臣与皇上的关系近了许多,胡惟庸胆子也大了许多。就在这时候,在胡惟庸手下做事的刘伯温的儿子刘琏替父亲上了个折子。

  “我今日来,是有一件关于刘伯温的事情,想请教丞相。”到了李善长家后,胡惟庸客客气气的对李善长说。看到李善长在认真地听,他就把刘伯温的儿子刘琏替他父亲直接向朱元璋上折子的事说了一遍,最后非常气愤地说:“原来,他刘伯温依仗自己是元老功勋,在皇上面前就一再说我的坏话,我都忍了。可是现如今,他还是这样目中无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这么做,只不过是性格使然。如今,他居乡里,年事又高,我看恐不能再给我们添乱子。所以我想,我们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李善长劝胡惟庸说。

  “丞相是说这事就算了?”

  李善长点点头,重复着说:“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

  “我认为事情不是这样。”胡惟庸毕竟年青许多,坚持自己的看法,说:“刘伯温虽居乡里,皇上还是有事请教,常常召见;更有甚者,徐达等一干将帅,对他刘伯温佩服有佳,对我们却不怎么看得起。”

  胡惟庸的后面一句话,李善长听进了心里,沉思着说:“情况确实如此,那些将帅,特别是徐达,对我从来都不太搭理,对刘伯温倒是言听计从的。这对你我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

  188、

  胡惟庸见李善长被自己说服了,非常高兴,只把眼睛期盼地望着李善长,那目光分明在说:还请你给我想一个好办法。

  李善长读懂了他的意思,说:“好吧,我就帮你想个法子。要告刘伯温,得找个很好的理由,不能说他让儿子直接将折子交给皇上而看不起你,这不但没用,反而会让皇上责怪你。”

  “是啊。”胡惟庸点点头,说:“这事,我也是这么想的。刘伯温虽然被皇上赶回乡下,但在皇上的心中,份量还是很重的。皇上不可能因为刘伯温不把折子直接交给我就治刘伯温的罪”

  “你看到了这一点,很好。”李善长点着头说:“现在,要想再整一整刘伯温,就一定要找到一件他对皇上有什么威胁,或者是什么不利的事情。”

  “可是,他刘伯温从不掌兵权,能对皇上有什么威胁?现在,刘伯温又告老还乡,听说他在青田从不与官府往来,连县令想见他一面也被他回绝了。若告他贪脏枉法,结党营私,更没有凭据,不可能让皇上相信。”

  “可是,你应该也清楚,刘伯温精通占卜术数,占地观象是他的专长。”李善长有些得意地说。

  胡惟庸听了,大惑不解地望着李善长,那目光分明在问:“刘伯温精通占卜术数,又有什么办法能整倒他?”

  李善长见了,得意地一笑,往前欠了欠身子,故作神密地说:“你没有听说,刘伯温曾多次当众夸赞,他的故乡青田地有文气,故出文人。”

  胡惟庸更加不解地望着李善长,不知他说这些对告刘伯温有什么用处。李善长见了,更加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笑毕说道:

  “你想想看,我们只要把刘伯温说过的话变一个字,他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胡惟庸听了,一时仍然弄不明白,不由着急地望着李善长,眼珠子瞪得快要鼓出来。李善长见了,这才差不多是揭了谜底说“皇上对于卜地观气,是非常讲究的。据我看来,现在的皇上比以往更信了。就在前不久,皇上还问起我民间流传他父母‘天葬’的事情。”

  说到这里,李善长停了下来,静静地望着胡惟庸,见他一付又气又急、懵懵懂懂的可笑样子,忍不住说:“刘伯温夸他青田有文气,只要把文气的‘文’换一个字。”

  “王气!”胡惟庸大声地喊起来。直到这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极佩服地望着李善长,想了想又说:“我就告他说谈洋之地有王气,想用来为自己作墓地。皇上知道了,岂能容他?”

