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名将传奇(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作者:雅瑟

第29章 名将传奇(1)

  孙子: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约公元前552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今山东博兴北)。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出身于卿大夫的家庭,这使得他能广泛接触到各种文化典籍。这些宝贵的知识为孙武日后的著书立说、运筹帷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军事世家的环境使孙武从小就对领兵打仗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对军事的兴趣。后来,由于士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使齐国的形势极其复杂险恶,孙武一方面为避免纠缠其间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更为了使自幼因名师指教、苦学而得的才华得以施展,他决定投奔吴国,以成就自己的鸿鹄之志。

  27孙武

  进入吴国后,孙武没有像大多数避难的贵族公子那样急于求见君王,以谋得微不足道的一官半职。他知道,欲为人杰者,必有非常之能,自己的军事才能虽已小有所成,但尚未形成一套理论系统。当时吴、楚两国之间的争霸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只有军事奇才,方可主导战争的胜局。孙武于是以退为进,躬耕隐居,一边著书立说,一边静观时变。名传天下的《孙子兵法》就是在此时写就的。同时,与孙武一生事业休戚相关的人——伍子胥也于此时出现,并在后来成为了自己的挚友。

  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伍子胥就将孙武引荐给吴王阖闾,孙武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孙武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吴王遂拜孙武为主将,率3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在破楚征程中,孙武大展兵家智谋,灭徐、钟吾二小国,铲除楚国的羽翼;讨伐越国,除去吴国的后顾之忧;以“疲除误楚”的策略方针扭转时局,完成了双方优劣之势的转换。在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成熟后,孙武率3万之师,联合唐、蔡等三国进行大胆的战略奇袭,从而揭开了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大获全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孙武退隐后的活动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75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孙子留给后人的《孙子兵法》,是他一生军事思想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现存一部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名人名言

  兵者,诡道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吴起:爱兵如子的军事奇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初期,七雄争立,战争频繁,而吴起所在的卫国较弱,是列强争夺的对象。出生于富有之家而又胸怀雄才大略的吴起,面对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祖国,不吝钱财,四处奔走,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功名未成,耗尽了家产,遭到乡里的奚落和耻笑,于是他离开卫国到鲁去游学。

  吴起到了鲁国, 受业于孔子名徒曾参门下,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领。母亲病亡,吴闻讯仰天悲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曾参见吴起不奔母丧,视他为忘本之人,与其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业就,经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以出其不意之策向齐军发起猛攻,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大将,受命伐秦,连克五城,占领了全部西河地区(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地区);接着又协助乐羊消灭了中山国,配合韩、赵联军战败了齐国。从此,吴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在魏国27年间,先后与各国诸候大战76次,获全胜64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吴起是位非常懂得爱护士兵的军事统帅。每逢行军打仗,他都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因受到武侯的宗亲排挤,得不到武侯的信任,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加强军队实力。他在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元前381年,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全部杀掉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70多家。

  吴起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写出了《吴子兵法》48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财富。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他具体论述了在战争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军事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名人名言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战胜勿追,不胜疾归。

  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

  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

  孙膑:战国传奇军事家

  孙膑(?—前316年),本名孙伯灵,山东鄄城人,中国兵学鼻祖孙武的后世子孙。是我国战国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卓越的军事家,约与商鞅、孟轲同时。

  由于生于军事世家,长辈们在孙膑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向他讲授祖辈们尤其是太爷爷孙武领兵打仗的故事,所以孙膑小时候就对军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悟性。孙膑所处的年代正值烽火连天的岁月,整个国家不得安宁。在后来的一次逃难中他不幸与其家人失散,年轻的孙膑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好靠给别人作帮工来挣钱勉强度日。后来他前往鬼谷山中,拜鬼谷子为师学艺。

  名师出高徒,志向远大的孙膑在鬼谷子的悉心调教之下进步很快。与孙膑一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的还有一人,此人就是庞涓。庞涓与孙膑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因此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兵法。随着时间的继续,二人感情日深,遂对月盟誓,结为异性兄弟,愿同生死、共富贵。

  不久,庞涓下山买盐,路途中闻听魏王正不惜重金四处网罗人才,认为这正是求取功名的大好时机。因此,跑上山来请求师父答应他下山投魏。鬼谷子早看出庞涓乃过分贪求功名利禄之人,做人虚伪狡诈,虽多想以身教化他,但知道他此时已是可去而不可留之人。则无奈的对还没有完全学成的庞涓叹口气说:“也好,但时刻要以德立身,诚实做人。”庞涓听了很是不以为然。

  庞涓到了魏国后,在随后的用兵中接连打胜仗,威震诸侯,深得魏王的赏识,被视为栋梁志材,因此官拜上将。而孙膑则继续和恩师鬼谷子学习孙膑祖上孙武所作的旷世奇作——《孙子兵法》,每日兢兢业业。他还经常悉心研究各国的形势,对各国的用兵之法了如指掌,学识又有了很大的长进。

  几年过后,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来到魏国,受到了魏王的隆重接待。墨子是鬼谷子的挚友,深知孙膑的才学和为人,就向魏王竭力举荐了孙膑,魏王大喜,遂将孙膑也请到了魏国。孙膑来到魏国后,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学处处超过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施展出来而压倒自己,从此夺去魏王的宠爱,心中每天都闷闷不乐。不久,便心生一妙计。

  数月后的一日,一个带着齐国(孙膑的家乡)口音的男子,自称是孙膑的叔父的手下人。孙膑在信中和叔父聊叙家常,并将信让此人带回。孙膑怎知这封信很快就落入了庞涓的手中,他模仿孙膑的字体写道:“我人虽在魏国,但日夜思齐,齐王如能用我,我必将想方设法回齐,以求报效祖国。”

  魏王接到密报后大怒,一气之下要将孙膑推出取问斩。庞涓当时则在一旁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假惺惺的替孙膑求情,以减轻刑罚。孙膑最终被处以膑行,割去了膝盖骨。不知情者皆认为庞涓忠义。孙膑知道造人陷害,便密查此事。当得之此事的密谋主使竟然是与自己有过八拜之交的庞涓时,不禁痛哭失声,恨自己不听师父临行之言,误将豺狼当兄弟。

  孙膑在齐国的遭遇很快被齐王得知,他派人用计秘密将孙膑接到了齐国。公元前342年,魏国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待庞涓大军压境之时,孙膑决定将计就计,采取诱敌深入之法。齐军一和魏军接触就节节后退。并且第一天,他命令士兵挖十万个人的炉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个,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个。庞涓不知是计,以为是逃亡人数日渐增加,率军乘胜追击。当追到地势险要的马陵道时,天色已黑。见前方大树上隐约刻有一行大字,遂拿火把来照,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知道中了孙膑的计,但为时已晚,齐军乱箭齐发。庞涓不甘死于孙膑手下,拔剑自刎。

  马陵之战后,孙膑为了远离政治纠纷,过起了隐居生活。归隐生活中,他一面潜心著书,一面撰写兵书《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一书,是我国古代兵学中的瑰宝。根据《汉书》的记载,共有89卷,图4卷。它强调在战争中要重视对“道”即规律的认识,灵活造势。书中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现在仍值得我们借鉴。

  名人名言

  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本地无先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廉颇:骁勇惯战的皓首良将

  廉颇(公元前327—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雅瑟作品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曹操全传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感动小学生故事大全集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乔布斯全传世界经典神话大全集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民国枭雄杜月笙