  亲戚两个商量着,谈得唾沫四溅,越谈越有劲。李善长毕竟是七十多岁的人,终是有些倦了,微微一笑,道:“你去办吧,只是谈这种事情,最好是能够找个适当的机会。如果是象闲谈一样给皇上说出来,效果会好得多。谈这种事情,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让皇上认为你是在故意整刘伯温。”

  “我知道。”胡惟庸乐哈哈地说:“这个事情,现在对我来说,很好办。如今,最多三天,皇上就要找我去问一问情况。”

  李善长听了,放心地点点头,说:“如此,刘伯温休矣!”

  胡惟庸欢天喜地地因到府里,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朱元璋果然差人来宣他去有事要问。回答了朱元璋要问的事情,趁闲聊时,胡惟庸如谈白一般将刘伯温夸他青田有王气的事情,说给朱元璋听。

  “有王气之地,你刘伯温怎能用作自己的墓地呢?”朱元璋听后非常恼火,在心里愤愤地问到。如果换作其他人,朕一定要把他杀了。你这个刘伯温,朕就网开一面,夺了你的奉禄,让你也尝尝贫穷的滋味吧!

  刘伯温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仰,他因为朱元璋的信任和尊重来帮衬朱元璋,也希望利用朱元璋对他的高度信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仰,由于他的智慧,他的许多想法都已经实现。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在朱元璋最关键最艰难之时,他挺身而出,甚至亲自指挥战争。大明皇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本着儒家“仁政”的治国之道,融合了墨家“务实”的精神,引导和帮助朱元璋极力推行“生民之道,在于宽仁”的治国策略,在关心人民的疾苦,爱惜民财,减税、解困、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官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刘伯温原本出生富有的地主家庭,从没有在乎身外的金钱物质。他为官多年,最后虽身为御史中丞,太史令显官,但为官清廉,以身作则,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是两袖清风。往日因为奉禄丰厚,倒也过得还算富裕。如今到了老年,全靠朝廷奉禄度日,奉禄被解除后,刘伯温一家上百口人,一下子陷入生活上的困境。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刘伯温知道:想占有王气之地建墓,在朱元璋看来是何等严重的罪名,朱元璋今天不杀你,保不准明天不杀,而且一旦开杀,可就是满门抄斩的事。刘伯温苦苦地思考着,该怎么办才能躲过这一劫,他现在既不能申辩,又不能躲避。于是,他决定赴京谢罪。

  刘伯温到京的第一天,徐达刚好从北平回金陵,听说刘伯温的事情,赶忙前来看望。知道是胡惟庸的陷害,徐达气得虎眼圆睁,倏地起身,要去把这事给皇上讲讲明白。

  刘伯温见了,招呼他坐下,说:“元帅的心,伯温领受了。只是你此去非但不能说服皇上,反而会害了伯温。为今之计,伯温只能留居京城,就生活在皇上的眼皮底下,方可解皇上的猜疑。到时候,他或许可以明白伯温的心。”

  徐达听了,长长地一声叹息。

  189、

  刘伯温在金陵住下,也不去为自己作任何的辩解,默默地忍受着,内心很是压抑,不久便病了,日子越发艰难起来。这一日,刘伯温的妻子朱氏正坐在塌前替刘伯温补一件破了的内衣,只见厨子张耙近来告说:

  “甕中粮尽,如之奈何?”

  朱氏停下手中针线,往怀里掏钱,掏了许久,却掏不出一文钱来。苦着一张脸,正不知怎么办,有人来报,徐达及其他许多故友前来探望。朱氏听了,忙去迎了徐达等人,来到里屋。此时贫病交加、无药无医还无食的刘伯温,正挣扎着坐在书桌前,翻看自己往日里书写的《郁离子》,见徐达等故友进来,将书放在桌案上,抬头感谢地望着他们。看着刘伯温一时苍老了许多,徐达十分痛心,声音凄然的呼道:“军师!”

  刘伯温想站起来,努力地挣扎了一下却不能起身,徐达上前扶住刘伯温:“军师就这么坐着,不用起身,我等来看看你!”说着深深一拜,同来的几位故友,也都对刘伯温深深一拜。

  “我如今很好,请诸位今后不要再来。”刘伯温缓缓地说道。

  徐达等听了,感慨万分,纷纷将准备好的物品钱财,拿了出来。刘伯温见了,原本苍白的一张脸,激动地乏出了红色,声音嘶哑地说:“你们不可以这样,还请一一都拿了回去!”

  远远地跟在门外的厨子张耙听了,由于着急,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说:“大人,甕中已经粮尽,夫人也拿不出钱来!”

  刘伯温听了,并不去责怪厨子张耙,只是惭愧地闭上了眼睛,豆大的泪水,夺眶而出。徐达等故友见了,更是万分的伤心,齐声地呼道:

  “军师!军师!!”

  良久,刘伯温睁开眼睛,不无伤感地说:“我如今这般下场,皆由我自己所为。现有你们的关心,已经知足了,心领了。甕中已经粮尽,是我刘伯温无能,让家人痛苦,更让我刘伯温伤心。你们带来的物品钱财,伯温就收下了。只是,伯温今生,恐怕再难还你们的情。你们就此请回,今后再不要来理我。如果让皇上知道了,恐怕对你们十分不利。”

  刘伯温的一番话,说得徐达等心里凉凉的。回到府里后,徐达又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了许多生活上需要的物品。徐达是个忠勇之人,与朱元璋又是布衣兄弟之交,他决定要给刘伯温讨回一点公平。一次同朱元璋对奕后,看到朱元璋高兴,徐达对朱元璋说起了他与几个故友去看刘伯温的事情,最后说道:

  “军师是个文人,只说谈洋有文气,哪里说什么王气。军师跟随陛下这么多年,从无野心,又怎会去争什么王气。就算他真想去争什么王气墓地,凭他的聪明,又怎么会当众说出来?”

  朱元璋听了,认为徐达说得有理,很有些动心,沉默了一会对徐达说:“到时有了时间,我们一道去看看他。”

  朱元璋虽然这么说了,他终是没有再去看刘伯温,可是,这事很快却被胡惟庸知道了。他不能容忍徐达对刘伯温的关心,更不能容忍刘伯温有翻身的机会。他这回没有去请求李善长,却奉朱元璋之命在金陵找来位医生,派他去给刘伯温看病,然后给了他一些致命的药品。刘伯温病情日益加重,终是只剩下一口气时,有人报告了朱元璋。

  或许是想起了刘伯温为大明江山所作的贡献,或许是刘伯温对他的天下再没有半点影响,朱元璋派人送给刘伯温许多东西,还特意写了《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亲自派人护送刘伯温还乡。在《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朱元璋对刘伯温“受冤”后的做法表示充分的肯定,说:

  “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可是,自从给胡惟庸派来的医生诊治后,刘伯温已再无病愈之时了,他回到青田刚刚才三天,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有后人谒刘伯温墓诗,曰:“卧龙名大终黄土”。再杰出的政治家,再智慧的谋略家,终究逃不脱让人陷害的命运,让皇上猜忌的下场,空留无尽憾事,使后人为之感慨。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伯温的,这成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后来在杀戮胡惟庸一家上百口人的刑场上,百姓指指点点地诅咒他,许多人就是骂他不该害了刘伯温,却不知,真正害了刘伯温的罪魁祸手,正是惩罚胡惟庸的皇上。

  如果有人要抗议把猪送到屠宰场是残忍的行径,最后必然为受宠若惊跑出来的猪给踩死。一切智慧不足的为官者,差不多都会遇上这样的情况:要不被人杀掉,要不被人用脚也能踩死。

  190、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雪舞作品集
千古一帝李世民千古枭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